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菲特的嘉年华:冠亚讲书第17期

王冠亚 王冠亚
2024-09-21

这是我的第312篇原创文章

大家好!“冠亚讲书”第17期又跟大家见面啦!本期我们分享的是我的第一本译著《巴菲特的嘉年华》。今天来看直播的朋友,可能都已经看过我之前写的《2023年巴菲特股东大会见闻录》。今天我想结合书中写到的,和我现场看到的,再聊聊大家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大家有任何问题,也可以留言给我。

1

圈子


“巴菲特给予他的投资者最好的礼物,不是巨额财富,也不是卓越洞见,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慰藉——知道自己属于这个圈子,知道自己和其他人在一起,知道自己并不孤单。”——贾森·茨威格

△由贾森·茨威格编辑的《聪明的投资者》

从落地奥马哈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5月初的奥马哈,似乎一切话题都跟巴菲特息息相关。机场为伯克希尔的股东提供了免费的咖啡和纯净水;出租车司机跟我们搭讪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你们是来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吧?在会场或活动现场碰到陌生人,大家也彼此不会觉得生疏,因为大家知道是属于同一个圈子。


同一个圈子,意味着同样的价值观,同样的话语体系,同样的行为和处世方式……我们交谈无须做任何背景铺垫,因为你知道我在说什么,交流起来的摩擦成本很低。除了我的工作场景以外,我现在的交际圈基本上也仅限于唐书院和天南读友会。跟三观一致的人相处,常常会感到一种“同频共振”的愉悦感。

2

人气

“出席股东大会的人数,正如伯克希尔的股价一样持续增长:1989年1000人,1990年1400人,1995年4100人,1997年7700人,2000年13000人,2001年17000人,2004年19500人,2009年35000人,2015年达到顶峰的约40000人。”——史蒂夫·乔丹


巴菲特最早召开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大约是在1973年前后,当时由于参会人数较少,会场安排在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的员工餐厅。随着参会人数越来越多,会场也经历了多轮变更:乔斯林艺术博物馆、奥芬剧院、假日酒店会议中心、阿克萨尔本体育馆、市政礼堂、奎斯特中心,一直到现在的CHI健康中心。

△雨中的CHI健康中心

这次我到奥马哈,住在希尔顿欢朋酒店,旁边就是假日酒店。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们住的酒店其实是在艾奥瓦州,因为奥马哈实际上是地处内布拉斯加州和艾奥瓦州的交界处。另外,阿克萨尔本(Aksarben)实际上是内布拉斯加(Nebraska)的英文倒写。就像我以前读书的时候,喜欢把“国立武汉大学”倒念成“学大汉武立国”。


关于连年增长的参会人数,我曾在《巴菲特的嘉年华》译者序里写过一段评论:“伯克希尔的市值与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参会人数,几乎保持着同步的增长轨迹。这似乎表明,伯克希尔的巨幅成长,不只是财富意义上的,更是声望和影响力上的。”或者说,“赚得多”和“众人爱”其实是并行不悖的——当我们拥有足够的财富时,如果能够对身边的人施以善意,我们也就能赢得更多人的爱。

3

现场


“我不想错过巴菲特和芒格登台的精彩一瞬。对于这种感觉,我能给出的最贴切的解释就是:试问,在电视上观看一场早已结束的音乐会,和感受镁光灯打在世界著名摇滚明星身上时的现场,难道一样吗?世上总有一些事情,必须要亲临现场才能有所体悟。”——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对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天南老师所译的《巴菲特之道》《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振巍同学所译的《大侦探投资者》,都是出自哈格斯特朗的手笔。哈格斯特朗是一位资深的巴菲特研究者,他参加过至少20次伯克希尔年会。此外,哈格斯特朗还是比尔·米勒在美盛基金管理公司的同事,所以世界真的挺小的。


究竟要不要去股东大会现场,其实是见仁见智。不去有不去的理由,毕竟现在CNBC和第一财经都有直播,你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的,其实比现场大多数座位的视角更好;但去也有去的理由,大家可能都看过我录制的“巴芒入场”现场视频,当二老隆重登场、全场起立鼓掌的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内心有一股激流在涌动。

△巴菲特、芒格入场瞬间

4

不变


“巴菲特表示,变革和进化不一定对投资者有利。‘我们把变化更多地视为威胁,而不是机遇。我们的赚钱方式,是寻求那些业务稳定、变化不大且具有“护城河”的优质公司。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从现在起的十年后,情况看起来会基本相同。’”——兰迪·切普克


2023年股东大会上,就有股东问巴菲特和芒格,如何评价马斯克。巴菲特说,马斯克的智商可能超过170,但他和马斯克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比如说马斯克身上的企业家特质就非常明显,他喜欢冒险,喜欢做一些“改变世界”的事情;巴菲特则不然,他喜欢追求确定性,努力保持“不被世界改变”。


巴菲特喜欢“不变”,可以从很多方面交叉验证。比如说,他住的房子,仍然是1958年买的那套两层公寓。一个人从30岁的毛头小子,到90岁的耄耋之年,其间财富膨胀了上万倍,居然没有换过房子,可能也只有巴菲特如此了。

△夜幕下的巴菲特家

有时候我想想,我为什么崇尚巴菲特,为什么崇尚价值投资,似乎也跟性格有一定关系。比如说,有一次我在一家店里吃烤鱼,觉得味道不错,后来经常到这家店里,而且只点烤鱼。再比如说,如果我去北京习惯坐高铁,我就会一直坐高铁,几乎不会考虑航班。不变,给我带来了很多安全感。

5

标杆


“事实证明,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是一个无价的场合,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支持马克尔的投资者,也可以勾勒出我们打造世界上最伟大公司之一的美好愿景。”——托马斯·盖纳


马克尔公司是美国的一家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公司,因为它和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比较接近,所以它一直就把伯克希尔当成自己的标杆。马克尔用自己的浮存金,买了很多伯克希尔的股票;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期间,马克尔还会同步召开卫星会议,吸引三观一致的股东前来参会。从长期股价表现看,马克尔模仿伯克希尔是相当成功的,也给投资者创造了不菲的回报。

△马克尔股价长虹

在股东大会期间,确实是非常容易碰到各种大咖。比如说,我碰到了伯克希尔副董事长格雷格·阿贝尔,侯跃老师碰到了《憨夺型投资者》作者莫尼什·帕伯莱,一朵喵碰到了喜马拉雅基金创始人李录先生。这其实不难理解,就像我们平时很难碰到明星,但是在戛纳走红毯的现场,可以遇到遍地的明星一样。


马克尔公司,基本上就是一个“微缩版的伯克希尔”。我们是幸运的,巴菲特珠玉在前,有着超长记录的成功的投资实践,我们如果要走“捷径”的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原原本本地按照巴菲特的路再走一遍。坦率地说,我现在根本不打算再有自己独创的投资方法,能把巴菲特那一套学会,就完全够用啦!

6

信任


“我们注意到,在东海岸,一个女人是不会和两个陌生男人一起上车的。这位丈夫说,当他的妻子听说我们要来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时,她从未想过要担心自己的安全。”——马克·休斯


因为你们是伯克希尔的股东,所以我愿意跟你们同行,而且我不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这实际上是对伯克希尔文化的一种高度认同。在这里,“伯克希尔股东”的身份,已经俨然成为大家的“最大公约数”,成了这个圈子的“通行证”。我想,这与巴菲特多年对声誉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大家可能都看过格雷格·阿贝尔和我的合影,我俩都是非常开心的“露齿大笑”(grin)。我见到阿贝尔的那一刻,我真的没有一点点生分,在内心里就觉得好似亲人一般。阿贝尔自然也理解,一位来自中国的股东,不远万里,内心一定是非常虔诚的。大家再注意看的话,我身后的一位股东,满怀善意和喜悦的心情也已经写在了他的脸上。大家素昧平生,却如同老友重逢一般。

△满心欢喜,开怀大笑


这次股东大会,和我同行的有健屏姐和小邱。临近回程的时候,小邱很好奇地问健屏姐,你们俩真的是第一次见面么?因为一路上我和健屏姐一直在聊,毫无生分,所以小邱很难相信,我们俩居然是第一次见面。包括我和菜菜、姚队、树魁等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也从来没出现过“尬聊”的情况,因为我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书院。

7

自主


“肖氏工业的创始人罗伯特·肖说,当时公司已经上市,如果他取消之前承诺的开店计划,投资者可能会反对。在伯克希尔,肖可以更加理性地行事,因为巴菲特更喜欢灵活地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反对将经理人束缚在奢侈的风险投资上。”——托马斯·拉索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创始人、管理层通常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比如说公众股东、监管机构、新闻媒体、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等等。有时候为了迎合投资者的喜好,管理层不得不去做一些刺激短期股价的事情。但作为伯克希尔的子公司,就丝毫不会有这方面的困扰,这也是很多经理人愿意投身伯克希尔的重要原因之一。

△肖氏工业展台

要想独立自主,就要有不受干扰的底气。最好是自己有钱,就像唐朝老师那样,不接受任何的外部资金;退而求其次,如果将来开公司的话,最好是股东有钱,股东的自有资本就足以支持公司的运营,就没有必要为了募资而委曲求全。在基本盘稳定的情况下,再逐步挑选三观匹配的投资人。

其实我很认真地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我去适应别人,那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需求,我变来变去就一定会失去自我,最终也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如果我有稳定的投资观和人生观,那么我就不用去适应别人,我只要讲给别人听,别人觉得合适的,自然会来找我,这样的人生就会顺畅很多。

8

阅读


“股东大会上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来自那些年轻的观众。这个问题就是:“我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者?”巴菲特的回答既简单又直接:“尽你所能,阅读一切。”这是巴菲特多年来一直给出的建议。”——杰夫·马修斯


巴菲特从小酷爱阅读,10岁时已经看完了奥马哈公立图书馆里每一本关于金融的书。《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作者安德鲁·基尔帕特里克讲过一个故事,当时他和巴菲特一起参加签售,巴菲特跟他说,家里还有50本书等着拆封。直到现在,巴菲特每天还保持着6个小时的阅读。


热爱阅读,大概是我和巴菲特的另一个共同爱好。每次出门,我最喜欢逛的就是大学和书店;每次参加伯克希尔股东购物节,我最喜欢逛的就是“书虫”的展台,看看又出了哪些新书。我还会把这些新书拍一份给出版社,看看将来有没有在国内出版的机会。《巴菲特的嘉年华》这本书,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伯克希尔2023年度书单

9

书虫


“我们是股东大会上唯一的非伯克希尔子公司的展台。这是一种荣誉,也是巴菲特渴望他的股东们在金融领域不断学习的明证。”——菲尔·布莱克


这次股东购物节,“书虫”总共展出了26种图书,其中包括约翰·博格的《共同基金常识》、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的《大崩溃1929》、彼得·贝弗林的《探索智慧:从达尔文到芒格》、弗雷德·小施韦德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劳伦斯·坎宁安的《信任边际》,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现场还看到了《影响力》《先发影响力》两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正在签售。芒格是非常推崇《影响力》的,他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慷慨地给西奥迪尼送了一股伯克希尔A股股票,按照现在的市值计算,大约相当于350万元人民币。

△西奥迪尼现场签售

《影响力》整本书都在讲人性,其实对我的影响也挺大的。《影响力》列举了7种有关人性的“秘密武器”,读之让人受益匪浅。我发现,掌握了人性的底层逻辑之后,可以感知到别人的“爽点”和“痛点”,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也更容易获得融洽的人际关系。


比如说“互惠”原理,大意是说,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不愿意“欠着”别人的,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说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别人给你的朋友圈点赞了,下次别人发个动态,你去点赞的概率就非常高。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根本就不担心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因为从人性的角度讲,但凡你帮过别人,那么在合适的时候,别人反过来帮你的概率就非常高。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谨慎地对待来自别人的恩惠。经常会有读者说要给我寄礼物,一般情况下我是会婉言谢绝的。因为收了别人的礼物,万一别人下次有求于我,我是答应还是答应呢?当然,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是出于好意,也不会为难我。当且仅当我可以回馈且愿意回馈对方的时候,我才会欣然接受来自对方的馈赠。


我其实很不喜欢一种人,这种人呢,表面上对你很好,什么都会想到你,但是会不断地给你提各种要求。这种人的潜台词是,我付出了那么多,自然要从你这里得到什么。或者说,我给了你那么多,我对你提要求也是应该的,你就应该满足我。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大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也要提高警惕。

现在我对别人也会特别注意,如果我对你付出,我一定是不会有预期的回报的。如果我有预期,你又没做到,最后我对你产生怨怼情绪,这样反而会把好好的关系搞僵。付出就是付出了,如果没有回报也坦然接受,如果收到对方热烈的反馈,那对我而言就是一种“意外之喜”,这也是芒格说的,降低预期是幸福的源泉。

10

书店


“我在奥马哈国际机场担任哈德逊书店的经理已经一年多了。我们会祈祷航班延误,不管是出于天气原因,还是机械故障,任何事都可以。因为,航班延误至少会让乘客有机会走到这条人迹罕至的走廊,在航站楼逡巡,并发现我们。”——吉姆·罗斯


哈德逊书店还是很好找的,我两次往返奥马哈机场,都注意到了这家书店的存在。书店在门口的显眼位置,摆放了伯克希尔系列书籍。其中,就包括天南老师所译的《查理·芒格传》,斯文同学所译的《巴菲特最推崇的8大企业家特质》,以及我所译的《巴菲特的嘉年华》。还有一本书《Warren Buffett:Investor and Entrepreneur》,是我手头上正在翻译的第四本书,暂定名《企投家巴菲特》。

△哈德逊书店一角

两次股东大会,我从现场带回来的英文原版书包括《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64-2014)》《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原书第8版)》《伯克希尔财务全史》《如何选择成长股》《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穷查理宝典》……其实每次恨不得多带两本书,无奈书又重又占位置,只能忍痛割爱,厚此薄彼。


我知道,很多朋友都很想要关于巴菲特的英文原版书。确实,书是不太好带的,远远不如喜诗糖果方便。所幸大家都比较克制,没有对我提过分的要求,谢谢大家的理解!另外,还有很多朋友跟我说,有机会想和我一起去奥马哈,但如果超过4个人同行,出行的协调难度就会大大增加。万一我没能满足大家的心愿,也请大家多多体谅!


说句题外话,但凡时间和精力允许,翻译投资经典的“业余”工作,我还是会继续下去的。当然,我深深明白一点,我的“主业”永远是投资。从事投资翻译,主要不是为了出书,而是为了“以迫为律”,让自己不要脱离英文的学习环境。学好英文,对阅读投资原著,包括以后投资美股,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11

巾帼


“在2011年的年会上,我在展厅见到了3位杰出的经理人,其中包括来自宠厨的多丽丝·克里斯托弗。宠厨的展台热闹非凡,队伍排得很长,商店的大部分存货都售罄了,早上装满厨具的箱子被一扫而空。”——卡伦·林德

△宠厨展台

伯克希尔旗下有很多杰出的女性经理人,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可能是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B夫人。其实,宠厨的克里斯托弗也可以称得上是传奇人物。1980年,34岁的克里斯托弗为了养育两个年幼的女儿,决定运用自己擅长烹饪的拿手绝活去赚点钱补贴家用。当时,克里斯托弗利用寿险保单质押了3000美元,这是她唯一的一笔资金来源。然后,克里斯托弗在自家的地下室,开启了这项伟大的事业。


在克里斯托弗的苦心经营下,宠厨的营业收入从1980年的5万美元,一路增长至2002年的7亿美元,增幅高达14000倍。截至2002年,宠厨拥有67000名餐厨顾问。巴菲特也曾参加过宠厨举办的宴会,他一眼就看出了宠厨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产品造型优美且非常耐用,餐饮顾问经验丰富且极具耐心,这使得与会的宾客们大多兴尽而归,好评如潮。


当克里斯托弗打算出售宠厨时,她和公司总裁一道前往奥马哈跟巴菲特会面。巴菲特仅仅花了10秒钟,就确认克里斯托弗是他理想的合作伙伴。试想,对于一位没有任何商业经验的中年女士来说,能创立这么杰出的事业,其中付出的努力是可想而知的。不太看重具体行业,但特别看重创始人或经理人的品质,这也是巴菲特参与并购的特点之一。

12

体力


“在回答问题的6个小时里,巴菲特和芒格不会使用任何参考资料,这显示出了他们卓越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历史数据无与伦比的掌控能力。简而言之,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是企业年度股东大会的黄金标准。”——罗伯特·迈尔斯


我坐在观众席第5排,从大屏幕上能够清晰地看到巴菲特和芒格的状态。二老的精神风貌,确实比一般的老年人要好很多。将近100岁的芒格,脸上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皱纹。巴菲特和芒格其实很少锻炼,他们之所以鹤发童颜,大概是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大的奖赏吧!

△鹤发童颜的芒格

跟大家说说巴菲特这一天的安排:上午9:10,巴菲特到达会场,回答股东的提问一直到12:00,中午休息一小时,下午1:00-3:30继续回答股东的提问,再休息一小时,下午4:30-5:30召开股东会,对6项股东提案进行表决。我们听到下午2点左右的时候,都有些疲倦了,想想巴菲特一直不停地在说话,在思考,不仅仅佩服他超凡的智慧了,更佩服他绝佳的体力。

13

经典


“在巴菲特的建议下,我很快就出版了《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些信影响世人的投资思想。”——劳伦斯·坎宁安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是我最高频的阅读书籍,没有之一。理由很简单,这是巴菲特唯一亲笔撰写的著述,是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我手上有很多版本,包括:原版《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65-2014)》、原版《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第8版)》、天南老师译本、陈鑫译本、梁孝永康译本、台湾许瑞宋译本、Value投资大家系列……


在最新的第8版,巴菲特在扉页深切缅怀桑迪·戈特斯曼的一段话,感人至深,我用英文给大家念一遍:

It's appropriate to dedicate this edition to Sandy Gottesman. Sandy, Charlie Munger and I, through Buffett Partnership Ltd., First Manhattan, and Wheeler Munger, became financial partners in 1966. Sandy and Charlie didn't know each other, but I was good friends with both. During the next 56 years, we remained financial partners in various ways. We never had an argument of any sort between the three of us. Even more remarkable, Sandy never privately said anything to me about Charlie that was negative and the same is true with Charlie when he talked with me about Sandy. It's difficult to think of a marriage about which a similar statement could be made as well as most business partnerships. ——Warren Buffett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第8版)扉页

大意是说,以此版本献给桑迪·戈特斯曼是合适的。1966年,桑迪、查理·芒格和我通过巴菲特合伙公司、第一曼哈顿和惠勒·芒格合伙企业成为商业合作伙伴。桑迪和查理互不认识,但我和他们都是好朋友。在接下来的56年里,我们以各种方式保持着合作伙伴的关系。我们三人之间从未发生过任何形式的争吵。更值得一提的是,桑迪从未私下对我说过任何关于查理的坏话,查理和我谈论桑迪时也是如此。很难想象一段婚姻或者大多数商业伙伴关系,会像刚才我描述的那样。——沃伦·巴菲特


这样的神仙友谊,着实令人羡慕不已。其实我现在身边也聚集起了一些三观一致、志同道合的朋友,很感谢大家走进我的生命。希望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们的友情依然还在。你们要努力,争取能一直留在我的朋友圈(这句是开玩笑的);当然,我更要努力,争取避免成为被大家打出去的那张牌。

14

华人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来到奥马哈,报道伯克希尔年会周末的各项活动,并在奥马哈当地组织聚会。那段时间,有关伯克希尔和巴菲特的新闻,占据了中国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田测产


田测产先生是一位美籍华人,他从北大本科读到博士,是光纤领域的资深专家。田测产博士毕业以后,去美国工作,刚好碰上了1999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结果他买的光纤概念股跌了90%,损失惨重。


后来,田测产先生奋发图强,开始研究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成功投资者,自己创建的网站GuruFocus.com在全球投资界非常知名。2019年我在奥马哈的时候,参加中美投资人峰会,见过田测产先生一面,可能因为他是华人的身份,对中国人学习巴菲特关注也多一些。

△GuruFocus关于巴菲特持仓的界面

15

家园


“在将东方贸易公司出售给巴菲特后,萨姆含着喜悦的泪水告诉他的员工,来到伯克希尔的大家庭,意味着他们可以保住自己的工作了。”——菲尔·特里


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股权收购是这样的:私募股权机构借助资本的力量,收购公司的股权,然后赶走原来的管理层,再“空降”自己的亲信来任职。大家在网上可以搜一搜,创始人引入资本后被资本扫地出门的案例并不鲜见,原本以为是“筑巢引凤”,最后却落得个“引狼入室”的悲惨局面。像巴菲特这样的善意收购,是非常少见的。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当萨姆把公司卖给巴菲特之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东方贸易展台

企业主选择出售企业,可能因为是自己到龄即将退休,可能是为了避免下一代出现财产之争,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他们都非常希望自己的企业有个好归宿。而巴菲特多次做出公开承诺,企业卖给他之后,原来的企业主可以继续经营,企业也不会被分拆、转卖。这样一来,伯克希尔尽管出价不高,但却是企业主心中的理想买家。


也许你会问,如果企业主最看重的不是永续经营,不是自主管理,而是想尽可能地卖个高价,那怎么办?其实不用担心,因为这样“眼里只有金钱”的企业主,本身也不是巴菲特想要的收购对象。在双向选择的时候,彼此都已经排除对方了。随着巴菲特收购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并且兑现了他的全部承诺,收购越来越顺,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儿。

16

 “如果伯克希尔没有取得如此巨大的财务成功,其他讨人喜欢的品质很快就会消失殆尽。当一位奥运金牌得主被问及她最喜欢的奥运经历是什么时,她的回答是:获胜。”——西蒙·洛恩


巴菲特依靠投资赚取了巨额财富,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价值投资是一条康庄大道。我们必须承认,世界到最后,还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这本身并没有错,学习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这就是天道所在。

△凌晨四点的奥马哈

给我的启示是,作为一名基金经理,投资是一切的核心。我会去讲课,去出书,去写作,包括今天给大家做直播,但是必须始终围绕着“投资”这条主线。当且仅当我展现出了投资能力的时候,讲课、出书、写作对我才是有意义的,对大家才是有意义的。


整体而言,我还是非常幸运的。就我管理的基金而言,2022年跑赢沪深300指数大约25个百分点,2023年以来跑赢沪深300指数超过10个百分点,目前还保持着约20%的正向收益。当然,未来要更加努力,争取能够持续做到:跑赢大盘、绝对盈利、解决问题。

17

人格


“沃伦·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这让他能够支持许多有价值的慈善事业。但他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很可能是他能够以投资者容易理解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简单的投资原则。”——约翰·博格

△《共同基金常识》

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但如果聪明的人喜欢秀“优越感”,那简直就是一种灾难。比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多次看破并说破曹操的心思,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巴菲特的人格魅力在于,他是“贤而诲众人之愚”,他自己通过投资赚钱了,还通过各种方式去教会世人如何投资和生活,真正达到了“立言、立德、立功”的完美境界。


可能很多朋友跟我一样,一开始接触巴菲特,是冲着他的财富去的,是想跟着巴菲特学习如何赚钱。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就越来越会被巴菲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所打动。毕竟不是人人都要做投资,但人人都要会生活。巴菲特用他一生的经历,给我们树立了“活得久、赚得多、众人爱”的典范,让我们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才是理想的人生。

18

大学


“应对更大规模的参会人数,对于组织者来说,一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长期参加年会的人,往往会怀念过去更安静、更亲密的会议。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年会仍然像大学教育一样有价值。”——丹尼尔·皮考特


皮考特写了一本书叫University of Berkshire Hathaway,台版叫《波克夏大学》,大陆出的译本叫《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内部讲话》。有条件的话,其实更建议大家直接读原著,毕竟一本书到读者那里,既体现作者的水平,也体现译者的水平。读原著的好处在于,它的信息损耗是最少的。

△内布拉斯加大学

我赞同皮考特的譬喻,如果说伯克希尔是一所教投资和人生课的大学,那么巴菲特就是这所大学的校长、首席教授;如果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是一台精彩的商业秀演出,那么巴菲特就是这幕好戏的总导演。很幸运的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伯克希尔大学——唐书院,我们也有自己的嘉年华——金石年会。跟大家厮混在一起,真是人生的一大幸运。

冠亚说

《巴菲特的嘉年华》最后一页,赫然写着这样一行字:“写下你自己的股东大会故事吧!”每个人的人生画布,都在我们自己面前;每个人的人生画笔,都在我们自己手中。既然已经有了人生的模板,余生该怎么走,其实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路径。


芒格有一段非常睿智的话:I believe in the discipline of mastering the best that other people have ever figured out. I don’t believe in just sitting down and trying to dream it all up yourself. Nobody’s that smart.


不要不屑于“抄作业”,也不要瞧不起“跟着走”,自己成不了巴菲特,但一样可以追随巴菲特。Follow your star,follow your heart,其实是人生的大智慧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冠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