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沃伦·巴菲特如是说》:冠亚讲书第12期

王冠亚 王冠亚
2024-09-21

这是我的第281篇原创文章


大家好!这里是“冠亚讲书”第12期,今天我们分享的书籍是《沃伦·巴菲特如是说》,作者是珍妮特·洛。大家对珍妮特应该都不陌生,她是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我的译著《比尔·米勒投资之道》也出自她的手笔。


市面上关于巴菲特的书,历来是汗牛充栋。我认为这本书有两大特色:第一,它不仅仅是讲巴菲特的投资理念,还分享了巴菲特的人生哲学;第二,它引用的是巴菲特的原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巴菲特原汁原味的思想精华。


关注我直播间或公众号的朋友,对巴菲特的基本投资理念可能早就烂熟于胸了,所以我们今天的讲书,尽量避免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大家能够尽量补充一些新的知识点。


一、巴菲特的生活

1

“我曾在纽约和华盛顿居住过,但纽约拥挤的交通浪费了我太多时间。我可以搭乘飞机,花3个小时飞到纽约和洛杉矶,来享受大城市的繁华,但我无法忍受住在那儿。”——巴菲特


巴菲特是土生土长的奥马哈人,他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当选为美国众议院议员以后,全家搬到首都华盛顿,但巴菲特非常不适应这里的生活,于是家人只好让12岁的巴菲特独自返回奥马哈,和爷爷一起生活。


后来,巴菲特先后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毕业后曾到位于纽约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1956年初,巴菲特回到奥马哈定居。除了偶尔旅游或者出席活动以外,巴菲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奥马哈。


巴菲特不愿意待在纽约等大城市,一方面是因为大城市的通勤时间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很快,比如说在华尔街这种地方,空气里都弥漫着金钱的味道,这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亢奋情绪。巴菲特认为,待在奥马哈,远离世间喧嚣,更有利于独立思考。


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有个镜头,巴菲特从家里开车到办公室,全程只要5分钟,这是非常惬意的事情。我也特别讨厌上下班拥堵造成的时间浪费,所以我一般早上会提前一个小时到办公室,晚上则到九点以后再回家,每天可以节省很多通勤时间。以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也会把办公室设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最好就在马路对面,走路就能过去。

2

“从某种程度上讲,钱有时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有乐趣,但它无法改变人们对你的爱或你的健康状况。所谓成功,就是能拥有你所爱的人对你的爱。” ——巴菲特

巴菲特说得非常明白,对于幸福的生活而言,钱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没钱可能不幸福,但有钱也不一定幸福。如果你很有钱,但是身体不好,无福消受;或者众叛亲离,那也很不幸。


巴菲特对成功的定义,我觉得相当精准。巴菲特没有说,拥有别人对你的爱,就叫成功;巴菲特说的是,拥有你所爱的人对你的爱,才叫成功。换而言之,你爱的人,刚好也爱着你,这种“两情相悦”的状态,才是最美满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类似的感觉:如果是你不喜欢的一个人说喜欢你,你不但不会觉得开心,反而会想:“我究竟做错了什么?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喜欢我?”但如果是一个人说喜欢你,你恰好也喜欢她,就会觉得心里特别甜。


所以,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状态是“双向奔赴”,也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如果是“彼此无感”,其实也还不错,至少彼此是同频的。最怕的就是“我喜欢你而你不喜欢我”或者“你喜欢我而我不喜欢你”,这往往是很多感情悲剧的源头。


谈到我对金钱的认知,我觉得有两种态度都不可取:


第一,自命清高,视金钱如粪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似乎很多知识分子是羞于谈钱的。《世说新语》里讲了一个故事,说晋国有个叫王衍的清谈家,从来不提“钱”字,他夫人为了逗他,在他床边放了很多铜钱。没想到王衍睡醒后,叫来仆人说:“举却阿堵物!”意思是说,拿走这些东西,他还是对钱绝口不提。


第二,唯利是图,眼里只有金钱。吴敬梓《儒林外史》里有个“悭吝鬼”的角色叫严监生,拥有十万两银子的家财,却极度吝啬。临死的时候,严监生见灯盏内点着两根灯草,恐耗油过多,伸出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众人皆不解,直到其妾揣知其意,挑掉一根,严监生方才点头死去。


在我看来,自命清高之人,实际上是否定了金钱的基础功用。生在现代社会,没钱租房子,没钱交电费,你的生活还过得下去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也取决于金钱的润滑作用;唯利是图之人,实际上是高估了金钱的物质影响。钱可以买到性,但它买不到爱,也不能让故人起死回生,也很难让一段破碎的关系重归于好……


巴菲特对待金钱的态度,我认为是一种非常标准的范式。首先,巴菲特大大方方地谈钱,他从小就对财富抱有强烈的渴望,他甚至说,如果30岁以前没有成为百万富翁,就从奥马哈最高的楼跳下去;其次,巴菲特非常淡泊名利,他一生节制资本,但却慷慨地捐献了他超过99%的财富。

3

“建立声誉要花20年的时间,但毁掉它只需短短的5分钟。你只要想到这一点,处事之道就会有所不同。” ——巴菲特


巴菲特的这一席话,原本是说给儿子霍华德听的,后来成为巴菲特最著名的金句之一。巴菲特对声誉的珍视可以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这里不讲巴菲特担任所罗门临时董事长应对国会质疑的故事,因为大家听得太多了,我们就说一件小事:


1990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有一位来自纽约、年仅9岁的小股东提问,质疑为什么他以6600美元买进的伯克希尔股票,现在跌到这么低的价位。巴菲特在随后的致股东信里提到这一幕,不过他把这位小股东的年龄写成了11岁。结果,在第二年的股东大会上,这位小股东不依不饶地说:“如果你都把我年龄写错了,我如何能相信你后面的财报数据是准确的呢?”巴菲特并没有生气,而是承诺一定给予书面回复。


巴菲特的这段话之所以让我深有感触,是因为我们可以时常在新闻中看到很多“塌房”的名人,比如说,因为偷税漏税而被处以巨额罚款的某娅;再比如说,因为个人生活作风问题而被文娱圈除名的李某迪、李某峰,等等。按说,他们本来拥有巨大的流量和影响力,却在一朝被“炸毁”,葬送了大好前程,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为什么明星大咖容易“塌房”呢?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想,为什么普通人不容易“塌房”?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但他不会面临那么多的诱惑。用一句老话讲,“你未必是人好,你只是没有机会放荡”。对于明星大咖而言,他掌握的资源比普通人更多,面临的诱惑也比普通人更多,但是他却必须要比普通人更加克制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天然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觉得光靠道德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有敬畏之心。记得我《从价值投资到价值人生》那篇文章写过,芒格防止自己做傻事的方法之一,就是想想做傻事的后果。如果我们想想,只要5分钟时间,就足以毁掉我们过去20年的努力,我们还会去做那些不光彩的事情么?


我时常会设想这样的场景:如果我有机会和小马哥合影,我会非常乐意发到朋友圈,这简直是太有面子了!但如果我有机会和东哥合影,发不发朋友圈,我是会非常犹豫的。平心而论,马化腾和刘强东都是中国顶级的企业家。但东哥身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冲刷干净,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自己的声誉。原因很简单,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任何痕迹,在你出名之后都有可能被挖掘出来。如果不想被爆料“黑历史”,我觉得唯一可行的做法就是洁身自好,远离一切违法违规和伤风败俗的行为。不要小看声誉的作用,它一旦稳固下来,就会成为你人生无往不利的“通行证”和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4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建议大家尽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偶像,而不是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他们正确与否。如果一生之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偶像,你无疑是幸运的。” ——巴菲特


巴菲特的一生,遇到过很多让他钦佩的偶像。在巴菲特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霍华德就告诉他,要以“内部记分卡”的方式和外界相处;及至年长,巴菲特一路追随格雷厄姆学习投资,并吸收了费雪和芒格的思想精华,改良了自己的投资路线。

巴菲特无疑也是我的偶像。但是,巴菲特离我太远,我还有幸遇到了唐朝老师和天南老师。唐朝老师风趣幽默,待人宽厚,对企业的分析和研究深入骨髓;天南老师儒雅温润,严谨细致,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两位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投资和生活之道。


找到适合自己的偶像,实际上是省了自己的脑子,堪称人生成长的一大捷径。比如说,我现在也不必再探出新的路子,我会沿着唐朝老师的路,学习研究巴菲特投资思想,多看企业财报,业余时间多读好书;也会沿着天南老师的路,翻译出版投资经典,福泽身边更多的人。他们今天的成功,也照亮了我未来前行的道路。


二、巴菲特的朋友

5

“我记得我曾问过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生还的一位妇女,该如何定义友谊呢?她说她对于友谊的检验标准是:他们会帮助我藏身吗?” ——巴菲特


在危难之际,愿意把你藏起来的那个人,说明他认可你、欣赏你,愿意为你付出,也甘愿为你承担风险。真正的付出,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唐朝老师说过,“赞赏是最真诚的认可”,我非常赞同。从人的行为动机来讲,认可的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赞赏、转发、在看、点赞。有些人0赞赏0付费,还跑到唐朝老师文章下面留言说,感谢你让我赚了多少钱,这是真心感谢么?


给大家出个思考题,每年有那么多人想要投到巴菲特门下,为什么巴菲特独独选中了泰德·韦斯勒?2010年,韦斯勒以262.63万美元的价格,拍下了当年的“巴菲特午餐”,与巴菲特畅聊4个小时,宾主尽欢;2011年,韦斯勒以262.64万美元的价格,再次拍得“巴菲特午餐”。之所以出价比第一次高100美元,韦斯勒解释说,是为了显示第二次的交谈更有价值。什么叫诚意?这就叫诚意。


在我看来,无论是交朋友还是找对象,首先一点就是自己要足够优秀,用芒格的话说就是“配得上”。其次就是要通过合适的方式,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诚意。一个人再优秀,他和你没关系,那也终究只是路人。诚意是方方面面的,你要显示出你很关注对方,你非常愿意融入对方的生活,和对方有足够的交集……


巴菲特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好的生意伙伴,大家都知道是芒格。巴菲特经常说,是芒格让我从猿人进化成了人类;芒格则说,巴菲特你可别扯了,就算没有我,你也是“股神”。巴菲特和芒格,就像华语乐坛的周杰伦和方文山,相互欣赏,彼此成就,这样的“神仙友谊”让人艳羡不已。


三、巴菲特的家庭

6

“给孩子们太多的钱是既不正确也不明智的。富可敌国的巨额财富,将更加扰乱竞技场的公平竞争,应该让他们经受磨难而不是为他们铺平道路。” ——巴菲特


巴菲特有三个孩子,长子霍华德·巴菲特,长女苏茜·巴菲特,次子彼得·巴菲特。他们并没有从巴菲特那里得到巨额财富,如今都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霍华德居住在靠近伊利诺伊州迪凯特的一个农场里,以种植玉米和大豆为趣;彼得继承了母亲的音乐天赋,曾为《与狼共舞》创作主题曲和插曲;苏茜居住在奥马哈,平时她会协助父亲筹备一些会议,参加一些活动……


巴菲特对财富传承的态度,让我想到了清代名臣林则徐说的:“子若强于我,要钱有何用,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钱有何用,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巴菲特没有从他父亲那里继承财富,属于第一种情况;巴菲特也没有打算给子女留下巨额财富,属于第二种情况。


在我看来,巴菲特的家庭生活,也许是并不完美的。巴菲特的三个孩子,都没有完成学业而早早辍学,第一段婚姻也都不太幸福,后来都离过婚。巴菲特和第一任妻子苏珊,虽然没有离婚,但也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分居。巴菲特的重心,全然都放在投资上,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不知道巴菲特会不会选择适当兼顾家庭。


四、巴菲特的工作

7

“我用一幅空白的画布和许多颜料,开始描绘我心中的蓝图。如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有了更多的资本,规模变得更大。我每天早晨去办公室时,感觉就像去西斯廷教堂写生一样心情愉悦。我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我很享受工作的状态。” ——巴菲特


巴菲特是语言的天才,他把伯克希尔比喻成画布,把自己比喻成画家。对于巴菲特而言,工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苦役”。“内心的兴趣刚好是自己的工作”,这是最惬意的人生状态。能与之相媲美的,大概只有“心中的女神刚好是自己的媳妇”。


截至2022年3月16日,$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的收盘价达到504036美元/股,这是伯克希尔的股价历史上首次突破50万美元大关。按照目前的汇率计算,一股伯克希尔A股,大约价值320万元人民币。随着股价的上涨,目前伯克希尔的总市值突破7400亿美元,约合4.7万亿人民币。


1962年,巴菲特首次买入伯克希尔的股票;1965年,巴菲特开始以伯克希尔作为投资平台,开启了自己投资事业的伟大征程。巴菲特对投资是极其专注的,用他自己的话讲,“投资几乎占据了我成年以后的18个春秋里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除非我把自己从投资中抽离出来,否则我不可能在未来的岁月里追求新的目标。”


终其一生,巴菲特确实没有再去“追求新的目标”。尽管巴菲特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但他仍然以伯克希尔为画布,孜孜不倦地描绘着他在投资上的宏伟蓝图。可以说,像巴菲特这样纯粹和专注的投资家,在世界投资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无论是论财富的绝对值,还是论收益的相对值,抑或是从事投资的年限,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传入中国。我们这一代的中国投资者,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与早些年间的信息匮乏不同,我们现在几乎触手可及,就可以学习到巴菲特投资思想的精华。对我来说,学习巴菲特就像是一门修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巴菲特的智慧,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8

“和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就像是为了钱而结婚,我认为这绝对是一种疯狂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这都可能是个坏主意。如果你已经非常富有,就更应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巴菲特

巴菲特今年已经92岁了,可以说是健康长寿,一方面是因为他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一辈子都在跟喜欢的人打交道。在历年的致股东信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巴菲特对旗下经理人发自内心的赞美。比如说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B夫人,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的杰克·林沃尔特等等,他们跟巴菲特不仅仅是工作关系,更是私底下的良师益友。


和喜欢的人打交道,可以极大限度地减少“摩擦成本”。比如你对我产生了误解,我不厌其烦地给你解释,是因为我觉得你重要。而你感受到了我的诚意,听到我的解释也会挺开心的,这时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好。如果我不喜欢你,我没必要给你解释;或者你很讨厌我,你也不愿意听我大段大段的解释,这样的关系就会非常别扭。


2016年底,我从体制内离开。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发现,我没法选择自己的领导和同事,一切都是听组织的安排。但是,彼此的相处是否一定志趣相投呢?这完全要靠碰运气。到了社会上,我成为一名“自由人”,和领导、同事、下属都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只要有任何一方觉得不满意,都可以一拍两散,各自安好。

人为什么要努力呢?也许有很多理由。我努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我知道自己既是“一只手”,又是“一张牌”。作为“一只手”,我希望自己有足够的选择权,将不喜欢的人从手里打出去;作为“一张牌”,我希望自己足够优秀,足够有价值,可以不被喜欢的人换下牌桌。

9

“如果你为100名学生演讲,你所讲的一些问题是有意义的。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可能会注意到这些问题,而这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这和为一群60多岁的人演讲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我愿意为学生演讲的原因。” ——巴菲特


早在2002年,巴菲特在强烈的紧迫感驱使之下,就开始频繁地为大学生演讲,他去过的大学包括麻省理工学院、达特茅斯学院、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些都是全球顶级的知名高校。如今,20年过去了,相信当年聆听过巴菲特演讲的大学生们,如今有很多人已经成长为投资界的栋梁之才。


比如说,李录先生在《穷查理宝典》推荐序里就提到,当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很偶然地看到一个讲座信息,他把Buffett(巴菲特)看成了buffet(自助餐),以为有免费的自助餐,本打算去薅一把羊毛,结果阴差阳错走上了投资的道路。我相信,受惠于巴菲特的大学生肯定远远不止李录先生一人。


天南老师有很多社会活动,比如说在北京理工大学MBA讲授投资课程,启动了“价值投资走进高校”系列活动,在全国财经写作大赛中又开辟了大学生专场,这其实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受天南老师启发,我的“冠亚讲书”系列直播也是和武大和中南财大两所高校合作的。2020年12月,我有幸受聘为中南财大硕士生校外合作导师,将来有机会的话,我也会考虑到高校开课。


五、巴菲特的经营

10

“如果你能够真正理解一种想法,就应该能够很好地表达它,使其他人也能领会。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写作这样迫使你思考,理顺你的思路。” ——巴菲特

巴菲特强调了写作的重要性。通常而言,有水平的人不一定会写;但会写的人一定有水平。巴菲特之所以能在投资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六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写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者来写,读者来读,其本质是一场“跨时空社交”。


通常我们要熟悉一个人,如果他没有发表任何的文字记录,那我们对他的印象一定是非常模糊的。可能是看了他的朋友圈,观察了大半年,才大致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认知效率无疑是很低的。很多朋友熟悉我,并不是因为见过我,而是因为看了我写的公众号文章,这就是写作给我带来的能量。


传统的观点认为,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其实,我倒觉得写作也是一种输入。我自己有个很明显的感觉,我去看一本书,不会有很深的印象;但让我写读书笔记,写完之后我合上书,发现可以把书上的内容完完整整地复述一遍。相比于读书而言,写作是一种“更厚重”的输入,它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多,但取得的效果也更明显。

11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门外贴一张告示,通过沟通和政策来说明,我们这个场所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巴菲特


如何选择合适的股东和商业伙伴?巴菲特的做法是,自己先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投资人,然后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吸引志同道合者加入。在巴菲特合伙公司期间,以及伯克希尔未上市之前,巴菲特面对的合伙人/股东数量有限,沟通成本不高。1979年伯克希尔上市以后,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对巴菲特而言有利有弊。


上市的好处在于,巴菲特可以面向更大的受众群体布道,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便捷。伯克希尔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其季报、年报、董事长致股东的信都是要公开披露的。由于伯克希尔的股东大多是长期股东,且大多数股东都是重仓投资伯克希尔,所以巴菲特站在股东的角度,想到的是股东希望了解什么,那么他就开诚布公地去阐述什么。


上市的坏处在于,由于伯克希尔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巴菲特没办法控制股东的来去自由。不过,巴菲特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去争取相对稳定的股东群体。巴菲特把伯克希尔比作一家餐厅,把股东比作是食客。那么你的餐厅必须风格稳定,才能吸引到对应的食客。要是风格发生漂移,食客一定会带着困惑和失望而离开。


巴菲特非常善于利用上市的优势,同时尽量避免上市的劣势。巴菲特坚持写每年一度的致股东信,如今的阅读群体已经扩展到整个投资圈。对于关注巴菲特的投资者而言,致股东信其实就是一张“安民告示”。长此以往,双方建立起非常良好的信任关系,对于巴菲特的投资事业也是一针稳定剂。

12

“我们不依靠敏捷的身手或发达的肌肉来赚钱。只要我们的头脑仍然能有效地思考,芒格和我就能像过去一样,把工作做得很好。” ——巴菲特


投资依靠的主要是大脑和资本,资本负责提供本金,大脑负责提供收益,投资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行业。按照惯例,大多数人大约在60岁左右退休。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巴菲特早在1990年就应该退休了。但现实是,92岁的巴菲特依然宝刀未老,至今活跃在投资的第一线。


在我看来,投资真的是一项美妙且激动人心的事业。世界上有很多职业,比如演员、歌手、运动员,虽然巅峰时期很辉煌,但是职业生涯的长度是有限的。容颜的老去、体能的退化,都是这些职业非常明显的制约因素。总体而言,相对于脑力而言,投资对体能的要求并不高。这种“白发事业”,遇上了就一定要好好珍惜。


六、巴菲特的投资

13

“我犯了个重大错误,那就是在泡沫膨胀期间,没有把一些重仓的股票卖掉。如果这些股票如今的价格充分反映了其价值,你必然会质疑4年前当它们的内在价值远远低于其市场价格时,我究竟是怎么想的,居然没有把它们抛掉,我为此懊悔不已。” ——巴菲特


在2005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公开反省,自己没有在股价高估的时候卖掉股票。在很多投资者的认知里,“价值投资=永远不卖”。窃以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也是对巴菲特投资思想的误读。巴菲特早年确实把大都会/ABC、盖可保险和华盛顿邮报列为永久的投资组合,但他的投资思想也是在不断进化的。


1998年,巴菲特投资的可口可乐超过了50倍市盈率,但是巴菲特没有选择卖出,而是和优质企业一起陪跑。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虽然说不上错误,但确实花了后来数十年的时间来消化高估值。巴菲特对此不无反思,此后也再也没有“永久的投资”之类的表述。


在我看来,投资者对股票的持有态度,应当介于企业主和投机者之间。作为投资者,既没有必要像企业主那样,无论估值高低、无论前景好坏都坚守在一家公司上,也没有必要像投机者那样,在不同的企业之间频繁地跳来跳去。投资者理性的做法是,找到优质公司,低估则买,高估则卖,如此这般,循环往复。

14

“当一些优秀的公司被一些非同寻常的外部环境所困扰而导致其股价被错估时,巨大的投资机会就来临了。” ——巴菲特


当我读到这段话时,觉得用它来评价2022年的腾讯控股,实在是再合适不过。1964年,巴菲特碰到了深陷“色拉油丑闻”的美国运通;2013年,唐朝老师碰到了限制“三公消费”背景下的贵州茅台;2022年,我们又遇上了“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多重利空阴云笼罩下的腾讯控股……


如果我们去分析这些投资机会的相同点,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而公司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它们无一例外都是遭遇了大幅下跌,且当时的市场气氛极为恐怖。唯一的区别就是,换了个标的,换了个场景。我相信,最后它们也会无一例外地向“坚守阵地”的投资者给予慷慨的回报。

15

“如果公司管理层想要敷衍你的话,他们完全可以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做到这一点。如果你无法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你就不应该涉足证券投资业。” ——巴菲特


如果我们登陆证监会官网,去查看历年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就能看到上市公司形形色色的造假手段。比如说,2017年~2019年,蓝山科技分别虚增销售收入29,224.26万元、18,740.36万元、33,127.64万元,虚增销售利润10,031.72万元、5,449.07万元、9,078.17万元。如果我们不能发现财报数据里的“猫腻”,就有可能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


其实,就算是不搞财务造假,完全按照会计准则行事,公司管理层也有调节财务数据的空间。比如说,《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就讲过一个案例:如果生产并销售1万件产品,固定成本1000万元,可变成本1000万元,单件成本就是2000元,出厂价4000元,毛利润率50%。

如果现在生产2万件产品,还是销售1万件,此时的固定成本还是1000万元,可变成本变成2000万元,单件成本就是1500元,毛利润率瞬间提升到62.5%。表面上看,公司通过提质增效提升了毛利润率,实际上却是以新增1万件库存积压为代价的。

16

“在过去一年里,美国政府花费了2.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天花费70亿美元。这就是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支付了超过半天的政府支出的所有账单,包括社会安全、医疗保险乃至军费开支。” ——巴菲特


2006年,$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总共缴纳了44亿美元的联邦所得税。这笔数字有多大呢?打个比方,如果全美有600家跟伯克希尔一样的义务纳税人,那美国税务部门就无须再征收任何名目的税种,也可以保证当年的预算实现收支平衡。巴菲特以纳税为荣,他认为这也是他回馈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


除了积极缴纳企业所得税以外,巴菲特对征收财产税也持明确的支持态度。巴菲特认为,如果取消财产税,意味着政府必须增加其他税收甚至借钱,才能够保证各类开销,而借款的利息和总额终归还是会以更高的税收转嫁于民。如果在联邦预算保持赤字的情况下,削减财产税其实是一种“伪善”的做法。


巴菲特之所以心甘情愿地缴纳巨额税款,缘于他对社会的感恩。巴菲特认为,社会给予他的奖励,要远远超出我为它所付出的一切。讲真,听到这句话,我是非常感动的。巴菲特凭借着聪明才智,一步步站上财富之巅,但他却能够始终保持谦逊,没有膨胀,这一点是殊为不易的。如果我们也能对社会、对他人多一点感恩之心,相信也会拥有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于投资的内容,这本书写得还挺多的。由于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知识点,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开展讲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书买来读读。经典的魅力在于,它总是常读常新。即便是你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内容,你也不会有丝毫的倦怠感,而是会忍不住感叹:说得太有道理了!

冠亚说

珍妮特·洛认为,巴菲特的性格充满着令人愉悦的适度幽默和善意。而且,他总是刻意用通俗的语言和比喻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以便能更好地和很多非专业人士沟通。如果他任由自己的智慧泛滥的话,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会听得一头雾水。我想到了唐朝老师,这样的评价放在他身上,也是颇为允当的。


我一直认为,学习巴菲特,不是为了成为巴菲特。事实上,哪怕你看过巴菲特所有的言论和文章,成为巴菲特的概率也只是微乎其微。但是,巴菲特高尚的人格、精明的投资、朴实的作风、开放的心态,却在不断激励着我们日拱一卒,成为更好的自己。


“冠亚讲书”节目自开播以来,按照每月做一期直播、讲一本书的节奏,目前已经走过整整一年的时光啦!感谢一年来大家的陪伴!如果你希望这档节目继续办下去,或者有好的意见建议,欢迎给我留言。2023年,希望咱们继续手拉手,迈着大步往前走,日拱一卒到永久。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冠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