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工作人员:青年公共精神的培育决定未来公益中国的底色
《小家大国——新中国70年,70个小公益人眼中的公益中国》访谈项目
被访者身份: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
访谈人: 覃 研
/什么机缘让你加入了公益。能否讲讲其中的故事。/
通过大学时期的支教了解了公益,2013年参加了一家基金会做的论坛,了解了公益行业的很多事情,算是一个缘起;2014年的时候,当时全国掀起了做青年空间的热潮,于是便到了济南一个公益机构联合办公的场所,在两位做公益老师的支持下进入了公益行业。
/加入公益过程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最深刻的事情就是,互联网跟公益的结合,让信息传播更便捷,也带来了互联网筹款这一公益组织募款工具,一些大的企业也会把自己的流量带入到自己做的公益筹款平台中。也让自己确立了岗位目标,做一名职业公益筹款传播人.
/理想中的公益和现实中的公益有什么不同?/
理想中与现实中公益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在有太多的公益机构设计项目的时候缺乏前期深入调研,不能很好了解服务人群的需求,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为了筹款而筹款。最根本的原因是,行业缺乏一种共识。具备同理心,实践性,社会问题思考度等公益底色的公益行业从业者没有那么多。
/做公益过程中,最让你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最开心的就是,我通过与河南在地执行机构与筹款平台的链接,能让当初支教地的孩子们获得一些帮助,比如助学金,爱心饭卡。让我有一个机会去长期陪伴那群孩子。
/最让你痛苦的事情是什么?/
最痛苦的就是me too运动,影响了一批青年人的公益大咖,犯了不可容忍的错误,这与他们所倡导的一些东西背道而驰。再就是一些行业内的人在事情发生后还觉得类似事情不算什么问题。
/通过你的观察,你认为自己所在机构或服务合作的机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存在的问题就是,员工包括一些创始人缺乏基本公益底色。这与前期行业的粗放有关,行业的人员成长,人员准入缺乏体系的教育。我认为的一个解决的方法是,从青年着手,让一个城市的青年能够有一个聚集与发声的平台。现在最基本的青年思考与发声的平台太少,缺乏公共议题讨论与合理引导的一些点。
/在公益工作中,你的收获是什么?遗憾是什么?/
收获的就是对于这个社会与世界的看法,可以以多元的角度去看一些事情,会少一点纯批判性的愤青与杠精举动,可以迅速平淡平和的去生活,去思考。遗憾就是,确实公共议题与公共事件探讨与引导青年人去多元看待社会与世界的平台太少了。让青年人迷茫时候,去疏导与明确人生方向、价值观的机会太少。
/重新回望公益行业,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愿有公益底色的从业者越来越多,愿各机构创始人与机构一起努力提升行业从业者待遇,不至于让一批有公益底色的从业者离开这个行业。
/在你看来,公益机构如果取得发展,其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关键的因素是在有公益底色的基础上去寻求增量,而不是吃存量;避免行政固化,因为整个行业与社会存在着一定的欠联结化,社会组织坐办公室的时间有点多,“朋友”太少是很难链接整个社会,发挥社会组织基本职能的。
公益工作中,你快乐么?为什么?
刚开始是快乐的,因为毕业以后主动的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情。现在是平淡化,因为是更以职业的角度去做公益的事情,当然内心还是很喜欢的。
/其他你最想补充的心里话?/
不管政策与经济形势怎样,希望社会组织能够发挥出自己独特的职能,真正起到第三部门的作用。
文中内容和观点是访谈内容的真实记录,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推荐阅读:
公益协会员工:行政化、形式化、功利化,公益的自觉自愿在哪里?
台湾社团工作人员:再多的困难,也无法阻挡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
培育社区共同体,成为自觉的公民公益人 ——瑷瑅茶座文化沙龙25期暨社会建设沙龙第四期成功举办
公益机构创始人要“照镜子、正衣冠” ——瑷瑅茶座文化沙龙23期暨社会建设沙龙第三期成功举办
基层社工:老大,我们不想消磨青春,请尊重社工的专业性好吗?!
基金会员工:我不认可那些混公益圈的loser,为改变中国公益而来!
志愿者: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瑷瑅茶座文化沙龙21期暨社会建设沙龙第二期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