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记忆:小时候打鸡血一样的行动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火热进行时,笔者正在村里上小学,经常参加村里的群众活动和生产劳动。
印象最深的是游行,学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接到通知,要学生们立即排队集合,整装待发,配合村里或者公社上街游行。
游行,是指工人、学生、群众等为了庆祝、纪念、示威等在街上结队而行,振臂高呼的行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曾经盛行一时。
在那个缺少法治的年代,没有《集会游行示威法》,高层倡导“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游行无需履行任何报批程序,有时候只要村支书点头就行。
记得当时游行主要是服务于政治运动,比如“批林批孔”、“一批三打”、“深入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我们都要打着彩旗走上街头,挥动手臂,在领呼人的带领下高声呼喊口号。
有时候,捉住投机倒把的、偷东西的、搞破鞋的以后,社村干部临时起意,命令民兵将这些人五花大绑,头戴高高的尖帽游街示众。我们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跟在后面,积极响应,振臂高呼,大声声讨。
比较大的行动,往往是公社层面统一组织,几个村的学生汇集在一起,浩浩荡荡,震耳欲聋的呼喊声惊天动地。所到之处,常常引来大量群众围观,人头攒动,尘土飞扬。
虽然我们与游行批斗的对象无冤无仇,但是只要走在街上,我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进入了状态,仿佛与他们有不共戴天的阶级仇、民族恨。所以,每次走在大街上,我们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热情高涨,士气高昂。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拨乱反正,游行开始受到制约。1989年10月31日《集会游行示威法》颁布以后,标志着游行正式纳入法制轨道,上游街行的也渐渐绝迹,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雄媒社原创文章,雄新社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天高云淡
推荐阅读
投稿邮箱:1702786888@qq.com 雄媒社欢迎下列稿件:新闻评论、事件剖析、风土人情、乡村传说故事等。文章采用即有稿费,赞赏直达作者微信帐户,作品将在雄新社、雄媒社及各大网站全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