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设计丨敬老邨,19位老人相约一起慢慢变老
敬老邨(cun)是上海一栋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砖木混合结构老楼,每层由公共的走道划分为南北两侧。该地有一个传统,“老人住朝南大间,小辈住朝北暗间”,所以被称为“敬老邨”。这里曾经住着国营新裕纺织厂的高级职工,目前住户中尚有19位老人住在这里。而如今,整栋楼十多年未整修,空间里杂乱又昏暗,存在着墙体剥落、雨天漏水等众多问题。
改造前的天井和过道
改造前的天台
90岁高龄的阿婆管奶奶,从二十几岁开始住在这里,经历了敬老邨从诞生到衰弱再到重生,这里是她一辈子的家。她也是一直支持改造的老人,当初看着这栋楼历经两年建成,如今更希望看到它从老旧昏暗变得通透明亮起来。当完工入住时,管奶奶兴奋地失眠了,“我一回来这里就感觉快不认识了,当天晚上开心地一夜没有睡觉。”
敬老邨设计剖面图
2018上海城事设计节期间,多年致力于城市微更新的设计师张海翱对“敬老邨”进行了改造。他希望通过设计让老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全温暖。这次改造的主要空间集中在联系每个家庭的狭长天井和荒废闲置的天台。
功能的升级
微
改
建
敬老邨改造中设计师从很多小细节入手,如大量“弧”形设计元素、软性墙壁的使用、放大的门牌号,处处体现着“小设计、大善意”。
分别以黄、蓝、绿代表的三层楼
放大加亮的门牌号更容易老人辨认
从一楼到三楼分别采用了黄、蓝、绿三种颜色来代表每一层,增强了空间的标志性和活力。采用不同颜色的初衷是为了方便老年人能够清晰地识别自己所在的楼层。同时,整个楼体中的光线昏暗,采用高亮度的颜色和材料,可以提高居民的心情愉悦度。
穿孔鱼鳞网的使用
改造之前过道中有很多暴露的线管,存在着隐藏的危险,而且对整个环境的影响非常大。经综合考虑,设计师采用了穿孔鱼鳞网对这些线管进行遮挡,使其远离居民,以确保老人的安全。
改建之后,居民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没有被打破,同时生活条件又有所改善。设计师张海翱说:“看不见的善意让使用者感受到温暖,不是很刻意,但是很贴心,不是很张扬,但是很质朴。”
遮雨棚的设置改善了房屋漏雨现象
“弧”形设计元素在储物柜、楼梯口的应用
新增加的走道扶手和公共座椅
生活的营造
微
场
景
公共走道部分象征着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特征的“弄堂”,虽然每家每户居住空间逼仄,但这个相对宽敞的空间营造了居民交流的场所,把住户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一层利用两户间的组合柜子形成放大的活动空间,三层设计在两户间的放大空间增设翻折座椅,形成邻里的休闲及交流空间。
在这次改建中,天台的空间得到合理利用,划分为休息区、活动区、种植区和晾晒区。常年闲置的天台再度回归,居民可以在天台聊聊天、浇浇花,重拾邻里之情。用花瓣形的穿孔板增加栏杆高度,保障了活动区域的安全性。夜晚还有光影的装点,精心设置的灯光亮起,在花瓣的映衬下泛出温暖黄光,近看远看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居民构成以老人为主,上下楼梯难的问题是设计师首要关注的,最开始的方案中采用电梯代替步梯,但有一户居民不同意安装电梯,导致电梯计划不了了之。面对这样的情况,设计师就想办法在楼梯的设计上下功夫,以安全舒适为出发点,如楼梯扶手的采用、踏步的颜色标识及灯光系统引导等。好的设计师总可以化不利条件为设计亮点。
楼梯两边都有扶手
城市的新生
微
更
新
这栋房子已经有70多年了,结构上不能实现大拆大建,只能采用针灸式的局部更新。然而墙体结构部分是土木结构,质地松散,导致一些承重结构出现问题,必须得把部分墙体加固后才能进行改造。
整个项目改建中,居民的参与度非常高,与居民的沟通协调工作也成为项目推进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曾因沟通不利几度停工。刚开始,常年的生活习惯让居民沉浸于现有生活,而无法理解设计师空间与精神层面的多重关注。最终,项目完工后带来的新体验新感受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
设计师张海翱近年来主要研究城市微更新项目,从家庭更新、邻里更新,到社区更新,最后再到整个城市的更新。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设计方式,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步有机地更新整个城市的存量空间。相比以往的大拆大建而言,这种更新更加接地气,同时与老百姓同步成长,更多地保留了历史上的重要元素。这也许正是城市微更新对于整个社会带来的意义。
张海翱:“小型项目中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发挥的余地。更重要的是,小型项目能够更接近人间烟火,为社区和老百姓服务,创造出了更重要的社会价值。现在我们主要在研究的是人间烟火为主的项目和以社区营造为设计方法的城市微更新。在存量更新中找到社会的痛点进行解决,这也是设计的重要方面。”
项目名称:敬老邨7号楼
改造地点:新华路693弄敬老邨7号楼
指导单位:长宁区虹桥、中山公园地区功能拓展办公室、长宁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长宁区商务委、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办事处
点位共建:上海万科
合作施工方:上海宇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灯具赞助:in one荧熠照明
设计团队:张海翱、李迪、曹家昌
照明顾问:洪伟翔(一抹照明设计研究室)
视觉支持:左明之(合舍合工作室)
项目拍摄:刘松恺
张海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华都设计合伙人。项目先后获得了德国IF奖,意大利THE PLAN奖,德国红点至尊设计奖以及上海建筑学会创作奖最高奖。并获得APEC积极贡献纪念奖,2015年全国工程建设项目优秀设计成果一等奖,中国建设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善意的设计:我的设计理念是人间烟火,柴米油盐,也有诗和远方。设计中既要有顾及普通老百姓的重要功能,也要加入一些诗和远方的文化属性,通过两者的结合,让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可以充满诗意。圆满的满足功能需求,同时舒适的生活,又带着一些小文艺,这就是是善意的设计。
——张海翱
出品人/ 马继东
主编/ 尹菱
——
责编/ 阿爽
图片来源/ 华都建筑事务所
——
监制/ 舒剑
运营/ 李海虹
——
官方网站
www.artpower100.com
——
栏目合作/ 项目咨询 media@artpower100.com
欢迎提供“善意的设计”案例
往期回顾
14 善意的设计丨在北京以北200公里,有一座山谷里长出来的艺术馆
13 善意的设计丨家园重建,中关村村民如何找回被遗忘的公共空间?
12 善意的设计丨7个人,2只猫,如何在 38㎡ 居住空间和谐共处?
9 善意的设计丨香港甦屋:有尊严的群租,在5.7㎡里寻找幸福感
4 善意的设计丨15平米小屋,怎么装得下城市人的过去和未来?
2 善意的设计丨有了它,在南方的山村,老百姓也可以住上恒温恒湿的老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