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14为何无法填补BAR的空缺?勃朗宁的天才设计 至今仍值得借鉴

hawk26 hawk26讲武堂 2023-07-04

大多数人都误解了勃朗宁自动步枪,BAR是美军武器史上最著名的枪械之一,但它还是有史以来最容易被误解的武器之一。


勃朗宁自动步枪的构想就是,研制一款发射.30口径(7.62mm)全威力弹药,可以全自动射击的步枪。

约翰·摩西·勃朗宁(John Moses Browning)的天才设计从该枪的名字就能够看出来,过去、现在、将来、永远都是“自动步枪”。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后不久,开始探索步兵武器设计的新趋势。美军开始尝试对BAR进行改进,甚至希望研制新的枪械来取而代之,但是这些努力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尽管增加了两脚架、提把、消焰器也不能改变BAR在上世纪60年代,没有任何替代者的情况下,仍然被勒令停产的命运。


本文为“兵工厂生活(Armory Life)”网站发表的内容,作者Tom Laemlein,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分享。


这位BAR射手正在示范将BAR枪托放到弹药腰带上的金属杯状支撑物中,以此稳定枪支并承受后坐力,进行“行进间射击”。

最初的BAR是M1918,是一款真正单兵操作的步枪,全枪长1214mm,重16磅(7.26千克)。后来的M1918A2增加了缓冲器、两脚架、提把和消焰器,重量跃升至20磅(9.07千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BAR被强制扮演“轻机枪”角色,并增加了许多额外的部件。

这样的尺寸和重量对于某些射手来说,可能就是望而生畏。但是,一旦使用BAR进行了全自动射击,很快就会了解到它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并且以正常的重量(去掉两脚架、提把、消焰器时)吸收了.30-06弹药(7.62×63mm)的大部分后坐力。



正因为如此,二战期间很多富有实战经验的美军士兵,都取掉了M1918A2后来增加的外部配件。


朝鲜战场上,一名端着M1918A2进行射击的美军黑人士兵,他还背了一支M3“盖德”冲锋枪,实在是体能惊人。这样的照片也说明,即便没有支撑物的辅助,依靠BAR的重量来减缓后坐力的冲击,有经验的士兵也能够完成腰际射击。

上世纪20年代,“轻机枪”的概念开始流行。世界各国许多军队的规划人员都开始倾向于“班组自动武器(Squad Automatic)”概念,通过在步兵班组内配备轻机枪,来为其他装备普通步枪的士兵提供火力支持,压制敌方火力,迟滞敌方的行动。


BAR在战场上是非常有战斗力的武器。

这种早期的轻机枪概念,体现在法国FM 24/29,捷克斯洛伐克ZB vz.26,意大利Breda M30,苏联DP-28和德国MG13等机枪上。这些轻机枪有些配备了可以快速更换的枪管,所有型号都采用弹匣供弹方式。这些轻机枪很快发展成为第一代通用机枪(GPMG),例如德国的MG34和英国布伦(Bren)。


1950年,在冲绳首里附近进行训练的美国海军陆战队BAR射手,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M1918A2的两脚架完全伸展之后的长度。

当时的美军,水冷的勃朗宁M1917充当传统中型机枪的角色,通常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风冷的勃朗宁M1919因为更加轻便,所以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场合。加装了两脚架、提把的BAR,看起来就像一挺标准的轻机枪,可以充当班组火力的基础。


尽管BAR从美军逐渐退役,但并没有消失,许多被转交给南越军队。


BAR扮演最初的自动步枪角色时,缺少快速更换枪管和弹容量较小的20发弹匣都是小问题。然而后来,人们发现BAR火力强度欠佳,无法作为轻机枪使用。美军一直以独创性而著称,因此他们迅速采取了“穷凑合(if-it-isn’t-broken-then-don’t-try-to-fix-it)”的方法,随着二战的发展,美军士兵为了减轻BAR的重量,丢弃了两脚架甚至是消焰器,让它逐渐恢复到原始状态。


又大又重的BAR与矮小的南越士兵完全不相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关于如何更好使用BAR的许多经验教训已经被美军遗忘或忽略,发放给前线士兵的大多数BAR都配备了两脚架和提把。而到了朝鲜战争结束时,大多数BAR射手再次将它恢复到原始装备情况。兜兜转转之后,美军发现原始状态的BAR表现最佳。


M14E2旨在充当“班用机枪”的角色,1966年编号改为M14A1,空枪重6.58千克。

就像在上世纪2、30年代风靡一时的“轻机枪”概念一样,“班用机枪(或者说枪族化班用机枪)”概念在上世纪5、60年代确实占据了上风。当时研制的几乎所有重要的步枪型号都有班用机枪的变型枪,如比利时FN FAL,德国G3,苏联AK-47,意大利BM59,美国M14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这些班用机枪都是在标准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由于美军计划用M14系列步枪取代M1加兰德和M1/2卡宾枪,因此也计划取代BAR。从理论上讲,步兵班采用单一的步枪平台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从后勤角度的角度。


美军士兵对M14E2的抱怨主要集中在:较少的弹匣容量,缺乏持续射击能力,全自动射击时的不可控性等三个方面。

为了将M14步枪改进为班用机枪,美国步兵委员会(USAIB)研制了M14E2,其特点是带有小握把,直线形枪托,塑料上护木,可调节的两脚架和固定的枪口制退器。可以折叠的金属前握把可以让射手在全自动射击时更好控制武器,并且换装更坚固的橡胶枪托底板。


1966年,在越南训练的美国陆军第1步兵师士兵,他正举着M14E2班用机枪渡河。

步兵委员会认为M14E2的配置能够满足班用机枪对射击精度的要求,即在200米距离上,全自动射击模式下,将80%的弹药打入直径为40英寸(1016mm)的圆圈之内。1963年,美军开始小规模列装M14E2(M14 USAIB的改进型)。



显然,美军将一些M14E2班用机枪提供给南越军队,这是南越军队侦察部队使用M14E2的照片。

1966年,美军正式列装M14E2,并将其称为美国步枪M14A1 7.62mm(U.S. Rifle M14A1 7.62mm)。此时,M14步枪已经停产了将近四年。尽管如此,仍有超过8300支M14步枪给改装成M14A1,其中数百支送往越战前线。由于数量太少,所以越战时期的战场照片中很少见到M14A1的身影。


朝鲜战场上,BAR充分证明了自身的实力。

显然,M14A1作为班用机枪时表现良好,但是全自动射击时,枪管很容易过热,火力持续性受到弹匣容量和不可更换枪管的限制,而且由于重量过轻造成全自动射击时可控性欠佳。但这些问题同样体现在其他“枪族化”班用机枪的上面,M14A1很快就消失了,以M14改进而来的型号似乎不会填补BAR退役后造成的空缺。

但是,将M14步枪放到这里作为比较是不公平的,因为它是一款出色的标准步枪,在原本的角色中表现非常出色。由于它的重量太轻,采用闭膛待击等因素,注定它无法被改进成为真正的班用机枪。



将错就错:勃朗宁自动步枪被法国人“忽悠”却成为美军班组核心

活跃在朝鲜战场的勃朗宁自动步枪 深刻影响班组武器发展(附新国产班用机枪视频)



本人是原SC军事贴图区版主hawk26,为大家提供原创军事内容,感谢大家收看。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或搜索“hawk26讲武堂”微信公众号,可以关注收听,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