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教授夫妇被儿子杀害:这个问题,正把千万家庭推向悲剧

国书坊 2020-11-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闲时花开 Author 刘娜



↑点击上方国书坊加星标!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

作者:刘娜


“那一刻,我扪心自问,
到底是要一个优秀的孩子,
还是要一个健康的孩子,
如果两者无法兼顾,
我宁愿只要后者。”

1.

今天的文字,要从一桩悲伤案件谈起。
 
广西民族大学女教授陈老师和丈夫黄律师,在家中双双遇害。
 
因为正值暑假,陈教授没有课,虽然住在大学家属院,但惨案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身边人都未曾发觉。
 
她丈夫黄先生是一名律师,手头接有案子,案件当事人找到律所,律所多次联系不上他,察觉出异样,这才报了警。
 
8月10日,警方赶到陈教授家中时,发现他们夫妇已遇害多日。
 
听闻这个消息,陈教授的同事和学生,震惊悲伤之余,不禁唏嘘不已:
 
陈教授教民俗学,气质美丽温婉,教书认真负责,同事们从未见她大声说过话,学生们都喜欢她干货满满、生动有趣的课堂。


她和英俊高大的丈夫黄先生,可谓郎才女貌,是邻居羡慕的模范夫妻。
 
更令人震惊的是,杀害陈教授夫妇的,不是外人,正是他们22岁的亲生儿子黄某阳。
 
知情人透露,黄某阳在苏州读过两年书,后赴英国留学,由于英国高等教育宽进严出,拿到学位并不轻松,为此他压力很大,没有毕业,就回国休学在家。
 
而早在去英国留学之前,黄某阳的心理和精神就有些问题。
 
为此,陈教授还曾带儿子去精神科看病,并邀儿子昔日的好朋友,来家里开导陪伴他。
 
案发时,这个看似美满幸福的知识分子家庭,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警方公布的消息是:
 
黄某阳把杀害父母后,将家中空调温度调至很低,然后潜逃出国,去了柬埔寨。
 
8月17日,柬埔寨警方将黄某阳抓获。


唯一的儿子,为什么杀害亲生父母?
 
这个在外人看来圆满的家庭,到底承受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伤痛?
 
目前官方并未公布,我们也不必妄加猜测。
 
我们知道的是:

因为那个内心扭曲(不管是真有精神疾病,还是没有,这一点都是肯定的)的孩子,这个三口之家就这样毁了。
 
我们还知道,精神病和心理病,都不是如此残忍地弑母杀父的借口,只是高知父母双双惨死在亲生儿子手中,还是让人们在悲伤震惊中,不禁发问:
 
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2.

这两天,另一起悲伤又感人的新闻,也传遍了朋友圈。
 
8月22日,四川泸县一名15岁女生,从一小区最顶层的25楼一跃而下。
 
得知女儿跳楼,站在楼下的父亲,试图张开双臂,接住女儿,结果被砸成重伤。
 
父女二人被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红星新闻报道称,事发当时,女生在这栋楼上补习钢琴,由于对补习班产生抵触情绪,后跳楼身亡。
 
惨案发生后,女生的妈妈悲伤地说,女儿患有抑郁症,曾接受治疗,学钢琴并非父母逼迫,而是孩子主动要学。
 
早在今年上半年,女儿就被抑郁症困扰,划伤了自己的胳膊,向父母流露过轻生的念头,遇到问题也不愿意和父母长辈交流。
 
直到,她选择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就连如山的父爱,也无法将她起死回生。
 
这是一个底层之家的伤痛:
 
冒死徒手接住女儿的父亲,是建筑工人,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最大的希望不过是孩子们能好好读书,有个好前程。
 
而纵身一跃的女生,是个学业繁重的中学生,有学业压力,被抑郁困扰,在绝望和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只是,父亲的爱,最终未能留住女儿的命。
 
而女儿的自杀,最终也带走了父亲的命。
 
一周之内,两桩悲剧,两场亲子伤痛,两个破碎的家庭:
 
孩子的心灵生了病,进而吞噬了一个家。
 
面对惨案,我们不会为弑母杀父者开脱:
 
一个孩子内心要生病扭曲到何种地步,才能下此毒手?
 
我们也不觉得,被抑郁困扰的孩子,走上自杀的路,就是对的:
 
并非为感恩父母,而是活着,病也活着,痛也活着,难也活着,本身就是生命自带的使命。
 
我们直面悲剧,是为了找到问题,进而和更多家庭站在一起,去面对真相,避免类似哀伤:
 
相比学业和成绩,我们这个时代和这届父母,更该关注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理问题。
 
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是扰乱孩子内心秩序的隐形杀手,也正在把更多孩子和家庭推向绝望之地。
 

为了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论,我需要说明一下:

下面的文字,和上述两起案件本质上没有直接关系。
 
而是,去探讨每个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相比面子和荣耀,我们是否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健康?

如果无法两全,你是选择一个优秀体面的孩子,还是只愿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健康朴素的人?
 
洞见并解析这个问题,就需要从硬币的两面说起:
 
一面是父母,一面是孩子。
 
3.
 
这两年,接二连三发生的悲剧,都指向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的家庭教育,正陷入前所未有的错位和误区。
 
我们的父母捧出全部的真心,却把孩子养成了最恨的人。
 
我们的孩子拼尽了全部的力气,却还是成不了父母的希冀。
 
飞速的时代和焦虑的教育,让两代人之间的鸿沟和误解越来越深,矛盾和暗伤越来越多。
 
为什么这样?

青少年教育专家、心理专家陈默老师,通过20多年对“问题孩子”的调查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执迷不悟。”
 
陈默老师把今日中国孩子的问题,概括为这7种脆弱:
 
①沉重的亲情:
 
一个家族的6位老人,都在给他们无力回报的爱;
 
②隐性的焦虑:
 
每天见到的人,都是父母、老师这些焦虑高危人群;
 
③被限的自我:
 
很小就有自我觉醒,却不得不受制于封建家长的权威;
 
④压抑的个性:
 
接触更多知识,渴求更多尝试,却被大人当成考试机器;
 
⑤摇摆的善良:
 
富足环境下的单纯,处处遇到社会变革下复杂人性的碾压;
 
⑥现实感孱弱:
 
网络崛起中长大,和现实社会缺乏强韧的连接和关系;
 
⑦衰老的少年:
 
过早被成人世界里的成绩、分数、奖励、面子蒙蔽,过早丧失了对人生百态和人间烟火的赤子之心。
 
这每一条,都能单独写篇文章。

但这所有文章,都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为人父母,我们把那个幼小的生命,带到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他们享有着这个时代的阳光和雨露、便捷和快餐,也遭受着这个时代的撕裂和暗涌、刁难和伤害。
 
他们正成长为和我们完全不同的孩子,完全不同的人。
 
而从旧时代走出来的我们,还对着泛黄的旧年历,拿着过去的书本和教鞭,思想和理念,强迫他们必须按照我们要求的来。
 
渐渐地,孩子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远到我们想追赶他们时,已经追不上;
 
想拥抱他们时,已经够不着了;
 
想和他们做朋友时,已经为时已晚;
 
想重新当一回父母时,已经没有机会了;
 
想让悲剧止步时,悲剧已经发生。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只会遵从本心,陪她健康开心地长大,而不是成为一个我预设的那种人。”
 
这是我认识10年的朋友,在她女儿确诊抑郁症后,哭着说的话。
 
她是一个离异的单亲妈妈,独自把孩子抚养大,为了证明给前夫看,给外人看,她把自我的期待,都一一强加到那个原本活泼灵动的孩子身上:
 
给她报这样那样的补习班,逼她学这样那样的特长,要求她必须每次考到班级前三;

孩子抗议不满时,她惯于情感绑架:“我一个人把你拉扯大,容易吗?还不是都为你好!”


渐渐地,那个成绩名列前茅的少女,那个见谁都笑的女孩,那个曾当众说自己要去哈佛读书的孩子,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对一切都提不起热情,看见谁都目光呆滞,不停落泪。
 
甚至,扬言自杀。
 
高考还没到来,孩子未老先衰。
 
这个朋友和我沟通后,给孩子休了学,从调试自己的心开始,放弃焦虑和控制,养成耐心与平和,陪伴孩子进行漫长又艰辛的治疗。
 
所幸的是,她的孩子,如今在渐渐好转。医生说,这个秋季开学,她有望重返校园。
 
朋友说:

陪孩子治病的这一年多,很多时候,她都扪心自问,到底是要一个优秀的孩子,还是要一个健康的孩子,如果两者无法兼顾,她只愿选择后者。
 
因为,她用自己的肉身,把孩子带到世上的那一刻,从未想过孩子将来要如何体面,但一直祈祷的,都是平安健康。
 
4.

硬币的另一面,是我们陷入分裂和暗伤的孩子。
 
平日里,因为咨询,因为回信,我每一周都要和孩子们对话。
 
除了父母的错误教养,学习的沉重压力,我发现倾诉的孩子,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
 
在和父母的对抗中,渐渐迷失了自己。
 
因为反对父母的做派,而放弃自己去做事。
 
因为憎恨父母的行为,自己也不再有所为。
 
因为抵抗父母的控制,而走向自暴自弃的叛逆。
 
口口声声说着不要过父母的人生,却日复一日地在浪费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魔咒之一,也是脆弱少年的误区:
 
走出原生家庭的最好的路,不是叛逆,不是自伤,不是对抗,不是谋杀,而是做好自己。
 
当自足独立的你,从经济到精神都获得了自我的掌控感,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突围了原生家庭的问题。
 
你强大了,丰盈了,富足了,来到了更高的人群,更开阔的场地,拥有了更大的格局,更好的观念,更棒的行动,就已经远远地把原生家庭抛在身后。
 
所以,原生家庭的问题,说到底是成长是否足够的问题:
 
我们成长得好,变得更强,原生家庭就不再是问题。
 
我们没有成长,原地踏步,一辈子就会困扰在原生家庭里。

“我与父母的和解,在40岁以后。”
 
这是看了我昨天文章《“我,两岁半,逝于2020年,被亲爸所杀》(点击蓝色字体可查看),一个男读者的留言。
 
他父亲也是个暴戾的人,小时候曾差点把他打死。
 
他自卑胆小,性格软弱,心胸狭隘,少年时曾多次有过杀父的念头。
 
后来虽然考上大学,结婚生子,但工作不顺,婚姻也遭遇变故。
 
他一度将这一切,归结于原生家庭的创伤,甚至长达5年没有回过故乡。
 
35岁这年,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和朋友一起走上了创业之路。

历经种种艰辛,他成了年入千万的成功男人,手下有100多个员工,和比自己小9岁的爱人结了婚,生了一对龙凤胎。
 
事业的成功和婚姻的幸福,养大了他的思维和格局,也让他与原生家庭和解:
 
他依然无法原谅父亲,但他不再在憎恨中,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我想,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和解,绝对不是原谅。”

他说,活到40岁,他才明白,与原生家庭的和解,本质上和父母无关,而是我们在一路奋战中,成为了更慈悲的自己。
 
是的。
 
每个孩子,走出原生家庭的最好之路,都不是假惺惺地对父母说:“你也不容易,我原谅了你”。

而是找到了更稳妥更慈悲的自己,所以超越了过去。
 
5.

关注孩子的精神和心理问题,是比考上北大清华,重要100倍的事情。

这是今天这篇文,最想表达的核心,也是太多悲剧,给我们的教训。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父亲马皓文对儿子马飞说:
 
北大清华不是目标,只是过程。

人这一生,唯一的目的,是找到自己。

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是爱的教育。
 
是父母真正的爱,把孩子当成一个人而非一个工具的爱,看见孩子生命是他自己的而非父母的爱,理解孩子有他要去的远方而非父母指定方向的爱。
 
什么是一个孩子最后的归宿?
 
是他内心的热爱。
 
是他在肉体和精神不再分裂中,找到内心热爱的事情,他在为这个事情奋战中热血沸腾,他在步履不息中感觉到活着的力量,看见生命的可贵,人间的美好,平等的众生。
 
所以,
相比考上北大清华,
我们的孩子,
更值得拥有的,
是内心如画。
眼里有光,
灵魂有爱,
脚下有路。


-作者-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欢迎在文章底部发表对本文的见解

今日荐读

 为了上热门,他把3岁女儿养成猪

 大连地铁遇“豪横”大叔,160万人点赞:请等一等走得慢的人

 报北大考古的女生,被泼了一盆开水

 知名女星“吃别人剩饭”曝光,背后的真相触目惊心……


看2020年8月热文
关注“国书坊”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合作微信:sunhao110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