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广:回来就是为了把工作干好,把学生培养好!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官微平台持续对被评为南昌大学首届“立德树人”标兵的十位教师进行“速描”,进一步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教职员工争做“四有”好老师,共铸“三爱”新风尚。
南昌大学首届“立德树人 ”标兵:周文广
个人简介
周文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学科领军人才”、南昌大学鄱阳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南昌大学资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荣获第七届中国侨界贡献奖、江苏省“双创”创新人才,江西省杰青等荣誉称号。学术兼职有:第10届亚太藻类应用国际会议主席,中国藻类协会微藻分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产业生态学专委会常务理事,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库成员、国家科技奖励办专家库成员、江西省第十二届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国际藻类学顶级期刊Algal Research客座主编,华人藻类英文期刊ABB主编,以及20多家国际学术期刊特邀审稿人。发表高水平SCI论文80余篇,申请美国及中国专利30余项,受邀参加国内外重要会议40余次,是环境与资源利用领域的知名专家。
教学风采
学者:学成归来,反哺母校
周文广先后在南昌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苏达明大学求学与工作,曾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973”、“863”、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国际海外合作计划等项目。2015年7月,周文广在学校诚邀下抱着回馈红土地,为国家做科研的梦想,回到了母校——南昌大学。
“回来就是为了把工作干好,把学生培养好!”带着对科研与教育的热爱,周文广在这片红土地上开始倾注自己的汗水。时间过去了近三年,他带领团队的奋斗成果已经初显,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80余篇,被引3000余次。申请美国及中国专利30余项,受邀参加在该领域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会议40余次,他的团队在微藻及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当周文广谈到自己对学院的未来展望时,深切地说道,“我们要通过培养优秀学生,融入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才,进一步地提高学院教学与科研水平,让南昌大学在这个行业的顶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师者:培养本土优秀学子
“在教学方面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国外求学与工作的经验让周文广对高等教育有一套独特的见解,他希望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育实践的成果来证明我们的教育理念。通过正确的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又可以影响下一届的学生。培养学生不是为别人培养,而是为南昌大学自己培养,学生有了更好的发展,就会反哺母校。”周文广谈及去年培养的3位优秀毕业生时,对于他们纷纷选择留校时兴奋不已。
工作期间,周文广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本科为主的创新创业类藻类学术研究型社团——南昌大学藻行社。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早行人”的情怀感染并鼓舞着社员们,社员们在全校范围内发起“早起打卡”活动,连续60天不间断6点到6点半起床学习。周文广更是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相关竞赛,帮助他们提高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开设英语角,作为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提高口语水平和锻炼同外国留学生交流能力的平台。
在周文广的悉心指导下,藻行社社员组成的创新创业小组成功申报两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社团本科生在发表国际高水平期刊和申请专利方面也收获颇丰,先后以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等在国外高水平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7项。除此之外,他还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过控大赛和节能减排大赛等比赛并多次获奖。
行者:研以致用,致力环境友善
周文广主要研究环境与资源利用,其中包括微藻生物技术、生物质和固废资源转化及高值利用、可再生废水处理及产业生态等。2018年,周文广响应“科研带动地方”的号召,带领专家团队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将其自主开发的科研成果“环境友善型粪污源头减排、综合防治和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融入畜禽养殖相关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周文广结合江西当地实际情况,不断提出更加适合当地情况的方案。
在有效解决粪污综合防治和达标排放的同时,还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周文广带领的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制定技术规程,使得该公司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得到大幅提升,两年内累计产生沼气946.08万立方,生产沼渣有机肥5.5万吨,沼液肥6万吨,共新增利润6695.4万元。
基于农业循环的粪污综合防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成为全省推广的典范,生产的“正立源”“正合”等有机肥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已经成为有机农产品知名品牌畅销全国。
推荐阅读
(点击蓝字进入传送门)
来源 | 周文广
文字 | 戴琳
视频 | 邱晓怡、山石、邓兵
编辑 | 侯芳炜、詹泽凯
责编 | 杜明琳
审核 | 饶勇、孔爱民、宋志豪
来,一起为周文广老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