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报北大考古的女生,被泼了一盆开水

国书坊 2020-11-06

以下文章来源于酷玩实验室 ,作者蛋蛋姐Coollabs



↑点击上方国书坊加星标!




来源酷玩实验室(ID: coollabs)

作者: 蛋蛋姐Coollabs


有的人,把高考活成了爽文。


钟芳蓉同学,一个小镇留守孩子,考出了今年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的成绩,却报了北大比较冷门的考古专业。一些网友嘲讽钟芳蓉不懂“钱途”,结果各地的博物馆、研究院、考古队等等文博单位急了,纷纷掏出自家的宝贝,争先恐后地送给这位小师妹。




这件事太有话题性了:冷门专业、理想、北大、留守儿童……每一个要素都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最神奇的是,这个故事还自带爽文套路:乡野小孩天降奇遇、被路人嘲讽之后出手反杀、宗派大佬重出江湖护犊子、内功心法天材地宝倾囊相赠……如果起点和晋江邀请钟芳蓉同学写一本《极品高考生之我在北大学考古》,紧扣时事热点,一定能火。


这条新闻最近几天在各大官媒刷屏,说不定你也看了个大概。


一个平时被泼冷水的劝退选项,现在被一边倒地支持,甚至是泼开水。


但我觉得,有些话该说还是得说。


如果她学到一半,发现真实的考古工作不如自己想象的好呢?如果她毕业后想转专业却转不成了呢?还有,如果她考上的不是北大,而是二本三本呢?


在天降大佬的爽文式传奇故事背后,普通家庭普通学校的孩子,能学她走这条路吗?




1



我们先带不了解的同学,回顾一下这件事经过。


钟芳蓉平时比较安静,不爱和人说话。很少有人知道她想学什么,包括父母和老师。


钟芳蓉的父母都在广州工作,平时不太了解女儿的兴趣。他们一年回来两次,平时主要是打电话,电话里女儿也不太善于表达思念之情。


钟芳蓉同村的一位钟姓老师,建议她报考北大光华或者学会计,因为“感觉她性格合适”。但是钟芳蓉也拒绝了,说不太感兴趣。


所以,当钟芳蓉宣布要考北大考古时,父母老师都惊呆了。


没人发现啊!这姑娘语数外很好,但是历史成绩相比起来不算突出啊!怎么就深爱历史了???



她班主任就是历史老师,但平时她也不爱缠着老师问问题啊,甚至“可能一年就问个三四次”。


钟芳蓉说,喜欢在敦煌扎根几十年的樊锦诗先生。从去年樊锦诗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的时候,钟芳蓉就关注她了。


但是这帮父母老师们,之前从来没听她提起过樊锦诗这个名字。



她周围人乱得团团转,研究北大,研究考古专业,还紧急恶补了樊锦诗先生的生平(酷玩两年前写过,补课点这里)。钟芳蓉的爸爸打了电话请班主任来劝她改志愿。


但钟芳蓉同学毕竟是心事藏了三年的“狠人”,怎么可能因为别人几天的口水战就动摇。


她坚定地报了北大考古。


并顺便引爆了微博。



“穷人家孩子要面对现实”、“不能大富大贵”、“应该选经管这样能赚大钱的专业”……以上这几条负面评论,是一小部分网友对钟芳蓉的评价。


他们的看法真的太有代表性了,一针见血地把你带回到18岁那个夏天,仿佛看到了三大姑八大姨就站在你面前指点江山,劝你选个能赚钱的好专业。


考古专业,肯定没有金融计算机这么来钱。但是人都是尊严的,不愿意被人当做挑剩下的咸鱼一样指指点点。



知乎用户@植庵 是考古专业本硕,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当看到某些回答说北大考古专业需要蹭一个全省第四名的热度,名额经常招不满的时,我心中充满了酸楚乃至愤懑。


北大在全国高校里第一个设置考古教研室、第一个设考古专业、第一个设考古系、第一个设学院。北大的苏秉琦老爷子是行业里的泰山北斗,徒子徒孙都是各大名校里的教授博导……就像“天下武功出少林”一样,“天下考古出北大”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即便考古专业在北大并不强势,生源时常依靠调剂。但放眼全国的考古院系,北大考古依然是睥睨群雄的。


这下倒好,怎么轮到一些阿猫阿狗在外面说风凉话了?



这还能忍?


全国各地的考古单位果断站了出来,打响了他们的名誉保卫战。


各省的博物馆平时就收藏了不少好东西,比如湖北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陕西的兽首玛瑙杯、吕后之印,河南的骨笛、四神云气图……这下轮到他们掏家底了,他们可是来了精神。


虽然送出的只是一本本书籍图录,但里面全是各省的“镇省神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珍贵文物档案9》一本,考古院文化T恤一件,文创抱枕一个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湖南系列丛书》一套,湖南文物贴布绣一套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者亲笔签名盖章珍藏版《再见经远—2018中国水下考古“经远舰”调查工作报告》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签名本《曾侯乙》图录一本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吴城——1973-2012考古发掘报告》一本,《海昏侯国考古成果》一本

……


除了书,除了文化周边,这些前辈们还很憨厚地送了一堆“实用”的家伙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淮七省考古新发现2011-2017》《考古河南》一套,定制标尺一套,手铲一把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口沉宝》文物图录+定制版手铲+同款冲锋衣

重庆奉节县夔州博物馆:《奉节白马墓地》一本,考古工地遮阳帽一顶,折扇一把,文创产品若干


等等等,前面都还很正经,后面怎么就突然标尺,手铲,遮阳帽,冲锋衣……变成工地N件套了?


难道真的要这孩子九月一号扛着一堆铲子去报到么?!!



钟芳蓉事件就这样变成了一场考古圈的大party。有人说是考古圈晚来得女,有人说是郭襄过生日。


甚至连中国邮政都出来凑了个热闹,宣布要帮考古圈大佬们包邮。


在这些热心前辈的帮助下,这条新闻迅速出圈,千万网友一起支持钟芳蓉逐梦。


有人说在这条新闻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仿佛当年的自己战胜了父母的阻挠,终于赢得了自由的生活。



多好的热血故事啊。


但是在知乎,我看到了故事的暗黑童话版本。


知乎上有一位奇人,名叫立党老师。他对于这个社会有一套独特的理解,明明自己是在直辖市拥有四套房的前浪,却喜欢向大家炫耀他在美国吃一美元炸鸡。


他觉得,现在舆论已经被毒鸡汤蒙蔽了。什么冷门专业,最后还是要回到金融计算机的热钱道路上来。


“上一次冷门专业上热搜的姑娘,是这位北京大学古生物专业的薛逸凡同学——

当年人人都夸奖“年轻时就该追求梦想,不要在乎钱,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北大清华高端人才就应该留在学术圈”、“学校永远比专业更重要,北大毕业都是尖子,都是行行的状元”。

然而薛同学现在的状况是,她比任何人都聪明地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在Amazon Alexa AI早早做起了NLP。


薛逸凡,就是那张著名的“一个人的毕业照”的主人公。


如果她也最终败给了钱,那我们今天鼓励钟芳蓉学考古,难道是在自嗨?





2



我去找了薛逸凡同学的资料,还好她开通了微博,并不难找。


的确,她从本科之后的研究方向,就没再和古生物相关。


的确,她从最冷门的古生物专业,跳进了医学+AI的大热门方向。


所以,针对她的难听话有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走弯路”“博噱头炒人设”……



我翻遍了她注册以来的所有微博。幸好,事情没有那么糟糕。


早在2016年,她就写过一篇文章《给古生物一个正式的暂别》,详细讲述了她转专业的心路历程。她在北大学的是用量化分析的工具去研究古生物,后来转到生物医学信息学,是用同样的工具去研究癌症信号网络。从研究方法上来说,跨度并不大。


那么薛逸凡转去学医,是贪恋钱财吗?


不太可能。


如果想捞钱,大可以本科就开始捞钱。薛逸凡在的元培学院以学风宽松自由闻名北大,无论是转去热门专业,还是读国发院的经济学双学位,都很方便。


在最方便找“钱途”的本科四年,薛逸凡一个人上课,一个人赶作业,孤独而充实地完成了古生物学业,已经证明了很多。


图:薛逸凡的师弟,同样一个人的毕业照


从她文章字里行间,我能感觉薛逸凡对这个专业的喜欢。


她说,报古生物学,是因为不喜欢人类——因为自然是最可爱的,而愚蠢的人类带给自然的只有苦难,“如此污浊的社会,不救也罢”。她选古生物这个领域,研究对象都死得透透了,“除了自然还是自然,除了值得敬畏还是值得敬畏”。


执拗,狂妄,但是很真实,是那种属于18岁的想法。


我甚至想,也许喜欢古文物堆的钟芳蓉同学,和薛逸凡一样不太喜欢和人打交道,才转向冷冰冰的文物。


那薛逸凡后来为什么又转行学医了呢?


她解释说:1、古生物的数据量不足,她逐渐意识到数据分析这条路走不通;2、年纪越大,对人类的狂妄自大就退散了,开始敬畏生命了。


……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日志记录这些我见到的比较极端的例子,但大体上,我看到很多人都活的很辛苦,疾病,贫穷,或只是每天上班太累,下班又顾虑太多生活,却还是要坚持,不管方向是不是会往好里发展,甚至是盲目的坚持。这个时候总会觉得,自然不自然,灭绝不灭绝,作为生命的一种形式,人的执着就算不一定可敬可佩,但也是叹为观止。



薛逸凡没有回避自己心态的转变。


尽管古生物告别了,她还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人问,会不会觉得本科四年是走弯路了?


她的回答充分展现了一个北大学霸的自信:

我前前后后系统的学习过生物,地质,编程,人工智能。小时候学过十年的业余美术,接触过音乐乐理和几种乐器。你知道的领域越多,你会感到周围的世界越有意思。你会看到不同领域的人,文的,理的,工的,艺术的,都是以怎样的逻辑看待这个世界的。……我出国后,还保留了徒步的爱好。到了夏天,至少每两周会去州立公园短短的徒步一次。如果是休年假去国家公园,一天走七八公里野路也是可以的……别人看风景看七分热闹三分门道,我能看四分五分。生的动物植物,死的地层地貌构造,我都能比别人多看懂一分……所以,这段本科学习经历看似和现在恰饭无关了,但显然会影响我一辈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言谈举止中,自有清北霸气。


四年学古生物又怎样?就当陶冶情操了。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吃瓜群众在替北大冷门专业学生担心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北大这个保底身份就意味着衣食无忧。


北大毕业生可以无条件落户上海,想落京户可以进国家部委、央企总部,想做科研可以很轻松进世界名校,转金融互联网也总能找到一口饭吃。


最最保底的途径,也可以写文章做视频,自带十万加流量。


薛逸凡的师兄张博然,是山东理科状元,北大古生物专业第一届毕业生。张博然读博之余随手写写文章,就成了果壳网大V“Ent”,有两万七千多关注。



我相信,钟芳蓉和薛逸凡选择冷门专业,是完全凭着自己兴趣来的。


有了北大,你可以保证在喜欢冷门专业达到全国顶尖,不用担心生计。


有了北大,你可以保证四年光阴总能学到知识,而不是老师念PPT、上课睡觉、回宿舍淘宝打游戏。


有了北大,你可以保证哪怕四年真的走弯路了,要换专业/换工作了,你也有底气笑纳。


你可以给她们掌声,可以当做鼓舞自己的童话故事来看。但是看完之后,先记住他们都是北大人。




3



在竞争越来越内卷的现代社会,在冷门专业找突破口,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


用狗哥的话来说,“找到自己那片非洲”。


“非洲”是属于你的蓝海市场。因为你喜欢,所以你能做得比别人更专注,更有幸福感。


“非洲”开垦前只是一片荒芜,你得先考虑自己的肚子,也就是满足基本生活条件。


每个人对基本生活的理解都不一样,你要找到自己的忍耐点。有的人想要一线城市的房子;有的人想要三线城市的朝九晚五;当然也有的人觉得豪车游艇、财务自由才算基本生活,那是有病,除了被币圈割韭菜没有地方能满足他。



在能满足基本生活的条件下,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去奋斗。


我自认为,我们公众号算是找到了一片“非洲”的。


众所周知,自媒体领域是吹牛逼的重灾区。要想吸引点击,就要标题够狗血够醒目,内容让人看到一半就想打起来;要想成绩好看,就得刷阅读量、刷在看数,要么编造人设,要么编造经历。


每年都有因为内容夸大惊悚被封号的,有阅读量几百的小营销号,也有自媒体教母级别的大V。



如果你觉得做自媒体注定这样,那下场就是加入到他们中,不断内卷,比谁的节操下限更低。


酷玩实验室起步的时候,写的不是惊悚故事,而是一群无人问津的科学家。我们觉得,他们比小鲜肉更值得记住。


他们的故事很精彩,有弃文从理的学科奠基人,有终身孤僻的实验室天才,有坚守大漠58年的学霸情侣。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收获了第一批粉丝,不多,但是支撑着我们一直把这个号做下去。


我们把能找到的科学家故事,几乎都写了个遍。直到现在,你随便指一个两弹元勋,我都能给你吹上一杯茶功夫。



科学家故事挖掘完之后,我们又开始写“中国创造”,写荆棘和血汗中成长的中国科技,写被制裁的华为,写委屈的蔚来,写朴实无华的五菱宏光。


和其他号相比,我们一直不咸不淡,在新榜前百左右徘徊。我和狗哥说:“老板,我们可能也就这个命了。”


狗哥也是个有点情怀的人。他说:“能做下去就好。”


酷玩写航天题材,是一定扑街的。但我们保留了一个传统:这次扑完,下次接着写。



中国第一次向月球背面发射嫦娥四号的时候,我兴奋地提前三天开始准备,当天早上就把文章发送了(平时总要拖延到晚上十一二点)。结果,文章数据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把隔壁乌鸦都吓了一跳。他本来准备也追(抄)热(作)点(业),吓得赶紧去准备新选题了。


扑街归扑街,写还是照写。去年我专门跑去文昌看长征5发射,和14000人合唱《歌唱祖国》;今年最后一颗北斗组网,我也是早早一周就开始准备。



当然了,这些文章的数据都反响平平。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公众号能够找到自己的“非洲”,在不饿死的前提下能够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如果一半的作者能够达到,那么公众号上的文字垃圾就能减少一半。作为读者的你,心情愉悦值至少能翻一倍。


这样对大家都好,不是吗?



参考资料:

博@薛逸凡Eva_Snow


-作者-


 欢迎在文章底部发表对本文的见解

今日荐读
 「张玉环杀人案」背后:27年,她还在等他一个拥抱 华为“天才少女”年薪156万:她靠什么改写了普通女孩的人生?

 100对夫妻私生活曝光:“35岁这年,我们都离过一次婚。”

 知名女星“吃别人剩饭”曝光,背后的真相触目惊心……


看2020年8月热文
关注“国书坊”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合作微信:sunhao110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