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渐渐远去的老‘行当’哟!

释然 雄媒社 2023-0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老行当,却渐渐的远去了,甚至有的都消失了。即使有的还依然存在,但也是很少见到的了;现在把记忆中的一些老行当写一写,与大家一同回忆一下那想当年吧!


1.换泥娃娃的。

印象最深的当数那换泥娃娃的了,因为他那能买到好吃的与好玩的,当然是俺们这小孩子们记忆最深的了。

这换泥娃娃的之所以这么叫是有原因的。一,换,就不局限于钱了,粮食也可以呀!二,泥娃娃,也就是泥人儿,肯定是有的。但也不仅仅只有这个,一个小“鬼头车”里货品还是很多的。如,泥模子,模子里有各式各样的图案,特和好的泥填满模子并压实,然后再把泥饼脱出来,图案就印在泥饼上了,晒干后就可以拿去玩了。俺只对那图案感兴趣。


烧制的泥水鸡。这玩具是真的不错的,外形是小鸡的形状,有眼可吹响,在鸡肚里加了水后再吹,就象鸟叫的声音一样,非常好听,很有意思的。


气笛。小竹管子一头绑上发声的皮簧,再套上个气球即成。一吹有响,且气球也鼓起来了,不吹了,气球里的气反吹,也有声音。

等等吧!还有糖块及一包包的吵面豆呢〈俺妈就给俺做过,面,什么面都行,混合的也行,但要求不易散。和面时加糖精(津的发音),面和好了,擀片(半公分厚吧);用刀分切成见方的小块,再用簸箕摇的近圆的小块后凉晒。八、九成干时就可上锅炒制了〉。不过随着很多小卖铺(部)的出现,渐渐的消失了。不过学校门口那些小摊就是换泥娃娃的后身,只是因为商品的不同,不再叫‘’换泥娃娃的‘’啦(也没泥娃娃了,而且也只能用钱买了)。但不管现在的商品有多好,俺们还是怀念那‘’换泥娃娃的‘’。

2.卖盖垫的,铇笤帚的。

原先盖锅及盆盆、罐罐的,水瓮等的东西都是用这盖垫。并有专门从事此行的人了。

盖垫是用秫秸批儿子篇制而成的,加工完了去贩卖的人,是不吆喝的,而是用一串子铁片子的抖动的声音替代。

那铇笤帚的吆喝,谁家要是需做笤帚就叫住他,然后拿出自家的高粱穗子让他给加工成。于是那铇笤帚的就拿出那专用的工具,如粗线,刀子,盆(放水泡穗子)等。最主要的是那用来紧固成捆的工具。丁字木架,丁尾连一细钢丝绳,绳头有铁。用时钩住腰间系好的带子上,将高粱穗子用那钢丝绳绕上一圈,穗子一边转动,一边用脚蹬那丁架以加力。把那高粱穗子勒的非常紧固,再用线捆好。如此连捆几道。收尾用刀子把笤帚把尾削好即成。成活了给他相应的钱就行了。

3.杠头。

人故去了,总是要出丧的了,而要出殡,就得有那抬重的。那管抬重的头儿,就是扛头。他负责安排抬重的人在哪个位置,怎么走及如何下葬的一些事仪。哪个村都有这样的人,不专干,也不要钱,只是帮忙。也未经怎么培训,只是他干的多了,懂局了,人们就委托他来指挥而以。

现在都机械化了,抬重的事也都不用人了,那扛头的活计也就随风而去了。因为怎么抬重都得扛头说了算,谁也不能驳斥。所以后来人们把那好“抬杠”的人就叫做扛头了。

4.窑头。

原先盖房子用的砖,都是自家烧制的。而烧制装窑的时候,那泥坯与煤坯的摆放是有讲究的,得有个懂局的人指挥着才行。这个懂局的人就是窑头。后来都是机器砖了,窑头自消。现在连砖都不用了,用砌块了,不是砖了。

5.夯头。

盖房子先挖槽,挖槽后就是打夯。那时打夯纯人力。就是用那大碌轴做的夯,几个人一起抬起,落下的砸实地基。为了避免伤到人,必须得协调一致。夯头的作用就是保证协调,而指挥的方式就是夯歌。夯歌,这可是夯头的必备条件。打夯本就是个热闹的“活”,再加上那夯头的连扭带唱的一叫齐儿,就更吸引人了。这夯歌都是现编词,看到啥或想到啥就唱啥,尤其是看到某些老娘们经过,编成词调侃几句,在“奸笑”与骂声中一片快乐。那气分使得本来很累的活都变成了轻松愉悦的活了。



6.吹糖人的。

熔化成100℃多度的麦一芽糖,在糖人的手口并用下,变成了一个个有了‘’生命‘’的形象。再加上五颜六色的糖料,更是栩栩如生了。这是个古老的艺术,古老的几乎要失传了。想要什么样的糖人你随便点,吹糖的都能满足你的要求。俺们买到了糖人会很长一段时间舍不得吃的,怎么的也得欣赏够了再吃它呀!

7.焗锅碗的。

那时的人们都很穷,锅碗瓢盆等的物件坏了也是舍不得扔的,又不愿花‘’大钱‘’去购置新的,那就只能修补一下了。所以这走街串巷的补锅人也就成了一个行当。现如今这锅碗瓢盆的不是一次性的吧,也是电器的。即使修也得找那修家电的了,这一行真远去了。


8.磨剪子锵菜刀的。

肩扛一条板凳,斜挎一个工具包,就是这个行当的一切了。活计倒没什么印象了,但吆喝的声音印象可深多了。那一声“磨剪子锵菜刀”足以响彻全村,吭腔有力又悠扬。后来竟然还被刘欢编成了一首歌了呢!

9.打铁的。

俺要说的是那种流动的铁匠铺子。他每到一村就得停留数日,直到那铁匠活没的什么可干的了就去另一个村了。铁匠活的主要对象就是农具。只要村里来了铁匠,人们就把待修理或要添置的工具工料拿来,让铁匠们加工。

打铁时,一个小锤,两把大锤的三个人,叮叮当当的节奏,总是能吸引俺们这些孩子们的围观的。

10.劁猪的。

原先农村几乎都养头猪的,而养猪的又都大多养那壳朗猪(即劁过的猪)。于是就有专门劁猪的人。劁猪的目的就是段了猪的胡思乱想(即是非根),也好让它好好长肉,出售时多卖钱。

劁,猪的吆喝起来是很有威势的,胆子小的可能会被吓着。就见这位,伸直了脖子瞪大了眼,再运足了气才是一声“劁猪~嚎!”

不过这吆喝声已有年头没听见过喽!

另外还有什么么,精修钟表的,修理钢笔的;铜匠,锡匠、泥水匠等,卖耙子编筐的,编笸箩簸箕的等等,都渐渐的远去了,甚至有的都彻底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了。

写至此,真让人无限感慨呀。任何一个老物件儿或老行当,都是一段深深的回忆呀!

想那新的事物,只不过是那一时一刻的新;而老,却是永远的!昨天的一首新歌,今天再唱,竟然就成了老歌了!好像,老的才是永恒的。


作者专栏


本文为“雄安新区热点”(ID:xaxqhot)原创文章。


雄安新区热点(ID:xaxqhot)致力原创,创作独一无二的内容,推送有态度、有价值、有营养的话题。投稿邮箱170278688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