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内卷化三大叩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M HUB 营销星环 Author 佚名
本文转自 M HUB 营销星环
外企30年,到底该何去何从?
外企内卷化 | 打工人,你还好吗?
前序
某一天,一位老朋友问我:“可不可以帮忙发一篇文章?”我说没问题。这篇文章很有深度!对每一个在外企工作的、打算加入的或者是正要离开的,都有所感触。作者常年和总部打交道,感受颇深,分享出来,字字珠玑。欢迎留言,有问必答!
尹正国 David YIN
在喝一杯星巴克都算奢侈的年景下,黄金年代光鲜靓丽的外企白领们每天散发淡淡Burberry香水味、挎着笔记本电脑出入高级CBD。
2020疫情之年,世界变局,多事之秋。耐克中国裁员20%,阿迪达斯中国分拆换帅,可口可乐自愿离职。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第一问
一贯高大上的外企,你们怎么了?
外企进入中国三十年,引领了中国商业化进程、树立了企业化规范,培养了几代优秀人才。近几年来,外企中国业务越来越大,全球占比越来越高,疫情当下更是率先反弹;但是大跌眼镜的是,反而遭遇了砍钱、换帅和裁员三连击。
不仅要问,这种背离后的底层原因是什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疫情只是一个照妖镜,放大和加速了问题而已。一起来刨根问底!
用现在流行的“内卷化”来审视,外企其实过去几年已经有了一定的内卷化迹象。内卷本身来自人类学概念,是一个高水平陷阱,高度耗能的死胡同和死循环。
内卷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我们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就这么空转,每天不断自己动员自己。它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陷阱,非常耗能。
目前有用这个概念描述社会或者商业组织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目标上的高度单一,价值评价体系的高度单一,竞争方式高度单一。具体在外企,它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精益求精,简单问题复杂化
● 流程驱动,做好步>做对事
● 多头负责,责险利人果分割
第二问
当年优秀的外企怎么会变成了温水里的青蛙,但这里的底层原因是什么?
总结下来就是这几个问题:
外企基本都是工业时代的成功典范,有着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非常专业的流程,自成一套闭环体系。但是,今天的中国站在了数字化经济的最前沿,变革力度犹如地震波,消费者行为、品牌传播方式、商业逻辑都被颠覆式创新重新书写。开放式的生态协同是将来的商业逻辑。有的在华外企已经积极拥抱变化,孵化第二曲线。但更多的外企对此仍然缺乏有效认知,抱守全球最佳实践经验,在既定框架内打补丁式小修小补。结局就是赢得当下,输给时代。
流程驱动,是对某种用户模式的自信后,在全球范围内经验分形复制,是一种风险控制和效率提升。但优秀往往是卓越的绊脚石。但今天全球化断裂的大背景,在中国异军凸起成为outliner的小周期里,流程驱动反而成为外企的束手索。反观创业企业,真正做到用户驱动,独特的用户洞察和模式原创,敏捷的试错和复盘,都让其更有生命力。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加,中国在国际上形象并没有呈现正相关。反而有下降的趋势。目前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不信任。而跨国公司总部多处于欧美发达国家,也深受当地媒体政客对中国报道的影响。
同时,跨国公司的全球管理层鲜有中国人才,虽然有部分领导人曾经有在中国的工作经验,但由于中国市场变化快,全球管理层的中国经验几乎为零。早期进入跨国公司的员工或者退休,或者投身创业,也没有足够的机会进入全球管理层。这就造成了彼此理解、信任、共情不足,总部往往已经觉得给了很多支持,中国区还觉得隔靴搔痒。
外企的优势在于全球化策略,中国区往往是重要的增长引擎,但非关键先生。这几年中国加速发展,全球既定方针策略往往不能适合中国的发展需求,外企中国区不得不花更多时间精力和总部沟通求支持。
有的企业(如星巴克、欧莱雅)在新商业模式创新上获得了有力支持。但绝大多数企业纠结于文化信任、新旧商业体系冲突、总部策略落地和中国特色授权平衡。随着总部对中国关注度的提高,外企高管的日常工作50%以上,都用来和总部沟通政策的问题,难免视野中心内向化,工作精力内卷化。
一直以来,外企培养和输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国内的头部企业几乎都是靠外企人才撑起来的,但外企在人才市场正在从“神坛”跌落回“凡间”。猎聘4月发布的《2020 年中国企业级服务人才吸引力报告》中,63.98%的外企人表示有离开外企进行转型的想法。“在外企发展空间有限”“外企黄金时代已过,近年发展不景气” “不能激发奋斗激情”成为前三名原因。
世界在变,百年外企却岿然不动(无动于衷)。
反观BATM新数字巨头颠覆式创新、传统民企二次创业和新消费新零售startup 层出不穷。这些企业使命感强、敏捷性快,也舍得砸钱,吸引一批有梦想、有激情、愿意闯一闯的外企人。而留下的往往是更看重工作生活平衡的,更擅长纵横捭阖大公司屠龙技的;时间一长,难免有“温水煮青蛙”之嫌。
这三个维度的底层冲突,在疫情的催化下,分崩离析也不奇怪。即使某些跨国公司的中国区一枝独秀,也被要求有大局观,为全球的P&L做出牺牲。在面对本地对手的加码竞争、加速布局,错失最好的增长良机,犯下公司生命周期上一个史诗级的错误!
第三问
外企内卷化是否有解决之道,对于身在其中的外企人又改何去何从?
如何定位中国市场,能否赋予中国领导团队真正的信任,是解决这个的核心问题。贝恩咨询一篇著名的文章写到:
“20年前,问题是中国是否重要?
10年前,问题是中国是否不同?
现在,问题应该是中国的实践是否会改变整个公司的全球战略?”
每个外企的全球总部都应该扪心自问这个直击灵魂的拷问,如何用全球化优势优化第一曲线的增长效率,给予中国特区特办实践第二曲线的未来布局。同时,给予中国区充分信任,不强求理想秩序,学习拥抱失败,真正特事特办,才有可能给予外企在中国公司的新的蓬勃生命力。
对于身在外企的职场人而言,无关对错,只在选择。在哪里的职场生存,生存得怎么样,跟企业没有关系,跟人有关系。这个“人”,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大概包括职场生存的能力、经验、胸怀和价值观。外企体系化的培养方式,教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战略思维的框架、和有信仰的价值观。下一步何去何从,是由自己的初心和理想决定的,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尽相同。
外企内卷化,在中国文化自信、新旧模式冲突和世界信任打折的当下,是不是这个时代的宿命?或许没有人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每个曾经和现在的局中人一起努力,就可以创造新格局。
加入技术琐话读者群讨论,请在公众号回复关键词:读者群。
往期推荐
技术琐话
以分布式设计、架构、体系思想为基础,兼论研发相关的点点滴滴,不限于代码、质量体系和研发管理。本号由坐馆老司机技术团队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