《群言》2021年第11期目录
每月评论
推动形成向上向善向美的文化风尚 李康化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创作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艺工作者应坚持向上向善向美的风尚,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道德风尚的引领者,为民族复兴贡献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专题论谈
职业教育与大国工匠
职业教育推动就业扩容提质 赖德胜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朱益明
职业教育体制转变与高质量发展 单大圣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解决好四个难题 卢彩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都在呼唤更多大国工匠,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作用不容忽视。为此,我刊特邀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解读。让我们一起听听专家如何说。
经济探微
中国“入世”20 周年漫谈 姜达洋 厉倩
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20个年头。“入世”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帮助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座历史丰碑;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而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又将在双循环战略的引导下开启国际经贸合作的新征程,在国际贸易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用好竞争政策,推进共同富裕 陈永伟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不懈奋斗的目标。当前,我国已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面临哪些困难?良好的市场环境对实现共同富裕有何重要意义?如何有效解决难题,推进共同富裕?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第三种选择”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郎友兴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在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选择”——各民主党派的选择。从民盟先贤的两次延安之行中,本文作者梳理出了以民盟为代表的中国民主党派逐步认同、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转变过程。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在此基础上逐步孕育并不断完善发展,将继续为实现新的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特稿
世纪学人的求索人生——在《邬沧萍口述实录》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张梅颖
我国人口学和老年学泰斗邬沧萍教授一生为我国人口学和老年学执着求索,把个人命运系于国家命运,充分彰显了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矢志不渝的浓厚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重温邬老有关我国人口问题和老龄问题的真知灼见,会对当下产生重要启迪作用和重大现实意义。
同在一片天空下 吴为山
艺术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作者创作的多件雕塑作品远渡重洋,立于世界各地,艺术地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人讲述当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对话的意愿和能力。对于如何用艺术增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互鉴、促进文明对话,作者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
特别关注
“双减”后素质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素质教育的现实真意与时代发展 余清臣
“双减”下家校社协同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刘钧燕
备受人们关注的“双减”政策落地,在把孩子们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给素质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如何合理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我刊特邀专家学者撰文,与您一同思考素质教育的真谛。
文化长廊
土地、风筝和女人:一个民族苦难的“忍石” 李晓灵
土地、风筝和女人分别是三部阿富汗题材电影的主题意象,它们凝聚了阿富汗苦难深重的历史与现实,也寄托了阿富汗人对自由、和平、安宁的渴求。这些且歌且哭的电影像是无数阿富汗人的“忍石”,见证着一个民族的不幸遭遇,也渗透了对阿富汗人民善良、坚韧和勇敢品质的礼赞。
文化漫笔
立最高峰,唱大江东 许江
潘天寿先生身处守旧与西化的双向涡流中,却始终高高擎起捍卫中国绘画独立性的旗帜,创造性地建构起极富特色的中国画教学体系,这是他的艺心所在。借助作品中扑面而来的浩气与张扬内心的诗性,潘天寿先生树立起至为雄强的当代东方意象,“立最高峰,唱大江东”正是他40年丹青生涯的真实写照。
灯下沉思
红学历百年,大道向何方? 赵建忠
1921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发表,在乾嘉学派基础上建立的新红学自此异军突起,光芒盖过了此前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建立的各派研究范式。历经百年,红学研究形成了新的多元格局,却并未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而产生重大进展。如何突破瓶颈,推动新红学与时俱进?请您与我们在文中共同思考。
盟员风采
在田间,风轻轻地吹——刘圣辉和他的中国乡土故事 谢陶靖
怀着对乡村深沉的依恋与热爱,“90后”导演、民盟盟员刘圣辉坚持用镜头记录正在脱贫的乡村。他将真挚的情感倾注在镜头中,将乡村的变化定格在一帧帧的灵动画面里;他把光与影的艺术带入乡村,为乡民们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请与我们一起走近这位青年导演,听听他的中国乡土故事。
读书札记
“愈简易愈真切,愈真切愈简易”——辛丑读札 凸凹
本文作者循着周作人《知堂书话》的指引,阅读了多部古代笔记,自感获益匪浅。他感慨:好的作家,或者说好的文章,都是质胜于文,深入浅出,能在简易中说出真切,在质朴中道出深刻。这不仅是古人崇尚的散文传统,也是当下文人应当努力的方向。
行旅谈片
爱,是一种活性生长体 陆克寒
“一座宅院,两位名人”,辛亥志士林觉民与文学家冰心曾先后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这座宅院生活过,林、谢两家的故事在同一片屋檐下堆垒叠加。这里有林觉民烈士令人动容的绝笔《与妻书》,亦留下了冰心温暖有爱的家庭印迹。在此间流连,人们能够在时光的通道中,感知当年故居主人们的思想与情怀,还有他们内心不断生长、铺展的大爱。
我与民盟
民盟之光伴我援疆行 熊美蓉
我的民盟先师 张洪
随感录
文人谈吃 丁庆霞
李离舍命担责的现实启示 丁东
标点符号的百年 陈益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