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读巴芒”第2期

王冠亚 王冠亚 2022-11-25

这是我的第220篇原创文章


作者按:

巴菲特和芒格是我的投资和人生偶像,按照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更能收获幸福的美好人生。巴菲特和芒格的言论是我人生的“压舱石”,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可以少一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彷徨,多一分“不逐萤火迷东西”的淡定。

最近,我经常会在雪球上发一些学习巴菲特和芒格语录的感悟。承蒙雪球厚爱,很多帖子被推荐上了“雪球热帖”,单篇帖子普遍达到了30w-70w的阅读量。考虑到雪球用户和公众号读者并不完全重合,于是我定期将相关内容发布于此,定名为:我读巴芒。每期字数大约1万字,以下为第2期(2021.12.6-2021.12.12):

△雪球发文截图

1

巴菲特说:“为了得到对自己不重要的东西,甘愿拿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去冒险,哪能这么干?你给我多少钱,我都不干!”


巴菲特举了一个例子,给你一把左轮手枪,其中只有一颗子弹,如果让你对准太阳穴扣动扳机,赢了你拿走100万美元,输了你就当场毙命,这样的事你会做么?

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给你1亿美元,不加杠杆赚1000万美元,加杠杆赚2000万美元。加杠杆的成功率是99%,但一旦遇到1%的小概率事件,你将一无所有。

那么不妨想一想,如果现在出一篇新闻报道,写你的资产是1.1亿美元还是1.2亿美元,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你输得一塌糊涂,特别是管外部资金的时候,那就会颜面扫地。


巴菲特不会因为多赚100万、1000万美元而冒险,但因为三五百万而铤而走险的高智商人士却不计其数。所以,努力赚钱还是特别特别重要的,因为这会显著抬高你的机会成本,让你不屑于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损伤自己一丝一毫的名誉。


(2021年12月12日)

2

巴菲特说:“或早或晚,你们都应该开始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你财富自由之后想做什么工作,现在就该做什么工作,这样的工作才是理想的工作。”


巴菲特举了自己的例子,他刚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毕业时,就迫不及待想要为格雷厄姆工作。虽然格雷厄姆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巴菲特并没有就此灰心丧气,最终还是得到了格雷厄姆的认可,真的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离开体制以后,也有不少高学历、高智商、高素质的朋友问我,想要专职做投资,但目前的工作也很好,大多在大型金融企业总部,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问应该怎么办,很犹豫。


这个时候,如果对方没有生存压力,我一般都会建议对方遵从自己的内心,直接做自己当前最想做的事儿。因为一旦你对现在的工作产生动摇,说明与现在的工作相比,你一定是更喜欢投资的。喜欢才能长久,喜欢才能坚持,喜欢才能创造无限可能。


(2021年12月12日)

3

巴菲特不喜欢住在纽约等大城市,而是选择了远离喧嚣,在自己的家乡奥马哈深深扎根。巴菲特说:“思考投资的最佳方式是独自一人待在房间,静静地思考。要是这样不行,别的办法也没用。”


虽然说“心远地自偏”,但是人心其实很难完全不受环境的干扰。在华尔街,你会觉得每天不做点什么都不行。华尔街靠折腾赚钱,而我们要靠不折腾赚钱。


巴菲特的比喻很形象,券商就像是这样一位医生,让你换药的次数越多,他赚得也就越多;要是一次性让你药到病除,那他就没得赚了。从这个角度讲,那些号称自己养活了整个券商营业部的所谓“大户”,可以说是很无知了。


其实武汉跟奥马哈很像,都处于中部地区。在武汉做投资,整体节奏比一线城市要慢很多,这也许这并非是坏事。如果有必要,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去大城市出差,但回到武汉来思考,这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2021年12月12日)

4

巴菲特说:“如果我们被困到荒岛上,永远也回不来,那么谁最会种地,谁就最有本事。我再怎么说我擅长资金配置,你们也不会理我。要是我生活在百万年以前,早就成了野兽的盘中餐。所以,我们生在今天真是幸运。”


巴菲特一直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幸运,说自己只是搭上了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顺风车而已。但我们都知道,运气只不过是强者的谦词而已。这种虚心实腹,正是巴菲特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之一。


我也经常跟身边人说,我们生在中国国运蒸蒸日上的年代。我们能坐在这里讨论投资,本身就已经足够幸运。如果时光倒流八十年,我们这些人都应该在战场上,连明天的太阳都不确定能否看到。


所以有时候想想,做投资虽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跟我们的父辈祖辈相比,条件已经好了太多太多。我们可能遇到的至暗时刻,也只不过是股价暴跌而已。当以更广袤的视野、更开阔的格局去看待这些问题时,就会觉得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2021年12月12日)

5

1999年巴菲特在太阳谷演讲时,曾提到两组数据:“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1964年12月31日874.12点;1981年12月31日875.00点”。在这17年的时间里,美国经济规模增长了5倍,但股市却完全没涨。


股市不涨,并不意味着横盘,而是意味着涨涨跌跌,跌跌涨涨,这往往是最消磨耐心的。虽然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股市已死,但接下来的20年,美股却开启了一轮长牛行情。


格雷厄姆说:“短期看,股票是投票器;长期看,股票是称重器。”然而,每个人对长期和短期的感知确实不一样的。从美股1964-1981年的情况看,这个“长期”长达17年,以至于超出了很多投资者的视距范围。


给我的启示是,长期主义的格局非常重要。业绩涨了,股价不涨,这个时候不要去怀疑自己,而是要相信,也许业绩和股价的匹配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2021年12月12日)

6

如何让自己获得更快地成长?巴菲特建议说:“先选择一个你崇拜的人,写出他的优点;再选出一个你厌恶的人,写出他的缺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你偶像的优点就会逐渐成为你自己的。”


一直以来,我就是这样做的。确定了以证券投资作为终身职业以后,我把巴菲特树为自己投资和人生的偶像,仔细阅读他的传记、他的言论、他对投资和人生的洞见。巴菲特对我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物质层面。运用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近些年我基本上取得了较好的正收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投资水平的精进和投资本金的积累,几乎可以确定会一直维持比较健康的财务状况;


二是精神层面。巴菲特教会了我,要热爱阅读,要待人真诚,要独立思考,要干干净净做人做事。按照巴菲特的生活方式,我过得非常愉悦,真正享受到了“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这种快乐。


学习巴菲特,大概率成为不了巴菲特,但一定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取法乎上,幸得乎中”,与大家共勉!


(2021年12月11日)

7

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私交甚笃,但他们对待技术革命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简而言之,巴菲特关注的是“不变”,盖茨关注的是“变化”。


盖茨的思维方式是,由于技术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所以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故步自封,所以盖茨说,他每天醒来时考虑的就是——“我们一定要竭尽所能,不再错过今天技术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转折。”


巴菲特的思维方式是,尽力确定一个行业或一家公司,会因为互联网受到哪些冲击或伤害,然后竭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比如,巴菲特举例说——“互联网不会改变人们嚼箭牌口香糖的方式”。


当然,巴菲特并不否认,积极拥抱变化也许可以赚到很多钱,但可能并不适合他的性情。我突然想到了《巴菲特传》里的一句话——“彼得·林奇感受到一种突如其来的震撼,似乎自己乘坐时光机器退回到了从前”。


我喜欢和崇拜巴菲特,其实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他这种“老派”的性情。在他身上,没有太多金融精英的精致利己,反而有很多传统士人的温柔敦厚。投资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样的状态才是自洽的、舒适的、不拧巴的~


(2021年12月11日)

8

巴菲特说:“在高科技行业,如同一场盛大的乐队沿街演出,如果你想观看演出,就不得不踮起脚尖。而30秒之后,大家都踮起了脚尖,结果你还是难以看到想看的盛况。”


巴菲特说的情况,就是非常典型的“囚徒困境”,如果你不投入大量资本进行技术革新,竞争对手投入,那你就会落后;如果你投入大量资本进行技术革新,竞争对手跟进,你们最多打个平手,你还是无利可图。


说个非常直观的例子,比如笔记本电脑,20年前的配置,跟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但价格却根本没涨。按照可比价格去算的话,那实际上是降价了很多。最终受益的,其实并不是生产厂商,而是消费者。


看了看联想公司截至2021年6月的财务数据,净利润30亿元,净利润率2.8%,达到了过去13年以来的新高。作为投资者,想在这样的公司身上赚钱,确实非常难~


(2021年12月11日)

9

巴菲特说:“与其自己吃一堑长一智,还不如从他人的错误中学习经验教训。”巴菲特还引用巴顿将军的话说:“为国牺牲是一种荣誉,不过这种荣誉最好还是让他人去获得吧!”


避免让自己少犯错误,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路径,就是以史为鉴,避免“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比如看到那么多高杠杆走向毁灭的案例,内心坚定的声音就是——远离杠杆。


不过,即便是如此,人非圣贤,犯错还是在所难免。巴菲特坦言,自己经常犯错的一种类型,要么就是不肯为伟大的企业支付较高的价格,要么是在其股价涨得较高的时候,没能继续买入。


以喜诗糖果为例,1972年其有形净资产为800万美元,税后利润为200万美元,卖家开出了3000万美元的报价,而巴菲特坚持最多出价2500万美元,幸好还是成交了。否则,因为区区500万美元的价差,就错过了日后20年超过4亿美元的分红,那就太不值当了!


给我的启发是,对于伟大的企业而言,从股价合理的时候就应该开始买入,不一定非要等到低估不可。因为通常的情况下,要么是等不到低估,要么是低估的机会稍纵即逝,导致没有买够。长期来看,这都是无可估量的损失。


(2021年12月10日)

10

巴菲特说:“当我遇到比尔·盖茨时,我没有购买微软的股票,但我一点也不在乎,因为它不在我的能力圈之内。但如果我发现了一家自己懂的企业,价格也具有吸引力,自己却没有采取行动,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芒格补充说:“这些绝佳的投资机会,几十年才出现一次。因此投资者必须学会,当这些稀有的投资机会出现时,要有勇气和智慧下以重注。”


给我的启发是,如果错过了能力圈之内的机会,应该后悔;如果本来就是能力圈之外的企业,错过了就不值得后悔。就算知道比特币会涨1万倍,再回到10年前,我依然不会买。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不是事后的涨跌,而是商业的逻辑和自己的初心。


另外,不要指望每时每刻都有好的投资机会。99%的企业,在99%的时间段,都是不值得投资的。致富的关键,在于在1%的时间段,瞄准那1%的伟大企业,果断出重拳,下重注。比如最近10年,哪怕你只抓住了2013年买入$贵州茅台(SH600519)$这一次机会,就足以成就你的财富人生。


(2021年12月10日)

11

巴菲特说:“成功与智商无关,关键在于理智。如果说智商是汽车的马力,则最后输出功率的大小则取决于理智。开着400马力的汽车只发挥出100马力的功率,还不如开着200马力的汽车发挥出200马力的功率。”


巴菲特这段话,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最好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而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好的状态当然是高智商匹配高理智水平,次之的状态是普通智商匹配普通理智水平。如果是高智商匹配了低理智水平,那绝对是一种灾难。


就像人际关系一样,最理想的状态一定是“同频”的。相互欣赏、相互喜欢、相互心里有对方,这是最美妙的;退而求其次,双方都无感,其实也没关系。最怕的就是,我对你好,你却对我不好,这样最容易引起双方关系的失衡,甚至出现剧烈的矛盾和冲突。


所以,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欣赏的人,但对方不欣赏你,那也就不要强求了,因为双方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而一旦遇上了彼此合拍的人,请一定要珍惜,因为“同频”是非常难得的存在。如果你喜欢的人,也恰巧喜欢你,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此了。


(2021年12月10日)

12

巴菲特认为,投资的一个美妙之处在于,你不必每天都从头开始,评估一家企业价值的知识是可以累积的。如果你40多年前就开始评估各大企业的价值,现在你就积累了很多企业的估值知识。


巴菲特所讲的,其实就是“知识的复利”。我们平时研究一家企业,大概率是先从招股说明书和企业年报开始看起。招股说明书为“本”,包含了企业上市之时的很多基础信息,非常全面;企业年报为“纲”,我们能够通过阅读年报,迅速抓住企业发展的主要脉络。


在对企业有基本的了解和判断之后,我们再要做的工作,就是定期(比如每周)关注企业发生的最新情况。实际上,这部分的工作量,只是在原有存量基础上的一点点增量。到了这个阶段,花在研究上的时间会相对较少。一旦买入,价值投资者“本周交易:无”就会成为一种常态。


但是,知识复利的积累,也是有前提的,即——所投企业的变化不大。如果企业的主营业务经常在发生变化,类似于2014年湘鄂情改名成$中科云网(SZ002306)$ ,从餐饮试图跨界到大数据,那之前积累的认知复利就被打断了。这也是巴菲特为什么不喜欢投快速变化行业和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1年12月9日)

13

巴菲特说:“在金融界,对于过去表现进行统计所产生的“证据”要小心,如果历史书是致富的关键,那么福布斯400的富豪榜单将由图书管理员组成。”


芒格说:“就确定未来而言,没有比历史更好的老师......一本30美元的历史书里,隐藏着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答案。”


乍一看,巴菲特和芒格的历史观截然相反,巴菲特认为历史信息意义不大,芒格却认为历史信息价值连城,这两种说法矛盾么?


在我看来,两位智者的言论是不矛盾的。要结合当时说话的语境看,如果是面对快速变化的行业或企业,历史信息确实意义不大,比如生产电脑或手机显示屏的技术,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新一次;如果是面对相对稳定的行业或企业,研究历史可以研判未来,比如酿酒工艺$中证白酒(SZ399997)$ 几乎很少会发生技术性革新。


投资切忌教条主义和刻舟求剑,而要崇尚实事求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研读,用心领会,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资和人生智慧一定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2021年12月9日)

14

众所周知,价值投资的四大基石分别为: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理性看待市场波动;买入时遵循一定的安全边际;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有位“刁钻”的投资者提问,如果“能力圈”和“安全边际”原则不能兼顾,那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巴菲特认为,“能力圈”和“安全边际”这两大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巴菲特说;“如果你很懂一家企业,并且能洞察它的未来,你需要的安全边际显然就很小。相反,如果一家企业很脆弱,或者变化很大,那么需要的安全边际就很大。”


巴菲特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同样是通过载重限制为1万磅的桥梁,如果桥梁离地面只有6英尺,那你可以开着载重9800磅的卡车通过;但如果桥梁坐落在大峡谷之上,下面就是万丈深渊,这时你可能只会开着载重4000磅的卡车通过。


同理,如果你判断一家企业价值在30美元-110美元之间,那只有当股价低于30美元或高于110美元,对你才有价值。如果你判断这家企业价值在80美元左右,那么你可以容忍的安全边际空间就更大一些,可能在60美元就会买入,100美元就会卖出。归根结底,安全边际也是因人而异的,取决于我们对一家企业的掌握程度。


(2021年12月9日)

15

巴菲特说:“对多数企业和个人来说,生活往往会攻击你最薄弱的环节,但人们没有对此给出足够的思考。我眼中最严重的两项薄弱点就是——酒精和杠杆。”


酒精和杠杆的共同点都在于具有成瘾性,而且当没有明显过量的时候,往往给人一种无害甚至有益的错觉。问题也恰恰在于,量的把握是难以衡量的,比如什么是适度的杠杆——在没有爆仓之前,可能都会被认为是适度的、安全的。


如果一个人使用的是正确的投资方法,不加杠杆也能致富。反之,如果一个人使用的是错误的投资方法,加了杠杆反而只是加快了走向毁灭的进程而已。巴菲特说得对,所有的杠杆通常导致的结果会是零,即便使用它的人非常聪明。


历史和现实中,因为到期债务无法偿还而导致“爆雷”的上市公司不计其数。无论是已经退市的$康得退(SZ002450)$ $凯迪退(SZ000939)$ ,还是元气大伤的 $东方园林(SZ002310)$ ,莫不如此。殷鉴不远,且行且珍惜~


(2021年12月8日)

16

芒格说:“使用机会成本的理念来筛选,可以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如果你有一个可以大笔下注的投资机会,且优于其他98%的投资机会,那么你就可以把其他98%的投资机会剔掉了。”


投资永远是比较,永远在你自己的能力圈内,选择更合适的投资机会。这样会导致自己的持仓组合呈现出两种特点——第一,持仓相对集中,因为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大部分股票都不适合持有;第二,为数不多的持仓股票中,也不是等比例下注,资金所占权重也不完全相同。


这其实跟人际交往的原则完全一致。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生命都有限,不可能跟太多的人打交道。我们终其一生,其实都在寻找生命中更合适的人。当更合适的人出现的时候,不合适的人就会被替换掉。


努力的意义就在于,你拥有越来越多主动权,可以把不合适的人从生命中剔除,然后把合适的人加入自己的人生旅程。当身边都是相互喜欢、相互欣赏的人时,大家会相互赋能,从而形成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的双重良性循环。


(2021年12月8日)

17

芒格说;“如果你有两个疯狂的追求者,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好一万倍,那你就不用在另一个身上花费时间了。我们筛选投资机会时,就是这么做的。”芒格对投资的认知,是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因而是完全自洽的,也是符合天道的,这也是价值投资非常有魅力的地方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如何快速排除掉98%的投资备选项呢?其实很简单,就像如何把大象装进冰箱一样,总共只有两步:


第一,是否懂这家企业;


第二,这家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为什么首先一定是要懂这家企业呢?因为如果不懂,你就没法去评判它是否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如果懂,就可以进入第二步,但大部分企业是没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所以这两步走完,就已经排除掉98%的企业了。


选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你首先要熟悉这个人,然后看Ta是否靠谱,是否具有持续的学习和进化能力。能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人,从人群的比例来说大概也就只占2%。和这2%的人好好交往,这也就是巴菲特说的——“我们只与自己喜欢、信任、尊敬的人打交道”。


(2021年12月8日)

18

巴菲特认为,过度使用杠杆,绝对可以视为企业的负面因素。买入有着巨额负债的企业,就如同是在方向盘上绑着一把指向你心脏的匕首。虽然这会让你开车时格外小心,但一旦遇到事故,对你而言就是致命伤。


巴菲特举了一个关于电视台的例子。这家电视台负债累累,其利息总额超过了公司的资产。当投资者花费3.65亿美元买下这家电视台时,其借款为3.85亿美元。对于投资者而言,没有任何便宜可占,最终只不过是促成这笔交易的中间商得利。


房地产就是典型的高杠杆行业,以$中国恒大(03333)$ 为例,2020年资产负债率84.77%,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东权益)1469亿元,负债1.95万亿元,其中流动负债1.51万亿元,时时刻刻面临着流动性管理的巨大压力。


高杠杆最大的风险在于,行业顺境的时候它会给你错误的“正向反馈”,让你欲罢不能。等真正遇到行业逆境的时候,极速扩张的状态很难在短时间内调整回来。杠杆一时爽,一直杠杆一直爽,直到被炸毁,这几乎是高杠杆企业的宿命。


(2021年12月7日)

19

有人问经济衰退是否会影响对投资的态度,巴菲特的回答是:“完全没有。如果我发现了让我感兴趣的股票,我明天就会投资。不管商业周期是否处于巅峰期,我都会使用同样的标准来投资。”


巴菲特还说,哪怕是美联储主席头一天晚上给他打电话说,“我真的好怕,事情太糟了”,他第二天依然会照着自己的原计划行事。而且通常来说,恰恰是这种充分弥漫在市场上的悲观预期,让巴菲特有很多便宜的筹码可以买入。


在我看来,所谓的“经济周期”或“商业周期”,并不是不重要,而是难预测。我曾经看过霍华德·马克斯《周期》一书,我认为他对经济周期、政府调节逆周期、企业盈利周期、风险态度周期、信贷周期、不良债权周期、房地产周期的解析堪称完美,但这都只能从后视镜当中观测到。当你身处周期的时候,你根本无法感受到是巅峰还是谷底。


比如时光回到一年前,谁又能提前预测到$中概互联网ETF(SH513050)$ 今日之惨状?谁又能提前预知教育培训类股票的团灭?$新东方(EDU)$ $好未来(TAL)$ 作为教培产业龙头股,我相信他们对政策的研究和把握不会比市场的投资者少,但仍然没有避免跟政策周期拐点的“黑天鹅”撞个满怀。


投资是简单的,但又是难的。承认自己的局限,对持仓进行适度地分散,永远保持对市场的敬畏,可能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必修课吧!


(2021年12月7日)

20

都说芒格毒舌,我看巴菲特也挺毒舌的。比如1991年的时候,巴菲特评价特朗普:“唐纳德·特朗普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从来都没有对过。”特朗普的做法,就是大举借债,然后高价买入房地产,巴菲特对此非常不屑。


巴菲特说,如果你的债务缺口是100美元,那么你的债权人可能会搬走你的电视机;但如果你的债务缺口是10亿美元,那么你的债权人有可能会说:“唐纳德,去死吧!”


查了查历史资料,1990年,特朗普耗资12亿美元开设泰姬陵赌场&度假酒店,一年后因为没有足够多的现金收入来覆盖成本,特朗普遭遇人生的第一次破产,被迫放弃了酒店一半的股权,并出售了他的游艇和航空公司。


这相似的一幕幕,其实在前不久的某房地产头部企业身上就发生过。某位女债权人口吐芬芳直接问候企业老板全家,并发出灵魂三问——豪宅呢?飞机呢?女明星呢?企业老板也是各种变卖资产为企业续命,至于会不会遭遇和特朗普当年一样的困境,还有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只有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2021年12月7日)

21

巴菲特谈自己的阅读习惯,他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商业出版物,早上起来之后拿到什么就看什么,包括但不限于《华尔街日报》《美国银行家杂志》《广播》《财产意外险评论》《饮料文摘》等等,以及很多企业的年报......


想到《巴菲特的嘉年华》里有一篇文章,一位少年问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者?巴菲特的回答直截了当:“尽你所能,阅读一切。”巴菲特坚信,正是阅读,塑造了他的投资框架,为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至于阅读书单,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因为当你真正拿到一本书开始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本书会延伸到很多读物。比如你如果读《巴菲特的嘉年华》,这里面就提到很多别的书,比如《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穷查理宝典》......


然后延伸开来,等你读《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时,又会发现很多值得读的新书。当读过这些新书之后,又有更多的好书“跳”出来,以此类推,源源不断。我近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好书是根本读不完的,越读越多。所谓“开卷有益”,最重要的是先读起来......


(2021年12月6日)

22

1991年巴菲特回答观众提问,是否有可能购买英国的企业?巴菲特的回答是:“我们还没有购买任何一家英国企业,但我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只不过,囿于对外国法律、营商、政策等环境不熟悉,购买外国企业是需要考虑折价因素的。


巴菲特举例说,如果可口可乐的总部在英国,他还是会买,但给予的估值会更低一些。巴菲特还说,美国的股市市值已经高达3万亿美元(1991年数据),如果在这么广阔的市场里都还赚不到钱,又遑论到全球市场去赚钱呢?所以他还是更倾向于购买本土的公司。


我们不难看到,哪怕如今的伯克希尔,已经是年营收2500亿美元的巨无霸,巴菲特对海外的投资依然是屈指可数,在中国的投资只有$中国石油股份(00857)$ $比亚迪股份(01211)$ 等寥寥数笔。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作为中国投资者,从A股开始投资是非常好的选择。如果在中国这么广袤的市场上都赚不到钱的话,想要靠投资港股、美股(特别是其中的非中国企业)赚钱又谈何容易呢?


(2021年12月6日)

23

很久以前我就在思考:巴菲特是不会买劣质企业的。那么,既然巴菲特买下的企业都是优质企业,那原来的企业主又为什么愿意转手卖给巴菲特呢?卖给巴菲特之后,为什么还会选择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继续经营呢?


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拿内布拉斯加家具城来说,B夫人之所以愿意把它卖给巴菲特,是因为她在世的时候尚能掌控大局,等她不在的时候,家族成员有可能因为股权分配或财产分割事宜而同室操戈,这是她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那么,B夫人又为什么会选择把企业卖给巴菲特呢?因为巴菲特几乎在致股东信里,年复一年地宣传自己的收购标准,而且他还承诺,拿到企业后会交给原来的管理层经营,而不是听取投行或者咨询公司的建议,将原来的公司卖掉或拆得七零八落。


任何一家企业的创始人,看待自家企业就像看待孩子一样,谁也不愿意看到企业被卖掉之后陷入惨境。巴菲特具有超强的“同理心”,他知道企业主顾虑的“点”会在哪儿,然后用实际行动打消其顾虑。当积累越来越多信任的时候,越来越多优质企业主动找上门的时候,收购就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儿。


(2021年12月6日)


链接:“我读巴芒”第1期

冠亚说

今天是2021年12月27日,很快这一年又要从我们的生命里呼啸而过。回顾2021年,对我而言,是忙碌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

最近还有两件事儿,一是计划在元旦前后开一次直播,二是计划写一下2021年的年终总结,以及对2022年的期许和展望。

逝者如斯夫,愿我们一道努力,只争朝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