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2025:决战万亿市场
“2025年以后,我认为(市场)进入到决赛阶段。”
2022年蔚来NIO DAY的媒体沟通会上,蔚来CEO李斌表示,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会在2025年进入到决赛阶段,蔚来汽车将会在其中进行激烈角逐。
关于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2025年一直是一个被重点提及的年份。因为市场会在这个时间迎来大爆发,所有玩家也会在这一时间分出阶段性胜负。
2025年的智能电动汽车市场规模,企业,投行,政府等各种机构都对此有不同预测,保守和激进者皆有之。
目前处于中位数的预测是,新车销售规模1000万台,市场规模万亿。而蔚来汽车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进入2025的决赛阶段努力。
蔚来已经进入资格赛
今年新势力整体的日子都不好过,威马,小牛先后“触礁”,小鹏,理想更是直接更替了企业二把手来应对市场变革。
相较而言,蔚来整体处于稳中有升的态势。今年1-11月,蔚来汽车交付106,671辆,全年预计12万辆左右。同期,雷克萨斯上险量为168,644辆,今年累计销量预计18万辆左右。
基于此,李斌喊出了“2023年赶超雷克萨斯,‘缠斗’BBA”的口号。要完成这样的小目标并不轻松,这意味着蔚来需要在2023年达成50%左右的增长。
目前蔚来车型的平均售价在46.6万元,除了ET5,没有40万以下的车型。在4个一线城市,ES8已经完成了对宝马X7、奔驰GLS的销量超越。官方数据统计,蔚来在40万以上国内纯电动车门类里占有率高达77%。
尽管在新势力的表现可圈可点,但蔚来内部很清楚,加各种“定语”换来的第一没有意义,12万的销量在整个市场大盘不值一哂。更重要的还是如何更进一步。
李斌将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14-2019年,组队集训;2019-2014年,资格赛,小组赛阶段;2025年以后,真正的决赛阶段。
李斌认为,组队集训阶段,考验的是企业的量产能力,商业模式,等等;资格赛阶段看的是护城河的搭建能力;决赛阶段拼的是此前积累,企业上一阶段护城河搭建程度将决定这一阶段的竞争力。
蔚来已经进入了资格赛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搭建护城河,需要持续的成本投入,再向内延伸就是需要企业具备自造血能力。
一言以蔽之,就是多买车。多买车企业才有现金流;多买车企业在资本市场才能稳住;多买车才能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蔚来在这方面一直表现的比较积极。主要思路有两个,对现有NIO品牌进行产品升级与扩充;开辟新品牌。
NIO DAY上,蔚来带来了基于二代平台NT2.0打造的两款车型,全新ES8和新款轿跑SUV蔚来EC7。
EC7是蔚来继EC6之后推出的第二款轿跑SUV,起售价48.8万元。全新蔚来ES8是蔚来2018年发布的第一款量产车型ES8的升级换代版,售价为52.8万-63.8万元。
接下来半年,蔚来会逐步完成未换代车型向NT2.0平台切换。目前NT2.0平台车型有ET7、EC7、ET5、ES7、新版ES8等5款,还有3款车需要等到明年发布。
到此,蔚来的产品矩阵已逐渐完善,覆盖中型轿车、中大型轿车,和中型SUV、中型跨界轿跑SUV到中大型SUV等,价格跨度覆盖30万-70万元。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插曲,按理说,价格越向上,用户基数越小,车型布置应该越少,而价格越向下,用户基数越大,车型布置应该越多。
蔚来刚好反其道而行,EC7、ES7、ES8的价格重合度非常高。反而在价格更低,用户基数更大的30万区间只有ET5一款车型。
对此,蔚来总裁秦力洪给出的解释是,价格越向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越明显,蔚来能够通过提高零部件通用化率来降低成本,而在产品端通过设计,空间等方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需求。
如果观察特斯拉的例子会发现相同的规律,特斯拉在用户基数庞大的走量车型上也仅有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它们基本承担了特斯拉80%的销量。
用户基数受限于价格区间,但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则是在全价格区间扩张。所以在NIO品牌之外,蔚来还规划了另外两个子品牌“阿尔卑斯”和“萤火虫”。前者将会在2023年发布,聚焦20-30万元级市场,后者则直接将价格拉到10万元级区间。
资格赛阶段,蔚来已经走向了正循环,具备自造血能力。
通过体系能力构建护城河
进入资格赛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按照李斌的说法,2025年才是企业真正角逐决赛的时刻。在此之前,企业需要持续投入,构建护城河。蔚来给出的答案是体系能力建设。
智能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是主机厂的产业链渗透率。
传统燃油车时代,主机厂渗透到发动机、变速箱领域已经算是手伸得比较长了。而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主机厂对零部件的渗透几乎无孔不入。
以蔚来汽车来看,目前其涉及的领域包括,芯片、域控、电池、电机、电控、激光雷达,甚至座椅都在蔚来的自研清单里。
原因有两点:其一,产业成熟度。传统燃油车已经发展了百年,产业成熟度非常高,不确定性相对较小。而智能电动汽车刚过萌芽期,产业链还没有成熟,主机厂很容易受制于人,比如这几年的电池成本,芯片被卡脖子等问题,让主机厂苦不堪言。
向上出击,控制产业链上游是主机厂的主要思路。这其中的代表企业就是比亚迪和特斯拉,在产业链上强势的企业,会在产品和交付上给企业带来双重优势。
其二,用户体验与零部件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这符合未来市场以用户为导向的大趋势。
比如,蔚来开始了自研座椅平台,拥有多达20项坐姿调节和5大舒适性功能。蔚来给出的说法是为了提升效率和用户使用体验。
在决定智能驾驶性能的芯片方面,蔚来目前已经构建了由500人左右组成的AD芯片项目部门。
“蔚来正在为激光雷达专门开发一款芯片,2023年下半年就会投入使用。”
李斌还透露,蔚来自研的激光雷达芯片已经在路上。换上自研芯片后,单个成本能省70-80美金。
蔚来对智能电动汽车企业进行过成本结构拆分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目前企业的盈利都来自电池。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的抱怨并非没有道理,现阶段主机厂就是在给电池企业打工。
从源头入手,控制电池成本是OEM厂商的共识。目前,蔚来已经构建了1,000人左右的电池团队,主攻磷酸锰铁锂电池和4680电池。
对于电池的结构配比,李斌表示,长期希望70%的电池自研,30% 的电池由外部采购。
2022年9月,蔚来全资子公司Blue Northstar Limited以1200万澳元认购澳大利亚上市公司 Greenwing Resources 12.16%的股份,后者拥有阿根廷圣豪尔赫盐湖锂项目的所有权。一旦行使认购期权,蔚来将拥有该锂矿项目的直接生产权。
但自建商业体系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非常考验蔚来的持续造血能力。
例如芯片的研发周期需要3年左右,蔚来激光雷达芯片先期的投入就需要1200万美元。
李斌介绍,蔚来每个季度的研发投入都会在30亿元左右。好消息是,蔚来持续走强的营收能力,已经让其自造血能力走上正循环。今年前三个季度,蔚来的营收分别为99亿,102亿,130亿。
决战万亿市场
发展至今,蔚来的商业模式一直争议不断。
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汽车出行发展至今,大致经历的3个阶段:
最开始的传统汽车制造阶段,讲究生产制造、规模效应,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最久,从汽车发明到现在有百年之久,至今仍然是这种方式在主导汽车市场。汽车发挥的是工具属性。
2015年之后,特斯拉开启了汽车智能时代,汽车由硬件驱动变为软件驱动。被冠以智能化,电动化技术,汽车变成电子产品,可以更新迭代,并且流通方式也拿掉了传统的经销商环节,但整个商业形态的主体依然是车。
蔚来汽车则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出行方式,我们将其称之为3.0时代。它的关注点不仅局限于车,而是渗透到人类出行服务,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心不在是车,而是人,人的出行方式,服务方式,生活方式,车只是其中之一的载体。商业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这个逻辑再来理解蔚来的商业模式以及未来前景,瞬间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一切答案都要从蔚来的发展罗盘说起。这是蔚来在公开场合老生常谈的话题。
蔚来的发展罗盘直观呈现的是三环四象限。最里面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研发,制造,数字管理等;中间就是蔚来的4种商业模式,概括为车、服务、数字体验、生活方式;最外围的就是围绕中间4种商业模式展开的细分项。
今天看来,蔚来一切看似“杂乱无章”的行为皆与此有关。所有的问题也在罗盘的指引下迎刃而解。
NIO DAY上,蔚来发布了第三代换电站,以及500KW超快充桩,对应的是全生命周期服务一环。
李斌还透露,蔚来自研手机也已经在路上,对应的是发展罗盘里的数字体验一环。
蔚来最新的NOP+,对应的是汽车里边的智能化一环。
这又回到了上文的核心点,车是连接所有商业行为的主纽带,车要能够卖得出去,现金流才能持续,商业模式才能滚动起来。
多买车需要一内一外两个条件加持。内因是自身实力足够强,就是上文提到的,蔚来通过对产业链的持续渗透,以及优质的用户体验来提升产品竞争力。
外因也要等待市场爆发。对应文首蔚来提出的2025决赛圈的理念。只有到了2025年,市场才能真正爆发,这时候企业的积累才能产生挤出效应,通过技术和规模压制对手,市场迎来洗牌。
在发展罗盘指引下,蔚来2025决战万亿市场,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