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昌航空大学叶志国教授、南京大学金钟教授《ACS AMI》:氮碳共渗改性提升双连续纳米多孔合金的析氧性能

化学与材料科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 2022-05-0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第一作者:黄玉迁

通讯作者:叶志国 金钟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南京大学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网江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近期,南昌航空大学叶志国教授、南京大学金钟教授基于纳米尺度Kirkendall效应,采用传统的氮碳共渗技术对双连续纳米多孔FeCoNiMg合金表面进行了改性,进一步提升了纳米多孔合金电极的析氧反应性能(图1),相关成果以标题为“Bicontinuous Nanoporous Nitrogen/Carbon-Codoped FeCoNiMg Alloy as a High-Performance Electrode for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南昌航空大学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黄玉迁为论文第一作者。此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支持。


研究表明,氮碳共渗改性的双连续纳米多孔FeCoNiMg合金电极具有大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高的结构稳定性(图2,3)、优异的润湿性、高的导电性能和多元素协同效应。氮碳共渗改性的双连续纳米多孔FeCoNiMg合金电极在1 M KOH溶液中表现出良好的水电解析氧性能,拥有低的Tafel斜率 (34.6 mV dec-1),在10 mA cm-2电流密度下过电位仅为235 mV如(图4)。此外,在连续大电流密度反应下,合金电极依旧表现出优异的长期稳定性,1000 mA cm-2电流密度下老化100 h后电极的析氧活性甚至有所提高。研究采用传统的高温烧结和氮碳共渗改性法,制备工艺简单,资源丰富,成本低,环境友好,可制备大尺寸纳米多孔合金电极,高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具有大规模应用前景。

 

图1双连续纳米多孔FeCoNiMg合金制备和氮碳共渗改性过程示意图。



图2 (a) 氮碳共渗改性的双连续纳米多孔FeCoNiMg合金的XRD图,(b) 电化学老化前后C 1s和(C) N 1s 的XPS。

 


图3 (a, b)氮碳共渗改性的双连续纳米多孔FeCoNiMg合金的FESEM;(c) 电化学老化前HRTEM和SAED;(d) HAADF-STEM图像;未老化样品中(e) Ni、(f) Fe、(g) Co、(h) Mg、(i) C、(j) N和(k) O的EDX元素能谱。

 


图4改性双连续纳米多孔FeCoNiMg合金在1 M KOH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能。(a)LSV图;(b)Tafel斜率,(c)Nyquist图;(d)Cdl值;(e)稳定性;(f)电化学老化100小时前后的 LSV曲线。


作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叶志国 教授叶志国,博士,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兼任江西省热处理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主要从事航空航天领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特高压用电接触材料及航空铝合金表面强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与省部级项目。研发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国防、电力及冶金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获得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等科技奖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Adv. Funct. Mater.、Chem. Eng. J.、ACS Appl. Mater. Inter.、J. Power Source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金钟 教授金钟,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主任。2003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获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士和博士学位。2008-2014年先后在美国Rice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先后入选了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目前担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委员、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动力电池专委会委员、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Chemistry》副主编、《Nano Research》、《Chinese Chemical Letters》、《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和《SmartMat》青年编委等学术任职。主要研究领域是能源化学和材料化学,包括:清洁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的结构设计、物理化学机制研究和功能器件应用。已在Nature Commun.JACSAngew. Chem.Adv. Mater.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80篇,他引>12000次,H因子55。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青年人才项目、JW科技委GF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及面上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获得了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5)201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4/7)、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二等奖(1/5)2017年江苏省首届创新争先奖状、江苏省双创人才、2016年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入选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核心展区等奖励和荣誉。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ami.1c18739


相关进展

南京大学金钟、刘杰教授课题组在透明柔性电子皮肤方面取得新进展

山东大学李海平、康文兵课题组《Chem. Eng. J.》:高结晶性氮化碳薄片构建多孔纳米管及光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

天津大学Guiver教授团队《ACS Appl. Polym. Mater.》:超交联聚合物有机多孔纳米球制备复合离子传导膜


化学与材料科学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chen@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n@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