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体上不存在房贷压力,因为中国居民存款总量远远超过房贷存量。这是上海交大的教授陈欣,在2023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上的发言。可想而知,这个时间点上,说这样的话,那不是找着挨骂吗?当然咱也不能断章取义啊,首先陈教授说的是整体,并不是个体。后面他也说了,可能存款多的人和有房贷压力的人,不是同一拨人。比如他还说,工薪阶层交税太多,生活压力大的城市,应该适当提高个税起征点。另外还有,买房就是给国家交税,所以现在要多鼓励富人买房。这些话当然也不是都没毛病,但是不是听起来稍微顺耳一些了?他们视角都特别宏观,框架性特别强,你像我也经常要为大家做财经现象解读。所以我知道,能养成这样一种思维高度,其实需要很强的学术功底。但问题就在于,由于他们太过习惯宏观视角。
以至于宏观视角已经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已经不会从微观视角来看问题了。对面人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居民大部分财富都被锁在房贷里,所以虽然有很多存款,也不敢消费。而陈教授的回应是,中国整体上不存在房贷压力,因为中国居民存款总量远远超过房贷存量。但是从微观上来说,如果某一个普通家庭,某个月还不起房贷了,那就是还不起了。而现实就是大部分普通中产家庭,就是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压力。更何况,存款多这件事,可能本身就是因为大家压力大。信心不足,不敢消费也不敢投资,有钱都存到银行躺着。其实你从他后面的话也能看出,他自己也意识到,这话可能不太对。但是他的第一反应,仍然是从宏观数据思考,然后得出不存在房贷压力这样的观点。
这就是长期写论文,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养成的思维定式,以至于他的直觉都告诉他,这种观点可能有问题。但他的学术素养,让他仍然坚持相信宏观数据,忽略微观直觉。对于社会科学类的学者,是不是除了发论文,出书,也该把解决实际问题列入评级考察范围。如果喜欢今天的内容,请为我点个在看!
另外微信推荐机制改了,为了不错过每天的发布,大家记得添加星标,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