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座城市都需要这些文化灯塔,来温暖那里的人

Naomi Lady章 2023-06-10
  



古琴之外,白墙以内,南方院子里的长藤枝透过大门的拐角,用力的伸向隔壁院子。

 

小时候,那个院子便是我的整个世界。

 

院子里的老先生,总是留着长长的胡须,坐在一个竹筒椅子上,用干枯的手握着一本书,一读就是一整天,而在他身后,确是堆积如山的书和竹简,最高的甚至能到屋顶。

 

我曾在这里目视过最顶端的那本书,虽然有点高不可及,但它却是我最想读到的那本。



多年后,老院子不在了,岁月和时间带走了隔壁老书店以外的故事。

 

在紧锁多年的大门上,还烙印着有些腐朽不清的斑刻字迹。


但流年太快,沧桑太急,我突然发现,小时候玩耍过的世界,还没来得及记清名字,它却消失不见了。

 

记忆最深的老书店,它终归没有撑过这个时代,从我年幼流淌的怀念里,打马而过,随那些发黄的纸张和碎片,散落天涯。



 

是这个时代变了吗?

 

变得有点陌生,有点措手不及。

 

传统的老书店在互联网时代,有点疲惫不堪,有些老字号的书店,见证一代人成长的书店,却也在这个时代,不得不收拾好行囊,转身离开。

 

这样的离开,却是一大批70后80后故事的消散。



还记得小时候的新华书店,似乎就像城市之光一样,照亮一座城市的所有街道。

 

尽管里面的座椅不够多,但每天这都都挤满了人。

 

人们在这里看书、读书、学习、轻声交谈......

 

在肩挨着肩的书架中寻找知识的扩展,在没有多大的桌子前,记下世界的变迁、宇宙的边界。

 

在那个物质不高,生活平静,没有诱惑的年代里。书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文艺青年们、青年作家们相互交谈,丰富生活的最好途径。



可世界总归要变的,人们追求的生活也要变。

 

传统思想与文化的慢节奏生活,在时代的变迁中,被毫不留情的甩在了身后,人们高眼界的生活追求,越来越熬不住静下心以后的生活。

 

人们需要的快,和传统书本里的慢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就像:

 

● 咖啡和互联网成了如今的“主流”,

● 品茶和一本书成了少数的“自赏”。

 

在这个网络世界里,人们追求的主流,就迫使这个世界诞生了一大批智能设备,有太多办法,太多娱乐方式,满足我们的生活。人们已经沉醉在网络的牢笼里,脱不开身。很多人已经不需要一本一本书去翻阅,去获取知识和资料了。

 

网络社会带来的便利,让碎片化阅读更符合这个时代。



 


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有个很好的朋友家里装修,问我有没有旧书。我以为她也是个热爱看书的孩子,就支援了她好多书。

 

她说:书还不够,陪我再去买点吧。

我说:这么多了,够你看两年了,还不够?

 

于是,她硬拉着我去了旧书摊,又一次性买了500本书。

 

她说:500本书只花900元,如果去买别的装饰品,要花好几千......



我就这样看着这些书,像一具具尸体一样,被牢牢的固定在书架上,被当成一件摆设,失去了它们原本的生命。


从此再也不会有人去翻动,再也不会有人去关注了。

 

想到这里,我眼圈似乎就有点发红。

 

朋友问我怎么了?

 

我慌忙找了个借口说,你屋子里有沙子,眯眼了,然后慌忙躲进了卫生间。



从那天开始,我第一次明白,书对一些人而言只是摆设。买书大于看,装饰大于自我提升。

 

我突然想起,当年老院子书店的老先生。

 

用一生的时间去专研书中的故事,却不舍的随意丢弃一本,像爱惜生命一样尊敬陪他半生的“老朋友”。孤独苍老的面孔,却知识满腹,心有大爱。

 

或许,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才能明白书的含义。才能知晓,指尖带动的飘逸纸张,溅起的一丝书香之气。



 

但值得留意的是:

 

今年五一,我去了北戴河,“猫的天空之城”和“孤独图书馆”,却给了我另一种解释。

 

互联网高速发展,却也带动了一大批“24小时网红书店”。

 

年轻人在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时,也开始坐下来,端倪眼前的书。他们愿意停下来,在这里打卡、拍照、寄明信片,也开始学会回归自然,享受慢下来的阅读时光。

 

在一个角落里,我甚至看到了年轻的孩子,在对着一本书,做起了笔记。



尽管很多人会觉得,网红书店是以书的特别方式,卖奶茶和甜点为营销。但对我而言,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杯奶茶和一本书的时光。

 

慢下来的一个下午,读一本书,这是多么难得的享受!

 

这样来看,是不是传统书店的回暖呢?

 

24小时书店,作为城市的精神文化的地标,是深夜的城市最明亮的一盏灯。在茶余饭后时,人们除了公园和酒吧街以外,还有书店可以去。



我突然有点明白“猫的天空之城”和“孤独图书馆”的含义了:

 

或许,像猫一样探寻世界,以好奇之心寻找未知的答案,才是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孤独的,要静下心来,找寻答案,而这个世界,总是有一些事要学会自己去面对的,例如,我们学找知识时那孤独无助的样子。

 

而这样的好奇心和孤独的状态,只有书能给我们。而这样的目的,让我们更宽容地理解这个世界。



 


其实,这些年这样或那样的传统书店都在我们不注意中,一家一家悄悄崛起。

 

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各式各样的书店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和样子,向更多人们敞开大门。传统书店也由原来的“长凳坐,书本翻”,变成越来越具休闲性、趣味性、开放性。

 

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们也更加愿意接受这样的阅读方式。



单纯以我为例,有几次,妈妈来接我下班,我都会让她去离我不远的书店等我。

 

等我下班去找她的时候,却发现,书店已经挤满了人,而妈妈已经坐在角落里看书看得入迷。每当这时,我也会拿一本书陪她看起来。

 

这种状态,就像小时候坐在隔壁的院子,背诵唐诗宋词一样。

 

其实,这样看来,人们并没有放弃那种触碰纸张的阅读感,人们对书本,对知识的渴望是一直存在的。

 

因此,每座城市都需要这些文化灯塔,来温暖那里的人们。



现在仔细盘算一下,如今书店的数量,似乎比我们小时候的还要多。

 

小的时候,一座城市似乎只有新华书店一家照亮全城,而如今,能照亮全城的除了新华书店之外,还有更多的书店。

 

这种良性的循环,让读书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如今,很多人们更愿意坐下来,放下手机,尝试用目光和语言去沟通,去了解世界。

 

书店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因为老书店的消失而落寞,它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发展。



 


流年在此,时光在彼。

 

其实,就是这样的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目光所及之外的未知可能。

 

试想从甲骨刻字到活字印刷,到智能阅读,再到如今的返璞归真,其实,人们对阅读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无论现在的你是旅程中的孤独游客,还是正在与乙方掰扯价格的商人,当你走进一家书店,捧起一本书,都会对知识心生敬畏,内心也会自然而然的抵达另一个世界。

 

因为这个世界,你开始变的安静,变的愿意思考,头脑里的画面也越来越清晰......


爆文回顾

1.丨为什么小时候的《千与千寻》长大了才能看懂

2.丨垃圾分类,分的不是垃圾,而是对环境的认识

3.丨5G时代,链接着300万个就业岗位



 我的粉丝群已经建立啦  

欢迎大家搜索微信号:xiaoladyzhang

让“Lady章的小小章”带路新的大本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