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挑战和展望 目前,对可定制固态电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材料选择有限,大多数器件的电化学性能不如当前同类器件。为了提高可打印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需要研究用于电极的改进功能油墨,其中包括高能量密度活性材料(例如合金和转换型材料)和具有适当离子/电子电导率的纳/微米材料。同时,应减少电极油墨中非活性成分(如聚合物粘合剂和导电添加剂)的质量比例。未来具有高度可定制性的电化学储能器件不仅体现在可定制的形状和灵活性上,还体现在可定制的功能上。已报道的定制功能包括自供电、自愈、形状记忆、承重、电致变色、光电检测和传感功能,这些功能将在人工智能和仿生技术应用中得到广泛探索。材料、组件结构、器件制造和系统集成的进步将允许制造商/用户根据实际需要设计/选择器件性能,如容量、灵活性、形状和功能,这些被认为是下一代智能电子产品的关键。 总的来说,固态电池在形状和灵活性方面的创新标志着可定制固态电池技术的诞生,我们现在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创建下一代用户友好的可定制多功能固态电池。通过材料工程、结构演变、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多功能系统的集成,可定制固态电池将为未来的智能电子和绿色交通系统铺平道路。 论文信息Lu Wei, Song-Tao Liu, Moran Balaish, Zhuo Li, Xiao-Yan Zhou, Jennifer L.M. Rupp and Xin Guo. Customizable solid-state batteries toward shape-conformal and structural power supplies. Materials Today 2022,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mattod.2022.06.007
作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郭新 教授 (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国家级专家、中国固态离子学会理事、国际期刊“Solid State Ionics”编委、国际固态离子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olid State Ionics)学术奖评选委员会五名委员之一(其他成员有英国Prof. J. Kilner, 德国Prof. J. Maier, 日本Prof. T. Ishihara, 美国Prof. R. O’Hayre)。2002年至2012年,任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Juelich, Germany)终身高级研究员;于利希研究中心是德国国家实验室,欧洲最大的科研机构之一。1998年至2002年,作为客座研究员在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 Stuttgart, Germany)从事研究工作。2005年获美国陶瓷协会学术奖Ross Coffin Purdy Award,2008年入选德国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正教授职位。在国内外主流学术会议(如MRS, E-MRS, ECS, MS&T, SSI等)及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瑞士联邦工学院、德国马普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等)作过80余场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在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
魏璐 副教授(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中心副主任,2019年入选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优才计划”。魏璐博士为西北工业大学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5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魏璐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化学能量存储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包括超级电容器、固态锂电池、水系电池、柔性电化学储能器件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6篇。在以下英文著作中:《The World Scientific Handbook of Energy》、《Energy Storage》、《Production of Materials from Sustainable Biomass Resources》(获得Springer Nature“中国新发展奖”)编写与储能相关的著作篇章3篇。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22179044、5167209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51502105)、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2019CFB1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一项(5156114500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