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T技术人员的朋友圈

小七 技术琐话 2021-08-08

今天是周六,作为PM(项目经理)的Jane  伸了伸懒腰:难得睡了个好觉。


Jane

从通信行业跳到互联网行业的PM


Jane 做PM有年头了,曾经跟印度人干过,也在微软做过解决方案。现在,跳进杭州的一家互联网也有好些年了,互联网公司的PM跟其他公司不一样。还记得在电信做项目的时候,PM是说一不二的,当然见了甲方的项目经理,是对方“说一不二”。说是项目经理,其实是技术、业务、团队都要管,项目经理负责制嘛。


但是到了互联网公司,就不一样了,有时候被叫“关灯的”,或者“加班点餐的”,没变的就是会议一直很多,上午一个会议,下午一个会议,开完下午的会议,还有三个会议。幸好公司最近成立了PMO,日子还好一点,只有战略项目才需要PMO派驻PM,尤其是存在大量复杂协同的地方。


Jane 叫妻子送儿子去练钢琴,自己留在家听一听喜欢的披头士。Jane 有一句名言在他的项目组里广为流传:在公司做PM伺候人,回家不想再伺候人了!


张涛

上海某银行码农


Jane  10点钟接了一个电话,是张涛打来的,他的大学同学,现在在上海某银行写代码。Jane 连续搞了周四、周五两个通宵发布,说实话有点来不起劲,但和张涛比较又稍感安慰。张涛虽然在大上海有一套价值千万的房子,但是仅此一套。去年夏天大家一起去欧洲玩,尤其感受到张涛两口子的“节俭”,在一线城市不代表能过随性的生活,Jane 是幸福指数的倡导者,何必在北京上海打破头,幸福指数是一个重要的point!!!对了,Jane 有时候是要飚几句English的,毕竟和好兄弟庞庞是要区别开的。


庞庞

从敏捷到精益,最终上岸


庞庞是混圈子的,10年前在中国敏捷圈算是号人物。大概是梁羽生先生自谦过"但开风气不为师",但我国是遵师重道的礼仪之邦,讲2次PPT就有人喊你“庞老师”,你是答应还不答应呢?不过随着西风东渐、世界是平的这样的理论宣导,靠着翻译诸如ASP入门、三天学会C#这些操作手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敏捷圈,“敏捷”已经有点泛滥了,就如同把培训Java和培训挖掘机放在一起一样(似乎,挖掘机更难上手...),于是一群前辈又炒起了"精益",拉上日本丰田。这些年,敏捷圈又各种转型,算是一群聪明的布道师和教练在奋勇游到对岸,Alex转型了投资人、Joey转型了产品咨询、毅哥还是在做六星级咨询师,对了,敏捷圈一般也有英文名的,不然如何和雪鸟滑雪场的前辈们交流沟通呢?

对了,贵圈聊“大规模敏捷”多了起来!


Jane 刷了一下朋友圈,朋友圈有一条薪酬分析吸引了他。一个写算法的薪资已经远超写Java的了,自己想是不是也找本NLP看看呢?算了,如同前些年的大数据公司扎堆,这2年关闭的越来越多了。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万一风停了呢?火不了两年的,全都是泡沫。你只好这样安慰自己。表弟来咨询考研建议,Jane 还是给他建议了关注AI方向。毕竟这个门槛比挖掘机要高点。。。


老孙

外企要裁员,日子不好过


同样遇到转型问题的还有Jane 的前同事,某外企主管老孙。



一天,N久没联系的老孙,突然找到自己,让推荐个互联网工作,公司可能要裁员了。但是自己在外企这几年,剩下的好像只有管人的能力了,技术能力基本已丢失,以前吃老本的技术也已经落后互联网一个时代了。Jane 望着闷头吃饭的老孙,暗自庆幸:幸好当初选择进入互联网,差点坐在对面的就是自己了。


老孙突然抬起头,提了另一个之前同事的名字 ——小刘,小刘毕业后就进入了外企的mainframe团队,经过简单培训,当时的工资超过大家一大截,给大家羡慕到不行。没想到该领域日薄西山,可选范围越来越窄,上半年小刘还找老孙喝了一顿闷酒,但据说前几天去澳洲了,一家澳洲的大型公司的mainframe系统没人维护了,急缺有经验的高人接盘,薪水诱人。现在,小刘在澳洲happy着,准备移民了…“哎,人生啊”,两个人不约而同叹了口气。


小李 

从程序员到技术总监


Jane 的朋友圈最近有一篇文章在刷屏 ——《阿里云的这群疯子》,看到互联网圈的朋友陈总有一段评论挺好:


“当年还能上阿里味,看到王坚被内部人骂哭了;还看到给用户造成巨大损失硬着头皮去上海客户登门道歉以求谅解。阿里云能成我觉得在于马云超前的理解和支持,虽然他不懂技术。想想自己当年,网站服务一不稳定,公司群就炸窝了,一方面要定位问题,把遗留隐患慢慢替换、切换,一方面要想方法安抚部门人员,招人搞系统。好的公司需要好的文化、好的领导者,才能共克时艰!”


同时在朋友圈评论的小李内心也是煎熬的,有时候创业公司的天花板就是在老板。小李从程序员做到技术总监,CTO 80%的程序员和产品团队都在他手上,但是现在流量全靠老板倒过来,15年的时候股价达到了30几美金。现在的情况是去年老板授予他10万份股票,有什么用呢?目前的市场价只有3美金,他的股票是按20美金授予的...


小李约了在银行做资管的同学小方和混区块链圈的周总喝茶聊聊如何做投资。小李作为80后深深了解80后的无奈,网上有不少80后的段子,比如: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

   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

   读小学不要钱;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

   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

   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

   傻瓜都在赚钱;

 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

   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

   姑娘们是讲心的;


 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

   姑娘们是讲金的;

   .....


周总 

区块链准成功人士



周总作为准区块链成功人士侃侃而谈,从美中贸易战前溯到大国崛起之道,听说好像搞区块链的都移民新加坡或者加拿大了。确实,从2017年"区块链"在某搜索引擎的热度飙升,千团大战最后剩下的不多,现在公链大战又能剩下多少呢?现在区块链专家成几何倍数在增长,倒域名的、办会的、跑商务的、写代码的、投资的全进来了,还有大妈和法师......这不,隔壁的寺庙已经联合功德链念佛挖矿APP团队达成深度合作,年内将推出自己的token,并拿出51%的香火钱用于社区建设分红。


周总的名言也很多,比如牛市炒币、熊市聊技术之类。这年头币圈被怼很正常,那么多人去上海维权。但“链圈”的朋友也容易遭遇到杠精,比如你说说那个功能是没有区块链不能干的?溯源?积分?区块链解决信息化的部分,但实物的部分,谁知道链上的生态土鸡,是不是土鸡?


对了,比特币连续大涨,多了不少信仰者。

到处弥漫着这样的新闻:


世界首富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对于加密货币的态度已经从遮遮掩掩变成了明目张胆。

早在2月1日,马斯克曾表示,“我8年前就应该买比特币了,我现在确实认为比特币是个好东西。”

2月8日,特斯拉表示,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开始接受比特币作为支付产品的一种形式。现在比特币的价格接近30万,在未来一枚比特币可以购买一辆Model 3 已经成为可能。


小方

赶上了时代,没赶上时候


小方每次参加这样的聚会,自己都是寂寥而猛喝酒的,因为银行从业人士天生审慎而保守。5年前房价便宜,他没有屯;A股股灾来临前几个月他倒是参与了,又没走脱,股评人某大某还天天鼓吹婴儿底;比特币不值钱的时候他没入,订阅了《得到》APP之后他倒是学习了一点以太坊的知识,天天盼着百倍币和千倍币;幸好美股没有买,看看这中概股......


某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区块链”热度趋势图

“长租房频频暴雷,租房合同裂变贷款协议”,小方看到这样的消息不禁想起去年自己去年借款的网贷终于在暴雷前一个月跑了出来,这年头你盯着那些利息,有人盯着你的本金......

IPO

这是看运气的

易总突然想起来一个在快手做技术管理的哥们,2017年左右入职的,于是赶紧问问他财富自由没。这哥们的回答是:3000万!真是没想到,这个人生效率的确太赞了。虽然有点小嫉妒但更多是为他感到开心。


他17年去的快手,当时快手才几百人,公司估值不到40亿美金。这哥们除了快手还拿到了百度阿里的Offer,相比之下快手的薪资不到大厂的2/3,但快手给了一些期权。


对于此类事,hua ge说以少数样本倒推原因的做法不可取,类似幸存者偏差。看看当年加入ofo、摩拜、滴滴......还有一大串公司。


是这个道理,追逐美国的startup的程序员们,也是赌。


小李 

35岁了,我慌得一批

小李最近倒是找到了人生新方向,给开源软件解点issue、参加一些技术meeting,渐渐也有了李老师的名声。“35岁焦虑” 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呢?其实这是客观存在的,35岁了,我慌得一批就在给大家指条路。李老师最近做了一个调研,35岁焦虑如何让25岁、30岁的年轻朋友们做好准备,并给出了一些 suggestions:


1:坚持锻炼,跑步和行走均可。有朋友说法坚持泡澡可以减肥,还有上海的朋友一周3次,每次8公里,已减肥20斤。办健身卡靠不靠谱,小李先不推荐。

2:订阅《极客时间》,关注《技术琐话》公众号更配哦。


(全文完)


相关推荐:


技术琐话 


以分布式设计、架构、体系思想为基础,兼论研发相关的点点滴滴,不限于代码、质量体系和研发管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