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进M24“霞飞”轻型坦克 通过《租借法案》来到苏联的测试样车
今天,我们将来到乌拉尔矿业和冶金公司(UMMC)军事装备博物馆,这里收藏着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辆。
我们将跟随这里的工作人员尼基塔·克鲁蒂科夫,钻进这辆美国M24“霞飞”轻型坦克内部一探究竟。M24以“美国装甲兵之父”阿德纳·霞飞将军命名,而其性能在当时同类型号中非常出色,被誉为“二战中性能最出色的轻型坦克”。
M24坦克的研制工作始于1942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已经是持续了三年,太平洋战役也即将爆发。在北非战役中,美军获得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认为轻型坦克还可以执行很多作战任务,此时不能将其彻底取消。当时美军装备的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已经无法满足作战需要,美军要装备一种全新设计的轻型坦克。
这并非是美军最初的想法,他们曾经试图用威力更大的57mm和75mm火炮(M3“格兰特/李”的车体炮)来改装M3“斯图亚特”,但这样的尝试没有成功,M3“斯图亚特”的炮塔无法承受大威力坦克炮的后坐力,因此美军才决定研发一种新的轻型坦克。由于战局非常紧张,这就意味着新型坦克必须足够简单、便宜,而且要比M3“斯图亚特”更坚固、更耐用。
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承担了研制工作,1943年9月2日,美军就宣布采用M24“霞飞”轻型坦克,并立刻订购1000辆。但是,由于需要时间对其进行改进,并建立生产线,所以直到1944年4月,第一辆“霞飞”才开始列装。“霞飞”坦克的生产首先在凯迪拉克工厂进行,然后马赛·哈里斯工厂加入到生产当中。截至1945年7月停产,M24“霞飞”共生产了4731辆。
M24“霞飞”跟随美军参加了二战,还参加了朝鲜战争(1950~1953)和越南战争(1965~1974)。二战期间,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向苏联提供了两辆“霞飞”进行测试。不过经过测试,苏联方面认为这种坦克的设计非常成功,并配备了强大的武器,但对于T-34/85来说没有优势。“霞飞”的75mm主炮相对于T-34/85的85mm主炮没有任何优势,而且无法击穿德军IV号和苏军T-34坦克的装甲。
因此苏联没有要求美国提供这种轻型坦克,而这两辆送到苏联的“霞飞”就留在这里,成为《租借法案》目录上没有,却实际来到苏联的美国武器。苏联认为“霞飞”不适合自身,是因为已经有批量生产的T-34/85,而非这种坦克设计不理想。M24出口到法国、希腊、巴基斯坦、意大利、挪威、孟加拉、柬埔寨、老挝、伊朗、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由此就能够看出它的性能还是非常出色的。
尽管苏联认为不需要这种美国坦克也能够赢得二战的胜利,但依旧小心地保存了“霞飞”轻型坦克。这种坦克采用了典型的后置发动机部件,更准确地说,它有两台发动机。动力通过万向轴,穿过车体与前部的变速箱相连。打开发动机舱盖就能够看到两台并列安装的凯迪拉克44T24型V8水冷四冲程汽油机,转速3400转/分时,每台发动机功率80.85千瓦(110马力)。
据克鲁蒂科夫表示,这辆坦克的车组为四人,指挥型为五人。车体前部是驾驶舱,左前部是驾驶员,右前部是机电员,他负责操纵前列机枪,并使用车上的电台。炮塔内有车长和炮手,指挥型会增加一名装填手。这方面的介绍与资料上的不同,资料上称,所有M24“霞飞”都是五人车组。
战斗室内部同苏联T-34坦克一样没有吊篮,揭开底板上的盖子,可以看到底下是安放四枚炮弹的弹药架,最底下是悬挂系统的扭杆。
机电员的位置,可以看到前方有一个潜望镜,以及M1919A4前列机枪的安装口。需要注意的是,机电员也有操纵杆和踏板,应该可以临时充当驾驶员的角色。
驾驶员不仅有全套的驾驶设备,面前还有仪表板,因此可以查看车辆的状态。由此看,机电员只是临时接手,而不能够长时间驾驶。驾驶员和机电员头顶都有各自的舱口,便于进出坦克,这在坦克被敌方击中起火的紧急情况下,非常重要。
配备一门M6型75mm主炮,备弹48枚。这种坦克炮由于身管较短,无法对敌方中型坦克构成实质性威胁,不过对付轻型坦克和装甲车辆还是绰绰有余。
炮塔下方的一个控制面板,由于已经被拆卸得七零八落,无法确定用途。
炮手坐在与炮塔连接的座椅上,通过摇动高低机和方向机调整炮塔方向和火炮的俯仰角。
炮手前方靠左的位置有一具潜望镜,防盾上的开孔是安装瞄准镜的,由于瞄准镜已经被拆掉,所以只留下一个圆孔。
1944年12月20日,“霞飞”轻型坦克首次在法国投入实战。1945年2月以后,美军广泛使用这种轻型坦克,并对其表示满意。“霞飞”坦克的出色速度、机动性、可靠性和易于维护等诸多优点,受到美军的欢迎。当然,这种坦克的装甲脆弱,加上短管75mm主炮的威力欠佳,无法与德军中型、重型坦克进行正面战斗。在当时来讲,M24绝对是“小车扛大炮”的典型,这点从占据大部分炮塔空间的主炮就能看出来。
炮手背后就是车长,如果没有装填手的话,车长还需要负责装弹,这样的作战任务实在太辛苦。
“霞飞”战斗全重18.4吨,炮向前时长5.56米,宽2.99米,高2.77米,最高速度56千米/小时,这样的速度在二战中算是非常出色了。毕竟是轻型坦克,车体前部装甲厚度只有25mm,车体侧面装甲19~25mm,炮塔装甲25~38mm。只能说,用机动性来弥补防护性能的不足。
车长位置较高,可以拥有比较好的对外视野,能够指挥车组进行作战。他更重要的职责是搜索敌人,并与周围的坦克进行联络。
车长头顶的指挥塔是固定式的,一周有六个观察镜,舱盖是可以旋转的,上面安装了一具潜望镜。克鲁蒂科夫对这种设计非常赞赏,认为提供了车长全向视野。在太平洋战场,“霞飞”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为日军没有德国那样先进的坦克,因此“霞飞”完全是一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样子。
“霞飞”炮塔顶部安装了一挺M2HB大口径机枪,作为主要的防空武器。其安装位置靠后,通常都是由伴随坦克行动的步兵使用。经常看到步兵站在炮塔后部,操纵这挺机枪对地面目标进行射击。不过这挺机枪是模型,并非真正的机枪。
站在炮塔顶部,可以看到主炮身管上方有一个大裂缝,推测是进行过无害化处理。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主炮右侧和车体右前方的机枪,而在车体内部却没有看到枪身。看来博物馆方面为了尽可能保持外观,而制作了假枪管安装到这辆坦克上。
“霞飞”炮塔右侧还有一个方形舱盖,方便补充炮弹。需要说明的是,“霞飞”最大行程只有160千米,这限制了它的作战范围和时间,因此在执行作战任务时,需要适合考虑燃料的情况。
由于二战很快就结束了,“霞飞”并没有在欧洲战场上大显身手。但对于美军士兵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当时德军装备的坦克已经不允许他们有很多的发挥空间。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一名苏联军官正在参观美军的“霞飞”坦克,他身后站着五名美军坦克兵,似乎就是这辆坦克的车组成员。
“霞飞”普遍使用的另一个战场就是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在没有遭遇敌方坦克时,“霞飞”是非常成功的步兵支援火力,不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T-34/85出现在战场上时,美军坦克兵立刻有一种在德国碰到“虎”式重型坦克的感觉。因为T-34/85的85mm主炮可以在任何距离击穿“霞飞”,而它配备的75mm主炮几乎在任何距离上都无法击穿T-34/85的正面装甲。
紧接着,法军装备M24“霞飞”参加了1954年爆发的印支战争。这种坦克重量较轻,可以通过飞机运输,因此成为法军空降兵部队最重要的装备之一。随着法国撤军,美军介入越南之后,美军的“霞飞”又出现在越南。由于车型较老,不少都转交给南越军队使用。美军装备的M24“霞飞”直至1972年才退役。
总体来说,M24“霞飞”的装备时间相当长,而且表现出色。按照设计要求,“霞飞”完美执行了轻型坦克的侦察、支援步兵、压制敌方装甲车辆的任务。不过,在传统坦克战中使用“霞飞”这样火力弱,装甲薄的轻型坦克就显得不合适了。“霞飞”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良好的可操控性,悬架柔软,速度快,能够轻松从T-34/85的炮口下逃脱,当然这要归功于朝鲜和越南相对复杂的地形。以轻型坦克而言,M24“霞飞”是非常出色的型号。
钻进M1A1主战坦克 西方设计重视人机工效?内部照打破美好想象
本人是原SC军事贴图区版主hawk26,为大家提供原创军事内容,感谢大家收看。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或搜索“hawk26讲武堂”微信公众号,可以关注收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