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博物馆日?广州老城区有精华版……岭南第一、中国第一
5月18日(上周5⃣️),国际博物馆日,过节了吗?
没呀,近来实在没空呀。那怎办?
几个月前,我接受了两个媒体的采访,都围绕博物馆这个话题。前不久,收到其中一份文本,心里偷偷乐了很久。全民动员,趣游博物馆开始啦!
5月开始,关于博物馆的推文蜂拥而来。我一直在磋磨着:写点什么呢?一岁入门?最喜欢的博物馆?广州本地博物馆导览地图?最适合小学生看的展览?……可是,杂事把生活打碎,日子都被忙乱、琐碎事务拉扯着。
上周五,我坐在公交车上摇晃时,窗外一排老房子,在杂乱中有序构建着,我才感悟:
我们的日常,就是自己的博物馆日!
在采访里,我提及一个观点:
“逛博物馆,是孩子和我的日常!”
观展,是生活中常态;
不刻意安排,也能成行;
不刻意参与活动,时时处处都有学问;
不长途跋涉,喜欢从自己生活的城市开始;
一次逛得不能太累,而是常去常逛;
不必劳师动众,更喜欢随遇而安;
无疑,
博物馆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
但不必无限夸大其意义!
过博物馆的仪式感,还不如:
利用日常碎片时间,从身边深度发掘吧——
博物馆
传统集市
老商铺
老街道
美术馆
独立书店
老建筑
菜市场
图书馆
咖啡厅
纪念馆
老祠堂
庙宇
传统工艺
老房子
日常的积累,是逛博物馆的基础课程。
两周内,我四次到惠福西路办事,顺道就逛了五仙古观和怀圣清真寺,还有几条有趣的老街……像这随意的溜达,能收获什么呢?
五仙古观,建于明朝(137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庙。
五仙是谁?
正是骑着五只羊来广州送粮食的神仙。传说,有一座五仙神像,被坏人烧毁后第二天又恢复原样。可惜,现在已经无处寻觅。
壮观的“岭南第一楼”
它比镇海楼早七年建成,大楼基部以红砂岩而建,楼高7米。左右两边是陡斜的、窄窄的楼梯。
走到楼上,便能看见广东最大的钟,写着:禁钟
禁钟故事很多,其中流传最广是:葛藤和吕洞宾。一个五吨重的铁钟,用一条葛藤吊起来?是神仙帮助还是神奇植物呢?这话题,值得和孩子好好聊聊!
后殿和园林,还有“神仙大拇指”和一池乌龟。傍边是展览室……慢慢逛时,相信能有更多发现。
从五仙古观步行500米,就能走到怀圣清真寺。也是56号公交车的总站——光塔路。
怀圣清真寺,始建于唐高祖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
大门左边有一个牌子写着:“这是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之一”。我问孩子:“病句吗?“最”和“之一”不能并列使用呀?”……孩子也提出另一个疑问也来了:“之二至三,是哪个呢?”……当孩子对一个话题有兴趣时,接二连三的疑问就会出现,正是查阅资料最好的时机。
“教崇西域”牌匾是1901年光绪皇帝所赐,牌匾上四方形红印是皇帝的御印。据传,这四个大字是慈禧太后所写。
这段时间,寺内在维护工程中。
大殿周围,有三间带围廊、歇山重檐的老建筑。寺内安静,古树成荫,环境安静,让人心情舒展。寺内的大殿,非清真信奉者不得入内。
我们可以透过玻璃幕去看,让孩子更好理解古时候建筑材料;也可以用手摸摸红砂岩。
抬头去看斗拱和看不懂文字,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很震撼!
试试这样问孩子:猜猜,写了些什么内容?
正是这个的问题,孩子才开始留神其他横匾上的文字。这寺内,横匾还真多!
认真看完牌匾上文字,需要很多心力,离不开语文课和书法课的内容。
寺内还有办公室和书屋,貌似不对外开放。因为涉及宗教文化,我也没有去打探。
站在看月楼前,开始聊聊月亮和伊斯兰教的关系。
路过光塔路无数次,无数次在外面遥望着这白塔,却第一次入内,第一次这样近距离来观察,让我感到空气中也弥漫着肃穆。
这是一千多年前建的高塔啊,据说塔内有石阶梯道可供登临,沿螺旋形梯可登塔顶露天平台。古时候没有现代工具和机器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和忍耐力,敬佩他们对信念的坚持。只可惜,不能登塔!
该塔建筑年代说法不一,南宋岳珂在《{木呈}史》中记载有此塔,南宋方信孺在《南海百咏》——“蕃塔始于唐时,曰怀圣寺塔”。
光塔塔高36.6米,用砖石砌成,建筑平面为圆形,中为实柱体,塔顶有“邦克楼”,在平台正中又有一段圆形小塔,塔顶原有金鸡一具,可随风旋转以测风向,明洪武和清康熙八年(1669)两次为飓风所坠,后遂改为今状的葫芦形宝顶。(资料来自百度)
我们溜达不到一小时,却引起讲不完的话题。
出门时,感动累坏了,赶紧到附近的小巷里吃点街头小食。
而崭新的甜水巷里,竟然没有甜品吃,真让我们失望。
如果,你想寻求多一点真实、多一点岁月的痕迹,可以周边走走,这一带不会让你们失望。
各种奇怪的名字,破旧老房子,寻常生活的老人,街头摆卖的杂物……再过几十年,或许只能到博物馆去寻觅了!我发现:喜欢逛老街的人,貌似也喜欢逛博物馆美术馆,文化活动是一脉相通的。
(上图,坐在公交车里拍摄,漂亮房子一晃而过。)
(全文完)
来,给用心的妈妈打打气……打赏能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