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文师华,“文”墨“师”者映风“华”
“文”墨“师”者映风“华”
——文师华的简单与深情
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主参编学术专著10余部,编写评介古代书法字帖60余本……年逾花甲的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师华深耕此间。他精于古代文学,专于笔墨书法,勤于教书育人,他曾辗转于北京、上海求学深造,而工作的地方最终选择红土故里,归根南昌大学。文、墨、师,是他的三重世界,时光流转,不变的是那份简单与深情。
文之风华
纯粹与情深
为什么坚持走在中国古代文学这条路上?文师华的想法很纯粹——读书也是为了教好书。“不读书怎么教书?不读书哪来的营养?哪来的知识、视野和精气神?这样的能量只能来自孤独地、虔诚地、扎实地阅读。”买书——看书——教书——写书,学无止境,教学相长,文师华在知识输出与输入的双向转换中持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教学水平。
工作十年成为讲师,再过三年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经历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只有文师华自己明白。几十年来,正是“惜时如金”和“天道酬勤”的人生信仰,激励着文师华不断向前。除了教学,文师华的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故纸堆”和自己的工作室“禾斋”里,查找,阅读,整理,写作。“我像一个着了魔的人,强迫自己以一当十地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这条路上往前走。”文师华笑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幅被他装裱于“禾斋”墙上的书法作品,体现着他对文学写作“纯粹实在”的追求。
工作四十年至今,谈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书法创作,文师华说:“成就是有的,但我向来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回想起在北京师范大学读本科时,老师教导他们取得成绩不要显摆,把获奖证书藏起来,继续努力向前。他始终保持着纯粹谦和在文学、书法、教坛深耕。
“纯粹”之外,文师华另有一份古典文化的“深情”。在“禾斋”里静心闲读,遇到颇有共鸣的词句,他会站起身缓缓踱步,低声吟颂或者铺开宣纸,以墨迹渲染,“句子不是只能躺在书本上,换种方式细细揣摩才更能体会到句中万千意境。”在《滕王阁序》中触摸“初唐四杰”王勃的豪情;在《春江花月夜》中感受张若虚迥绝的宇宙意识……“每当与学生讲到这些名篇佳作,总产生如醉如痴的美感。”
这样一份至纯与热爱,使他在面对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时得以静心凝神苦索沉思;选择致力于相对“冷清”的金元诗学研究,亦展现出其甘守寂寞、迎难而上的学者风范与担当。
翰墨风华
坚守与热爱
“书法是我的爱好,是我的精神寄托,是我的第二专业,是我生命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许多人认为我是书法专业毕业的。”谈起书法,文师华眼里绽放出光芒。
1979年盛夏,江西瑞昌一位少年在树荫与蝉鸣中,奔赴时隔十年重向寒门学子打开的高考大门;十月,少年独自登上前往北京的列车——他成功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这在那个偏僻的山村里是破天荒的头一回。
进入大学,中文系的老师们都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特别是启功、郭预衡先生,他们在少年文师华的心中埋下了一颗书法种子。
但学生时期的他,并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支撑起这样的纸墨世界。文师华便从学校工地搬回几块砖,洗净排开,用毛笔蘸清水在砖上临帖。笔尖在粗糙的砖面上滑过,水迹显现、消逝。他日日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等名碑名帖,乐此不疲。久而久之,他成了全年级130多名学生中毛笔字写得最好的人之一。
文师华书法
1983年文师华进去江西大学中文系执教,1987年为学生开设“中国书法”课, 1988年发表了第一篇书法论文《论儒道思想对书法的影响》,并被《新华文摘》《文汇报》摘登。回忆起书法由入门到提高的转折点,文师华说:“日积月累的练习让我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自信心也增强了。”
1997年文师华前往上海师范大学读博,在书法方面进入到求变阶段,力求寻找自我,表现个性,每前进一步都非常艰难。古代许多碑帖夹杂大量的异体字、古体字、草体字,辨识难度极大。他在解读秦汉碑刻、魏晋草书尺牍时,常耗费数十小时查阅金石字典、草书字典、历史书籍以及有关文章,但每破解一处,便产生一种获得成就的“快感”,这让他更加沉醉于书法的世界。
师者风华
亲和与严谨
在大部分人眼中,“上课几乎不点名”似乎是管理“简单化”的表现,但文师华认为,要靠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教学魅力吸引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约束学生。他追求的“简单”的课堂,是“教师发挥才情、展现人格魅力的舞台”。对待授课的内容他却从不“简单”了事,一以贯之的是热爱加持下的认真与严谨。“受北师大风气熏陶,我喜欢当老师。”文师华直白地表达他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在学生眼中,这位时常带着亲和微笑的大先生,在课堂教学上却有着强大的气场。在讲授古代文学时,如遇王羲之、苏轼等文采与书法兼长的人物,他会同时讲解其书法特点,让同学了解古代文学家多方面的才能。而当讲解晏殊词的“富贵气象”,他将晏殊“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二句,与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二句进行比较,学生一听,何为“富贵气象”便了然于胸。
《论语·雍也》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走上教坛至今,文师华向来十分注重学生之“德”育。2016年,文师华作为班导参加2014级中文系学生的见面会,他教导同学们“德与才之间,德放在第一位,才放在第二位。当然,仅有德而无才也不行,德才兼备才是理想的人才。”时隔多年,仍有学生记于心间,记得这位亲和的前辈的教诲。
走下讲台,师生一同攀谈家常、探讨古文意蕴,传递绵长的关顾与教导。在“禾斋”的一方天地,师生在圆桌前一同欣赏笔墨形象,说笑声沿着醇厚的茶香升腾。在“禾斋”一角,与毕业班同学的大合照被他摆放在了书柜显眼的位置,一幅碧叶荷花图永恒绽放,画上学生写给文师华的祝福语牵出穿行在岁月流年中的师生情谊。
不知不觉,天色已暗,
清茶已见杯底,墨迹已干透,
他神情温和,走出“禾斋”,
有关文、墨、师的故事还在续写……
一起学!
来源:央视新闻
往期回顾(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抢票|话剧《四梦》——汤显祖传奇巡演来了!
◉◉ 教育部与江西省举行部省会商会议
◉◉◉ 三月,我们一起种“春山”
◉◉◉◉耀眼如“她”,胜春光
作者 | 巫艳萍、李梦涵
编辑 | 阿蓉、许梓茵
责编 | 欧阳仟
审核 | 饶勇、廖元新、邱晓怡
分享、点赞、在看一键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