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到现在,我算是从国内到国外「打满了全场」,本以为春节假期回温哥华跟家人过完春节,大概 2 月底 3 月份就可以回国,没想到此消彼长,现在北美成了重灾区,朋友调侃我回去估计得 Q3 了。我的同事建议我写个「航叔来信」系列,记录疫情期间的日常和思考。我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以信的形式跟国内的朋友们对话,不限于创业、投资、生活和艺术,今天是写的第一篇,欢迎你读。
你好!今天你在微信说,建议我写个「航叔来信」系列。我想了想,觉得你的这个提议很不错。我真的算是「打满了全场」,春节期间戴上口罩,陪父母呆了几天,忙着跟朋友一起组织捐款捐物的。1 月底赶着加航停飞前最后一班机飞回温哥华,回到家先享受「疫区人民」待遇,自觉住在地下一层,没事就洗手,结果没两天手都过敏了。真是无知者无畏,14 天自觉隔离期一过,就带孩子跑了一趟芝加哥,去看 NBA 的全明星赛,现在想来还有点后脊梁发凉的感觉。3 月后,北美形势急转直下,一直岁月静好,傻白甜如温哥华(温村)也难以幸免,一步步走到 shutdown 的地步。除了超市,药店等必要商业服务之外,其他的都停了。这不,头发已经一个多月没剪了。好在这边的房子大些,有院子可以活动,当然还可以开车出去购物,可以去海边跑步、森林散步,甚至还可以偶尔订到场去极少数偏远的 golf 球场打场球,但这种长时间人被困在家里无所事事,混吃等死的感觉实在是非常糟糕。我联想到武汉、湖北的人被彻底锁在家里那么小的空间里几十天,是怎么过的呢?也许有点杞人忧天,但是真的很佩服他们的坚韧和乐观,只是想到人在恐惧和不安中被禁足在家里几十天,会不会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呢?
看到国内的工作在陆续恢复,我和极客公园发起的「创始人工坊」第三期也正式开始了,当然只能是线上啦。做 VC 工作,很大的价值是能接触到各个领域最新鲜热辣的创新项目,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商业模式和最聪明最有活力的创业者,透过他们对市场的洞察,他们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你肯定能触摸到时代前进的脉搏。
对我来说,和他们的接触,不仅仅是行业研究,更重要的是不断地输入高质量的信息,启发我自己对创新的思考。其他优秀的投资家能非常快速准确地做判断,他们不怎么和项目谈恋爱,好就投资,不好就走人。但我总有个习惯,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我总是在想:「如果是我创业,我会怎么思考这个行业的创新?我会怎么做这家公司?」不知道这个习惯对我做投资是好还是不好呢?
最近一位女性创业者的路演,给我留下蛮深刻的印象。一个完全的外行闯进一个陌生领域,几年时间做的风生水起,她的产品和服务给人留下极其深刻和感动的印象,创业者思路清晰,表达准确,态度诚恳谦虚,我心里真的暗暗为她叫好。就像前阵子中信让我给克里斯·斯坦森马上再版的《创新者的基因》写一篇推荐序,我写的是《闻到创新者的味道》,我在这位女性创业者身上也闻到了创新者的味道。
哎,其实心里又在默默习惯性比较,这些创业者实在太优秀了,我像她那个年纪时,能力视野真的没法跟人比,要是晚几年出生,估计连创业资格赛都没机会。
我对国家、社会总会有些偏悲观的看法,但是这种悲观情绪,总是能被创业环境里这些充满活力的创业者和令人惊叹的创新产品所激发的乐观情绪给对冲了,从这个角度说,我需要「创业疗愈」。
在国外生活的华人,除了自己的城市社区之外,其实永远最关心的还是祖国。但时空的切换,很有意思,你会自动切换一个视角:「站在世界看中国」,这和国内「站在中国看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说实话,看着国内的舆论场和朋友圈,我有点着急,我们可能在严重误读世界,也在严重误导世界感受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不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绝非好事。4月以来,天气明显转暖,温哥华也是盛产樱花的地方,但过去,因为忙着在国内工作的原因,十多年来其实我从未看过 4 月樱花盛开的温哥华,看着后院突如一夜盛开的樱花,我却在想,北京现在怎么样了?北京家院子里那棵桂花树是否应景发芽生绿了呢?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阅读)
周航:2019,我的新年态度
周航:2019,创业者的空前挑战
周航:认知升级,最好先向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