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师行】王小磊:带着“哈士奇”打猎的人
编者按
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为弘扬先进典型、树立良好师风,凝聚发展磅礴力量,本网结合2021“十大优秀研究生导师”结果,特推出导师专访系列宣传,集中展现我校教师“爱党报国、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精神风貌,鼓励广大教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这一期带大家走近未来技术学院教授王小磊!
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众多闪耀头衔蕴涵着王小磊的实力和沉淀,他是南昌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南昌大学“光健康新材料技术国家一流学科特区”方向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响应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数载风雨科教路,他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热爱,坚持对学生的教导与关怀。
“我等于是带着一群‘哈士奇’打猎,最后捕获了一匹‘野狼’。”说起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王小磊幽默地说。
学科交融,知行合一
由王小磊所负责的光健康学科特区,目前有近40位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参与,共同进行光健康材料研发。团队致力于将长波长、高光效光源应用于生物健康领域,这是一个前沿的交叉学科方向,有较高的经济附加值,也能满足老百姓对于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的需求,符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政策内涵。
从个人的成长路径出发,王小磊更愿意将学科交融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学生们。出身于医学世家却攻读化学学科的他,面临入职医学院或化学学院的艰难选择。“当时,我就去请教了江风益老师。”“江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磊,现在你再继续做化学,可能很难超越你自己了。”于是,从长春应化所博士毕业后,王小磊选择了入职南昌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刚到学校前两年,像所有跨学科跨领域的人一样,基础不实,没有成果,没有学生,没有充足的科研基金支撑。有的是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大量新知识涌入汲取。那时候其实也挺迷茫的。”在转化研究院的十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小磊成为了2020年国内医学领域最年轻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而这一切只靠化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我的实验室里头,有大量的临床医学、生物、材料和化学等学科的学生,这是学科交叉,更是我们的一大特色。”
“每周一晚上会有文献课,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科研前沿,开拓视野,并且实验室每周五还会开一次组会,王老师会随时跟进我们的实验进度,为我们提供指导。”学生魏晋露介绍。看文献、做实验、周一文献课、周五组会,这些在旁人眼中略显枯燥的科研日常却是不可缺少的成功基石。
王小磊不但自己对学生严要求,更希望学生对自我高要求。桌案上的一张密密麻麻写满数字的纸张格外引人注目,那是王小磊清楚地记下的每位学生修改论文的次数,不少修改次数超过600次,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千锤百炼。
寓教于乐,亦师亦友
和偶像篮球巨星科比一样,粉丝王小磊要求学生面对挑战,可以从容自信,有组织、有规划地解决问题。科研的道路荆棘密布、崎岖坎坷,遭遇挫折是常有的事。在学生遭遇低谷时,王小磊会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出去吃饭、打球,或用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激励学生。
在研发男性避孕技术项目刚开始的一两年,无数次的失败,使项目主要负责人鲍伟伟感到忧虑,想要降低项目标准。王小磊借史泰龙的故事开导学生,“面瘫也想当电影主角,怎么办?那就自己写剧本,剧本没人要怎么办?那就反复打磨。剧本成功了不让你当主角怎么办?那就自己健身,改变自己的形象。”最终,团队没有知难而退,没有降低既定目标,而是潜心钻研这项技术,咬定青山不放松,项目最终获得成功,并被环球时报在TOP NEWS专栏专题报道。
“首先你得是一个开心的人,然后再考虑去做一个成功的人。”在潜心科研的同时,王小磊从未忘记热爱生活,并把这种态度传递给学生。学生魏晋露分享道“王老师一般每年都会组织四次外出娱乐活动,带着我们春天爬山、夏季漂流,秋天吃螃蟹,冬季泡温泉,说科研与生活是相结合的。”正所谓是紧中有松,松而不懈。在王小磊的不断激励下,学生们认真科研,快乐生活。
王小磊带的科研团队从不考勤,但直到深夜仍有许多学生在勤恳地做实验。不考勤的秘诀是什么?王小磊笑呵呵地回答道:“我觉得我和学生的关系更像一个命运共同体,课题组需要去解决一些很重要的科研问题,而凭我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学生也需要一些高质量的论文,提升社会竞争力。只有当自己跟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齐心协力做一件事的时候,才能做到战无不胜。”
多重身份,行而不辍
同时担任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和研究生导师,王小磊面对两个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仍然能做到游刃有余。他致力于融合导师的理念和学生必备的技能素养去培养心目中理想的本科生。“在本科生阶段,我认为第一要培养的是自学能力。”在大一学年没有英语课,自学英语的前提下,首届未来技术学院的学子们的四级通过率是100%,优秀率50%。2022年,学院在创新创业比赛获奖比率高达80%。
对于研究生培养中学科交叉、取长补短的优势,王小磊自信满满,“不仅是取得研究成果,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也很重要。”早在2018年,课题组研究生国奖的获奖概率是校平均水平的12倍,2021年课题组“研究生创新奖”的获奖比例是校平均水平的24倍。
“大概归因于我教学的一种逆向思维,我会先设想一个理想的学生模型,再反推培养这样的学生需要传授的技能。”与此同时,王小磊极力保护学生们的独特性,通过给学生制定阶段性的小目标,鼓励学生按照符合个人状态的方式去实现,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疫情期间,未来技术学院给每位同学送去了实名制信件,组织英语话剧节目和视频拍摄等活动,学生们收获了进步,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未来技术学院是我大施拳脚的舞台。”王小磊如是说,“无论是作为院长教育本科生,还是作为导师领导研究生,互通点都是为了培养出更优秀、更能适应社会、更具竞争力的大学生。”
“恰如江风益老师一样,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于我而言,在世界追赶光健康材料的脚步中留下属于我自己的印迹,便心满意足了。”王小磊立足于学科交叉的理念,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解决更多问题,方向上自成一派,实施时兢兢业业,工作外爱生如子,在世界光健康材料的研发进程中泼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新一日千里,未来时不我待。王小磊带领着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瞄准目标,笃行实干,扬帆起航,破浪前行。矢志不渝“创”起来,意气风发“闯”下去,相信前方就是闪耀的星辰大海。
疫情防控专栏
(来源:健康中国)
往期回顾(点击蓝字阅读原文)
01 交出选择权 | 本期内容,你来决定! |
02 【师说师行】于天宝:甘做追光者,更为点灯人 |
03 【师说师行】徐兵:文理交叉、协同发展 |
04 注意!这些事都可能影响核酸检测结果 |
文字 | 雷若琪、宋晨怡、罗佳
编辑 | 陈文轩、刘雅婷、谢宇楠
责编 | 欧阳仟
审核 | 饶勇、廖元新、邱晓怡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