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十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专家学者发言摘录之三

丝路新观察 丝路新观察 2021-12-17

30日上午,“中亚国家独立三十周年暨第二十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以视频连线方式召开。研讨会第三组专家、学者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现将6位发言摘录(录音整理,或有差错)如下:


“第20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第3组发言摘要



1.题:乌兹别克斯坦国语现代化的建构路径


张宏莉: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


2016年,米尔济约耶夫上台后,在民族复兴和“去俄化”推动下,进行了一系列新政,乌兹别克语的现代化便是其一。


他在短期内签署了多项法令,进一步提高乌语地位,扩大乌语的使用范围和功能,重启字母拉丁化改革进程。主要目标,就是要彻底改变或者扭转“两表两语”的尴尬局面。


实现国语现代化的路径:一是全面提升国语地位和威望,成立国家语言发展部,加快乌兹别克语的发展步伐。二是设立乌兹别克语日。三是通过新版“语言法”。四是制定语言政策构想,细化国语发展任务。


乌兹别克语拉丁化改革推出多种不同修订方案。2021年3月,推出了所谓最新版本,我们经常会看到说是最新版本,但是过不了多长时间又会被推翻。


人们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取舍问题。二是制定乌语拉丁化的路线图。


提高国语信息化重叠化和国际化的水平。在提高信息化水平方面做了这样一些工作,一是创建物理资料库,包括所有科学理论实践信息。二是研发物理信息应用程序。三是开发统一的国语公文处理的电子模板,模板,建立相应的在线使用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四是开发专门的语言学习和教学软件,重点是广播电视大众媒体首先做出表率。


提升乌语的国际化水平,在境外广泛设立乌兹别克语教学中心。


总体来讲,乌兹别克语现代化有以下几个特点:官方推动全民参与,拉丁化节奏加快重视青年群体。以“去俄化”为目标,国语价值将转化为国家价值,政治话语体系将由俄语向乌语的转变为目标。





2.题:土库曼民族的30年发展之路


王四海:兰州大学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主任、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土库曼斯坦通过开发油气田,增加能源综合体建设投资,推进油气原料深加工,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这也是油气工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投资方式上土库曼斯坦一直是优化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


目前,土库曼斯坦重点开发区域是里海地区。总统不只一次强调发展氢能。但从风险上考虑,他非常明智的选择了边境卖气出口策略,规避如管道破坏等过境风险因素,积极接受技术援助,加强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土库曼斯坦生产天然气多元出口战略的三个方面:一是变相出口、管道出口、串供交易。


在管道出口方面,我们可以看见6个方向,通向中国这个方向是最稳定最安全的。


土库曼斯坦一直坚持多边主义能源外交政策,利用地缘优势,在能源合作基础上与周边国家构建安全稳定的合作关系,保障着全球市场能源供应安全。土库曼斯坦油气工业发展中的中国因素,其实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为打开土库曼斯坦市场提供了可能性,中国提供的技术资金市场是土库曼斯坦油气工业发展的必备因素。


中国目前正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传统气田开发为基础,两国天然气合作潜力巨大,最为重要的是,土库曼斯坦能源外交成为中亚地区的稳定剂。


土库曼斯坦独立30年,以油气工业发展为主线的发展道路是成功的,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油气工业产业链,“精准”落实了“油气立国”发展理念。


土库曼斯坦未来发展目标是明确的,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继续推进油气产业升级、逐步实现“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


土库曼斯坦油气工业,尤其是天然气领域的发展,对中国实现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节能减排战略与确保民用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具有重大意义。





3.题:“阿拉什运动”问题及其研究动态评述


赵静: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讲师


“阿拉什运动”运动,是哈萨克斯坦一个重要的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对考察哈萨克斯坦的社会政治生活、把握当代哈萨克斯坦国家思想、政治进程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外学术界比较关注对狭义“阿拉什运动”的研究。俄罗斯学界关注点在大革命时期其他政治力量与“阿拉什运动”的互动,以及对哈萨克斯坦现代化的意义。美国学者主要关注的是俄罗斯帝国统治时期哈萨克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


哈萨克斯坦学者表示,这个运动不能仅仅被定义为反革命,它还是一种民族主义,或者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阿拉什运动”的内部成员是非常复杂的,政治主张也比较多样,它的特点是前期反殖民主义、启蒙主义对民族觉醒和民主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后期对民族自治和主权的要求。


日本的学者对此也是表示支持,他们说哈萨克斯坦知识分子不是民族主义的推崇者。他们的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的知识分子思想、政治主张是非常多元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通过初步查找发现,“阿拉什运动”是自行宣布自治,只要求了一定主权。所以它应该是一个半独立的哈萨克民族区域自治实体。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提出要把“阿拉什运动”思想与当代哈萨克斯坦的现代转型进行某种契合研究。对代表人物以及经验、贡献进行总结。


在学术会议上,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包括土耳其的学生都指出,这个运动是哈萨克斯坦乃至所有突厥语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突厥语世界的财富。






4.题:中亚库尔德人:离散民族的历史迁徙与融合困境


白胜洁: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


中亚库尔德人是典型的一个跨界民族,主要居住在历史上的“库尔德斯坦”,即今天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交界以及高加索部分地区构成的弧形地带。


在国内,学术界对于中东库尔德人研究关注较多,但对高加索部分地区库尔德人关注比较少。


中亚库尔德人,主要在20世纪30-40年代的时候,作为“特殊移民”被苏联政府从高加索部分地区强制迁到中亚地区的特殊移民,是人为制造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研究中亚库尔德人,不仅有利于了解中亚的离散群体问题,还有利于了解如何规避或者消除由“离散族群”引发的民族冲突,及分析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治理等问题。


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库尔德人,因为主流群体的同化策略,无法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面临着民族消亡的威胁。因无法返回故乡,为了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以及加强中亚库尔德人之间的认同感和亲近感,成立了库尔德人协会。这些社会组织对于扩大少数民族权利,争取他们政治经济地位起到一定的作用。


可以得出结论,首先库尔德人是作为散居中亚各国的离散群体,它与主流群体处于平等地位。因此,主流群体的态度对于其民族融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离散群体作为跨界民族,其“族群身份”认同和“国民身份”认同的裂变,不仅导致社会融合度降低,还有可能导致国内边疆社会的动荡。中亚库尔德人作为散居库尔德人的组成部分,因近年来族群意识的上升,正积极参与库尔德人建国的活动。鉴于此,当前他们在中亚的边缘影响力比其他更为强烈复杂,而且可能成为地缘安全的政治危险源。


因此,为有效规避和消解由离散群体引发的民族冲突,各国采取兼容、包容的多元民族政策,赋予离散群体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加强其“族群认同”和“国民认同”的身份重叠,对离散精英进行积极而正确的引导等。





5.题:苏联解体30年俄塔双边关系演进


梁朕朋: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塔吉克斯坦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种不对称性造成了塔吉克斯坦对俄罗斯高度依赖性。


20世纪90年代,塔吉克斯坦一改在俄罗斯中亚政策中的重要位置,虽然俄罗斯是中亚各国的传统的伙伴,但是2000年俄罗斯对塔吉克斯坦在外交实战中开始转向务实。


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双边矛盾并没有任何改善,而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双边关系的快速发展。这也使俄塔双边关系有所降温。


美国因911事件打击恐怖分子殃及到中亚国家。美塔合作意向不是很高,反而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表现出很高的合作意愿。这个阶段塔吉克斯坦努力去试图改变与俄罗斯的关系,但并没有达到理想预期。


从2005年到2010年,俄塔关系处于非常不稳定的时期,时常伴随严重矛盾。


从2005年到2010年,乌兹别克斯坦采取的策略是“亲俄远西”,它拉近了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


从2011年到2021年,乌塔双边关系开始逐渐改善。双方致力于解决存在争议的问题,包括军事、经济、人文等方面的矛盾。


面对北约和阿富汗局势的演变,俄罗斯也在不断的修正对中亚的政策。





6.题:普世主义、东方主义与欧亚主义—俄罗斯中亚外交的多重面向


蒲小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性与非理性的诸多特质相融合,造就了俄罗斯的外交风格和俄罗斯哲学。这个特点也就是俄罗斯外交思想的最基本特点。


它集中体现在与中亚长达百年的关系变动上。16-17世纪以后,在摆脱了蒙古汗国的地方共治之后,俄罗斯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18世纪之后,经过大型改革,俄罗斯文明引入西方元素,尤其是地缘政治改革理论等,这一些西方思想对俄罗斯的外交观念影响深远。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中亚各国均取得独立,叶利钦政府一度主动迎合西方,对中亚实施经济层面的“甩包袱”政策。普京上任后,选择了重回大欧亚主义的国家道路和外交理念,注重俄罗斯的地缘传统,尤其是与俄罗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亚地区,成为普京时代外交理念投放的重点地区 。


俄罗斯对中亚外交的东方主义经历了两个时期的演变,一是双方共同作为蒙古汗国遗产的继承者。二是彼得大帝改革之后选择了面向西方的一个发展道路,中亚成为俄罗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


因此,相应的东方元素也就变成俄罗斯的东方主义,包含了不同时代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取向。


普京把东西方并重外交进一步发展为各个层次的平衡外交,其实最终指向就是通过历史认知和现实层面的操作,实现俄罗斯与中亚地区,包括整个后苏联空间的大欧亚合作伙伴的建构这样的一个战略目的。


因此,无论俄罗斯在文化上表现得多么独一无二、多么有特质,但俄罗斯的外交原则是处在自身传统以及域外对其攻击回应的调整之中。俄罗斯对中亚的重视不仅仅是出于地缘层面的,更关系到俄罗斯国家发展道路的认知和实践。




(文章整理:潘琦)



期推荐俄罗斯专家看美国在中亚建军事基地
六名专家学者多维度剖析中亚,观点新颖!(之二)
重庆报告:乌兹别克斯坦输入1例!


凡转载本账号文章,请在明显位置标注:转载自“丝路新观察”。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意见。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内容系网络资料,无法联系版权所有人,如文章文字、图片存在侵权行为,烦请联系公众号运营人员。

如需广告、商业合作,请联系微信:z13565801531。

丝路新观察网站:www.siluxgc.com

新浪微博:丝路新观察官微

监制:张兴鼎  编辑:潘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