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读者丨汪莎:知识付费浪潮中,哪里是我们未来的渡口
检索最具启发性的艺术新闻
聚焦改变生活的艺术实践
每周一位艺术圈KOL私人导览
ADCC生活艺术学院执行院长
第三十期
主播
汪莎
2016年,被认为是中国付费的元年,知乎Live上线一年,便已吸引了近350万人参与。此后,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开始迅速增长,2018年已经达到2.92亿人。截至目前,豆瓣推出的写作营已经做到了第5期,吸引了上万人参与;喜马拉雅2018年的“123狂欢节”内容消费总额超4.35亿元。但过于纷繁嘈杂的网络世界,又使人们重新陷入新的不确定性危机中——在扑面而来的知识浪潮前无所适从;与此同时,比特币、AI、5G等信息迭代,似乎人人都在面临创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生怕被时代抛下,甚至“连个招呼都不打”,于是一种新型的知识消费模型,应运而生。狂欢之后,观察周遭,知识没有带来自足与自在,却触发了全民焦虑。
倘若雅斯贝尔斯目睹这样的时代,是否仍会道出“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所思考的是,这种堆积,要通过何种方式,才能转化为灵魂的丰沛?恢复对别人的共情?或者“对天气,对楼下的树、路灯、小区里的猫有感觉?”……这样的疑问早在两百多年前被席勒首次提出,而在生活高度碎片化、虚拟化的当下,人的精神困境在于无暇自顾,又何谈周全他人。
时代不断刷新人的欲望,塑造完美、成功,而暗处步伐慢的人们,他们的脆弱,微低的呼唤,是否有人愿意耐心倾听?那些流失在计算之外、大数据之外的情感,又该如何表达?
我与现在的团队似乎正在实践一条这样的路:它指向人的内心与情感,以知识为媒介,首先建立人与人最本真部分的联结,并用来自于更接近焕发人的本能的场景唤醒生而为人的觉知能力……至少当下,我认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通识教育,极为重要。
而在未来,觉醒后的通识教育与美育,会激发新一轮浪潮。浪潮中,有看得到的体恤,循着生而为人的轮廓与底线,丰满其余。
我们终将抵达自己。
”视频剪辑:陈亮、白一涵
文字整理:汪莎
旁白配音:汪莎
素材均来自于网络
一周览读
全球最顶级的大学到底在教什么?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哲学与艺术 ☝
点评: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
语文教育要少一些抒情、修辞,多一些分析、论证
扫描图片延展阅读:逻辑学☝
点评:情绪化的思维习惯,使得我们难以真正关注和解决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每当我们需要冷静的、细致的、长期的思考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泛起抒情的冲动、引用诗句的冲动、比喻的冲动、联想的冲动等等。这都会导致我们无法把一个问题真正的思考到位,更不可能形成客观的结论。
朱青生:艺术,是让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中国艺术批评 ☝
点评:我们大多数的教育没有让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做任何事情应该具有原创性并极尽所能,而不是一味服从前人的规范或他人的好恶。无论前人的规范或他人的好恶所形成的“经典”有多好,一旦成了牵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强制性规范,都会成为一副枷锁、一个牢笼。
知识付费还是内容付费?
网络时代的内容、体验与注意力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全媒派 ☝
点评:“知识”,充其量只是苏格拉底口中的“正确的意见”,而“正确的意见”与知识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识的真理性是稳定的,而“正确的意见”是飘忽不定、不易把握的。
如果一个人完全抛弃人文学科会怎样?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 三联生活周刊☝
点评:人文学科试着寻找世界的意义,寻找各种符号,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有其符号化的意义。只有通过人文学科,人们才能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工作,但是我们不能让他们奴役我们。如何看待科学,这是人文学科的责任。
汪丁丁: 抛弃 "二手货" 人生,
过 "第一手" 生活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 文化纵横 ☝
点评:在物质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中国人继续活着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情感方式与生活方式之间的持久冲突,是“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深刻表现形式。这一问题不得到解决或缓解,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幸福感来源就只好停留在物质生活维度之内,从而导致醉生梦死的人生观和纸醉金迷的日常生活。
在对话与反思中的人文教育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 俄耳甫斯之眼 ☝
点评:教育的关键并非止步于培养公民,而在于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公民。
鸣谢
哲学与艺术 / 逻辑学
中国艺术批评 / 全媒派
三联生活周刊 / 文化纵横 / 俄耳甫斯之眼
出品人 / 马继东
主编 / 尹菱
——
责编 / 瑛子
编辑 / 阿爽、周宸伊
实习编辑 / 贾增烨
——
特约撰稿人
谢媛 (上海驻地)
黄梅 (欧洲驻地)
——
监制 / 舒剑
首席运营 / 李海虹
——
官方网站 www.artpower100.com
栏目合作/ 项目咨询 media@artpower100.com
感谢留言、转发,点击“在看”
往期回顾
第28期丨张冰:摄影180年,在中国的推动依然任重道远
第27期丨陈柯伊:美成在久,博物馆教育的有“智”表达
第26期 丨房方:“夏打盹”之后躁动的艺术圈
第25期 丨黄梅:艺术,生于偏见之外,聚焦全球女性主义与LGBTIQ月
第24期丨 陈彦如:如果艺术家成为人机合体的赛博格
第23期丨梁爽:艺术作为打造区域文化新IP的有效趋势
第22期丨林明杰:我特别感谢让我得以安心画画和写作的人以及这个自由的时代
第21期丨巩剑:谢了!!你们这些“不安分”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吖
第20期丨刘霞:你不知道的798艺术区商业鄙视链
第19期丨马继东:硬科学是否会缺席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
第18期 |谢尚晋:美育金矿正激活中国艺术市场暑假档
第17期丨韩涧明:苏富比被法国人买走了,这事有多大
第16期丨李健亚:中国参与全球艺术话语和体统的野心有待时日
第13期丨齐超:市场最残酷,市场最公平
第12期丨朱小钧 :在公众号即将”烂尾“的时代,我们如何选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