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重型轰炸机 曾试验安装105mm榴弹炮
第二架齐柏林重型轰炸机VGO.II于1915年8月首飞,与VGO.I一样,采用了五台发动机。
VGO.II被用于进行各种飞行实验,德国设计师甚至想在它上面安装一门105mm榴弹炮,垂直向下射击水面的敌舰或地面目标。
但是测试表明,该机脆弱的木制框架无法承受榴弹炮巨大的后坐力。这个疯狂的想法,完全可以让AC-130找一个100多岁的德国爹。
后来,这架VGO.II主要用于培训飞行员。图为VGO.II在保罗斯涅德的一次迫降。
1916年5月,齐柏林研制的第三架重型轰炸机VGO.III(下)首飞,该机配备了六台梅赛德斯D.III发动机,每台功率达到160马力,两侧发动机舱中的发动机采用串联布置,机头的发动机为并联,通过一个变速箱驱动螺旋桨。发动机舱被做得更加细长,流线型更好,横截面为原型。在驾驶舱与机身自卫机枪之间有一个相当大的炸弹舱,可以挂载1吨炸弹,是沙俄“伊利亚·穆罗梅茨”重型轰炸机的两倍。
齐柏林的VGO.III(如图)获得了德军编号R.III,R是“Riesenflugzeuge”的缩写,意为“大型飞机”。德国军方订购VGO.III,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种重型多发轰炸机的肯定。1916年8月初,R.III抵达东线的波罗的海地区,并于8月13日对里加铁路枢纽进行首次空袭。
随后,R.III对沙俄军事和运输目标进行了七次空袭,但由于发动机故障不断,这架轰炸机在机场的时间远远超过其执行任务的时间。1917年1月24日,R.III由于机械故障坠毁,沙俄方面表示它是被击落的。R.III坠地并燃烧,7名机组成员中有5人丧生。
1916年8月16日,德军新的重型轰炸机R.IV(如图)首飞,它与R.III的区别就是配备了220马力迈巴赫发动机和四叶螺旋桨(机头依旧采用双叶螺旋桨)。发动机总功率达到1200马力,提升了飞行性能。
不搭载炸弹时,R.IV最高速度130千米/小时,挂载炸弹时,速度会下降到110千米/小时,升限3700米。
R.IV配备了机内通话系统,因此彼此隔开的机组成员可以通过电话进行交谈。机鼻顶部是两个水冷散热器,分别为两台发动机服务。
机组成员中增加了一名无线电通讯员和两名机枪手,在顶部机翼上方增加了两挺机枪。图为R.IV轰炸机在空中飞行时拍摄的照片,发动机舱除了一名机械师,还有一名机枪手。
事实证明,R.IV是早期德军“大型飞机”中最成功的型号,服役时间也最长。它曾经在东线担任重型轰炸机,1917年底才调到西线,并在那里执行任务直到战争结束。
R.IV重型轰炸机执行了许多战斗任务,包括轰炸伦敦和巴黎。
德国投降后,携带武器的R.IV还运送了很长时间的乘客和邮件。但由于《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拥有适合做轰炸机的重型多发飞机,最终这种轰炸机被销毁。图为执行客运任务的R.IV。
总体来说,到了1919年中期,德国在大型飞机领域已经远远超过了沙俄的“伊利亚·穆罗梅茨”。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它依旧是非量产型。
图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重型轰炸机 VGO.I从三发变成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