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城逐梦的香港人”②郑斯方:想继续创业,做更多事情

陈奕凯 重案组37号 2019-11-23

站在北京王府井一座4层楼的露台上,郑斯方脚下是他承租的物业和一个联合办公室,周围景致尽收眼底:左边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左宗棠的故居四合院,右边是罗马建筑风格的王府井天主堂,南边不远是一年多前开业的“王府中环”商场,那里还有一家郑斯方和朋友合伙开的蛋糕店。

  郑斯方北漂十年,创业十年。他觉得创业最高兴的不是赚钱,“创业就像是带孩子,你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成长,这是最高兴的事情。”  这十年,他见证了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开放”、“活力”,郑斯方用了这三个词来形容北京。十年前郑斯方来到北京,所住的望京是城市的边缘,十年间,眼看着望京逐渐成了“市中心”。  说起在北京的创业,郑斯方认为香港人有香港人的优势,就是狮子山下那种拼搏精神、专业主义。郑斯方说,狮子山精神不是空谈,内地和香港需要加深融合,香港人的拼搏精神在内地广阔的市场大有可为。
全文2835字 阅读约需6分钟

▲视频|“京城逐梦的香港人”郑斯方:想继续创业,做更多事情



王府井的共享办公室


从王府井天主堂旁的广场看郑斯方的联合办公室,玻璃幕墙映衬着灰色的墙砖。“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办公室很美。”

  

郑斯方喜欢设计,整个550平的联合办公室室内设计都是自己完成的。“我最满意的是它的颜色”。整个室内空间以黑色、白色和原木色为主色调,桌椅是郑斯方跑了几个家具城挑选到的,木色纹理都力求统一。

  

联合办公室分为一块公共办公区域,20间独立的办公室,还有一块休息区。这里的一切几乎都是共享的——饮水机、咖啡机、打印机、储物柜,和一个被各种食物饮料塞得满满当当的双开门大冰箱。

  

公共办公区域有几人在对着电脑办公,背包随意地放在地上,有人累了干脆合上笔记本电脑,趴在桌子上午睡。


▲9月17日下午,郑斯方来到他的联合办公室接待客人,三年前他一手创立了这个联合办公项目。新京报记者 马玉佳 摄


与公共区域的安静不同,共享会议室和两个共享电话间内,有时会热火朝天。它们的墙壁都采用凹凸的吸音材料。“可以在这里吵架,讲电话”,郑斯方说,自己创业有体会,难免有情绪难以控制的时候,可能会冲着手机另一头发飙,如果在隔音电话间就不必担心影响到他人。

  

郑斯方说,联合办公又称共享办公、众创空间,特点是不同公司、创业者在同一空间内办公,“最大的好处是不同领域的人可以相互交流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

  

三年前,郑斯方开始做联合办公项目。“从国外了解到联合办公,正好那时候国内也兴起共享概念,去日本考察了一趟,回来就开始干了。”郑斯方说。

  

设计、装潢花了三个月时间,郑斯方跑遍了北京各个家具城采购家具,“我对室内设计有一条原则,颜色的搭配感觉舒适,有些家具虽然很喜欢,就或许颜色稍微深一点,就必须舍弃。”



聊出来的创业“火花”


没想到刚开业就仿佛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他费心设计的办公室没有招来租客。

  

“在王府井开联合办公的,我们是第一家”。郑斯方说那时站在办公室的门口,望着外面繁华的王府井人来人往,内心极度焦虑。

  

大约一个月后,郑斯方才迎来了第一个客户,是一家做无人机的创业公司,这家公司在城南的郊区有一个工厂,公司高层在联合办公室租了空间办公,“经常见他们讨论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后来他们做大了,就搬出去了。”

  

联合办公室是24小时营业。有一回大半夜,联合办公室来了一个加拿大人,他一边环球旅行,一边写程序赚钱,每到个城市就待一个月。郑斯方说,这人到北京的时候,没倒过来时差,所以每天半夜背着电脑来办公,“感觉很奇妙”。

  

在联合办公室,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就代表一家分公司或派驻机构。郑斯方介绍,其中有个英国人是英超热刺队的推广人员,被派驻到北京,他一个人负责热刺在中国所有的事务,“因为我很喜欢看英超,会经常跟他聊聊天。”


▲郑斯方的联合办公室内景。新京报记者 马玉佳 摄


郑斯方后来的两个创业项目,就是和这些朋友聊天聊出来的。一位北京朋友介绍了另一位马来西亚华人朋友,会做蛋糕。“她做蛋糕的特色是用真鲜花做装饰,我看第一眼就被惊艳到了。”郑斯方说。

  

于是,一个香港人、一个北京人和一个马来西亚华人,在王府中环合伙开了一家蛋糕店。

  

郑斯方在香港的同学,却很少选择创业。“香港创业一方面租房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小公司很难和财阀巨头竞争。” 郑斯方说,他在香港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大多选择进入大公司,好几个在松下公司工作,“香港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进一个公司工作很多年。”

  

因为近期香港的动乱,郑斯方已经很久没有回过香港了,“暴力分子毁坏公共交通设施,堵塞机场,我感觉安全受到威胁。”就在他位于沙田的家附近,此前就发生暴力分子咬断警员手指的事件。



培养孩子“国际化”


郑斯方从小在教会小学、中学念书,后来考入香港的大学,又到英国读研深造,算是最典型的香港青年成长轨迹。

  

郑斯方之所以选择了来内地发展,和他小时候的经历不无关系。上世纪90年代初,他父母在内地开画室,郑斯方和弟弟郑衍方放暑假都会来内地和父母团聚,他当时的感觉是内地太落后了。

  

“我和弟弟从小就是一放学看动画片、打电玩,来了内地的小镇,发现连电视机都没有,更不用说动画片和游戏机。”郑斯方记得,那时父亲会开着面包车,装上一车人,带着食材、工具,到海边烧烤。

  

郑斯方和他弟弟也因此接触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有山东人、四川人、湖南人,跟着他们,弟兄俩学说普通话,还学会了吃辣。郑斯方感觉,在北京交朋友比香港容易得多。“在北京可以不断认识不同的人,但在香港有固有的圈子,小学中学大学,一直都是这群人。”


▲郑斯方和他弟弟在王府井附近的胡同散步,目前他们都在北京定居。新京报记者 马玉佳 摄

  

现在的内地,早跟郑斯方小时候的印象截然不同,反倒是香港这些年的变化不大,北京有很多新鲜事物,手机支付、外卖,这些在香港很难实现。

  

“香港发展到了一个瓶颈,它是一个已经高度发达的地方,让它再发展是挺困难的”,郑斯方说,他在香港,很难见到新兴的创业型企业,香港的大财团占据了大量资源,小企业要和大财团竞争很困难,房价等各种成本都非常高。

  

“我希望香港局势尽快好起来,毕竟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对于目前动荡的香港,郑斯方认为,香港人对内地有很多不清楚的,有偏见,希望更多香港人来内地、来北京走一走,感受一下。

  

郑斯方有一儿一女,女儿5岁,儿子3岁。女儿在北京一所国际学校读书,学校上课用普通话和英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说闽南话,郑斯方和妻子说粤语,女儿全都会说。郑斯方说,他们不会向孩子强调是香港人或者哪里人,“我们希望他们成为一个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国际化’的人,就像北京这座城市一样。”


新京报记者 陈奕凯 编辑 甘浩 

值班编辑 潘佳锟 校对 李项玲


往期重案回顾:
宠物“侦探”:摸透了猫狗习性,也看到了复杂人性
冲突面前的香港“警花”:更耐心聆听和表达,能融化紧张气氛
香江漫记|重庆大厦:最不像香港,又最“香港”
揭秘国庆烟花:上百次试验后成功绽放
北漂短视频博主“羽仔”迎国庆:北京带来无限可能

本文为重案组37号(微信ID:zhonganzu37)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以下为推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