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威尔士大学赵川教授和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潘锋教授AFM:氮空位诱导单原子Ni催化剂上配位重构用于高效的二氧化碳电还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对于这类单原子材料,金属原子是反应的活性位点,而金属周围的N配位结构则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影响着金属的锚定,更重要的是调节金属位点周围的电荷密度,改变活性位点对于CO2的吸附及活化能力,从而影响最终CO2电还原的性能。相比于饱和的金属-氮四配位的饱和结构,不饱和的N配位结构则展现出更加优越的局部电荷密度及更高的电催化性能。然而构建不饱和的配位结构非常复杂,现有的相关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引入复杂的前驱体及苛刻的反应条件,这极大地增加了制备的难度。除此之外,深刻理解局部氮配位环境和电催化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如何设计合适的氮配位结构来提升CO2还原性能则非常重要,且非常具有挑战性。
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赵川教授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潘锋教授合作,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Nitrogen Vacancy Induced Coordinative Reconstruction of Single-Atom Ni Catalyst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的文章(DOI: 10.1002/adfm.202107072)。该工作首次提出微波诱导等离子体的合成方法,快速制备出一系列的单原子材料(比如Ni,Fe和Co)。这里以单原子Ni催化剂为例,运用HRTEM,HAADF-STEM,XRD以及EDS mapping等多样的表征技术证实了石墨烯结构中原子分散的Ni。
图1.合成与形貌。(a) 微波诱导等离子体制备流程,(b) TEM,(c) XRD,(d) HAADF-STEM,(e) EDS mapping。
为了考察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结构的影响,两种不同的单原子Ni催化剂被制备出来:SA-NiNG(5s等离子体处理)和SA-NiNG-NV(60s等离子体处理)。Raman光谱和EPR测试结果表明更长的处理时间会带来更多的缺陷及空位。而这些引入的缺陷和空位则极大地影响着Ni 和N原子在石墨烯上的掺杂。XPS测试表明SA-NiNG样品中主要的N组分为吡咯N,而增加了等离子体处理的时间后,N的含量减少了,且主要成分变成了吡啶N。ICP-OES结果表明,更长的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却会增加Ni原子掺杂的量。Ni/N原子比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大,所以我们认为结构中引入的缺陷和空位会导致了Ni原子周围形成更加不饱和的一种配位结构。
图2. 物理表征。(a) Raman, (b) EPR,(c) XPS,(d) 元素含量的比较。随后通过X射线吸收光谱(XAS)及相关的扩展边拟合,证实了SA-NiNG为Ni-吡咯N3的配位,而更长处理时间下的SA-NiNG-NV则为Ni-吡啶N2的结构。
图3. X射线吸收光谱。(a) XANES,(b)FT-EXAFS,(c) R空间扩展边拟合,(d) k空间扩展边拟合
通过相关的电化学测试,发现不饱和Ni-吡啶N2的配位结构展现了更高的CO2电还原性能。在H-cell中,CO法拉第效率在-0.7V vs. RHE达到96%,CO电流密度在-1.0V vs. RHE下可以达到33 mA cm-2。此外,该不饱和且含有大量缺陷的配位结构也展现了很好的稳定性,20小时的连续电解下,CO法拉第效率能够维持在90%以上且电流密度基本不变。非原位XAS测试中,重合的吸收边前信号表明了在反应中稳定的Ni-吡啶N2结构。然而傅立叶变换的扩展边数据则显示Ni-N键的增长,这是由于 Ni原子在反应中与CO2分子成键,而被其拉出石墨烯平面,导致一个更长的Ni-N键。由此可见,含有空位的不饱和N配位结构对中心Ni原子的约束力更小,导致Ni原子更加容易发生偏移,去吸附活化CO2分子。而且配位中更多的空间也有利于CO2分子的扩展。
图4. 电化学测试。(a) LSV,(b) CO法拉第效率,(c) CO电流密度,(d) TOFs,(e) 稳定性测试。
通过DFT计算研究了不同配位环境下Ni原子催化活性中心对CO2还原的活性和选择性。针对三/四配位吡啶氮和四配位吡咯氮结构,考虑了不同的C/N原子比和空位浓度,总共18种结构,发现在不饱和配位环境下,催化剂可得到比饱和配位环境下更高的CO2还原催化活性,其中Ni-吡啶N2结构兼具对析氢反应的低活性,因而拥有较高的催化选择性。
图5. 密度泛函数理论计算。(a) 计算模型,(b) 不同Ni-N配位结构的决速步自由能比较,(c) CO2电还原成CO的反应过程示意图。
相关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107072
相关进展
北京大学潘锋教授Nat. Commun. :运用代数图论与机器学习实现定量预测分子特性
北京大学潘锋教授、肖荫果副教授Nat. Commun.:在尖晶石锰酸锂正极材料缺陷调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潘锋教授:在基于拓扑数学与机器学习研究材料结构规律上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潘锋教授AEM:在构建材料知识图谱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潘锋教授与中科院物理所李泓研究员等合作Joule: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阴离子
北京大学潘锋教授、孙俊良研究员Nat. Nanotechnol.:用3D电子衍射揭示高电压钴酸锂机理
北京大学潘锋教授Nat. Energy:在锂电池无钴层状正极材料取得重大进展
北京大学潘锋教授Nat. Sustain.:基于材料基因大数据研发的“未名材料解析系统”投入应用服务
北京大学潘锋教授、郑家新副教授: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极化子现象相关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性进展
北京大学深研院潘锋课教授Adv. Mater.:对低成本电池正极材料MnO2的研究与发展进行总结展望
北京大学深研院潘锋教授等Sci. Adv.:微波“靶向”快速制备锂电池层状材料机理
北京大学潘锋教授Angew. Chem.:发现调控质子传输能提升水系锌离子电池能量密度
中科院姚建年院士北大深研院潘锋教授骆智训研究员合作发现新型“金属氧立方”团簇
北大潘锋教授团队Angew:Grotthuss质子传输助力高能量密度水系电池
北京大学潘锋教授/郑家新副教授团队Adv. Energy Mater:在锂电池锰基尖晶石正极材料方面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潘锋教授团队发现自旋电子超交换相互作用如何调控锂电池正极材料
化学与材料科学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chen@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n@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