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家百年医院是福州最早的西医院,曾上演福州版“辛德勒名单”| 晒晒传家宝01

2017-07-05 福建卫生报



开篇语

一张老照片、一台老设备、一本老病历、一个听诊器……这些老物件的背后,藏着一位位医学前辈的故事,凝结着他们的医学经历,引人向往。


良好医德医风的传承是一家医院赢得好口碑好声誉的重要因素之一。今起,由福建省卫生计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福建省医院协会、福建省医学会共同推出“晒晒传家宝·传承好院风”系列栏目,希望藉由这一系列报道,更好地让患者了解医院,读懂医生。


同时,面向福建省内医院及全体医务工作者,征集相关老物件、老照片、个人传记等,活动详情见文末。


本栏目由福建省卫生计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福建省医院协会、福建省医学会联合主办,福建卫生报协办。


第一期,且让我们翻开福州市第二医院泛黄的老照片,看一看这家百年医院,在历史更迭的时代,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我国近代西医院出现在1835年后,以西方传教士开设的医院为主。福建省有多家历史悠久的医院,其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州市第二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福建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厦门市第二医院和漳州市医院进入“中国百年老医院榜”。


▲ 建于1887年的塔亭医院双层砖木房



福州西医从这里开始


福州老仓山与西医传入福州有着颇深的渊源,五口通商后,福州的传教士增多,其中不少从事西医活动,但不少是个人行医的门诊。


福州市第二医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848年的海港医院,由英国驻福州海军和领事馆创建,最初医治对象是仓山一带的外籍侨民与英国军人,后来才慢慢拓展服务范围。当时的海港医院已经与传教士的个人门诊有所区别,分工明确、设施较全。


这是西医院在福州的肇始。



1866年,海港医院交由福州西侨社团和英国安立甘会合办。1868年后,医院集资2636银元,在中洲岛沿江盖两层楼房,有病床30张。1880年,由英国领事馆医生连尼兼任院长。1882年门诊数为2480人次,住院498人次,但全年收入有限。1885年开始接受英国圣公会补贴。1886年医院遭受火灾,损失严重。第二年才在塔亭路重建,取名塔亭医院。



▲ 塔亭医院院景


民国以前,福州医疗仍以中医为主,民众习惯使用中草药,一大包药料熬制一大锅,药量很足;而西药只是一、二小片,于是当地民众普遍认为“番仔哥都是骗子,西洋医就是骗术”。


清末时,西医仍然得不到信任,从事西医的华人医师也很少。


塔亭医院建立前期,福州本地人上门就医者极少,院方为吸引病人,曾以免费或低收费吸引病患。当时住院病人无论时间长短,一律只收取住院费银元五角(护理费及伙食费用自理)。应当说也是筚路褴褛。


直到民国时期,西医西药在福州才逐渐推广开来,塔亭医院才开始有较大发展。


▲ 上世纪30年代,塔亭医院的英国院长黄约翰(左)在给病人看病



旧时医师的深厚医德


时光匆匆而过,如今再去寻觅塔亭医院,旧址上只遗留一座旧时的职工宿舍。


最初的塔亭医院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双层楼,楼上有10张床位的男内科病房,成为A区。楼下的B区、C区则是两间男外科病房,也分别有10张床位。


▲ 塔亭医院行政楼


英国圣公会会派修女们来到医院,参与护理工作、管理财务、照料职工生活等,这些修女被福州人称为“师姑”,多数会说流利的福州话。


1895年,医院增设一座两层楼房,并开始收留女病患。


1901年前仅有1名外国医师,日接诊病人7—16人。1901年后,本地医师林幼安、王灼祖、陈颂磐等先后入内供职,临床分科逐渐形成,分内、儿、妇、外等科。


1921年,塔亭医院内还开设护士学校,经过三年四个月的半工半读,学生能够取得英国护士学校颁发的证书。


1940年后进入其中的中国医师进一步增多,又增设了化验、药房、供应、放射等科室。1949年有病床达160张,医师9人。


▲ 1947年成立福州私立塔亭高级护士学校


说起旧时医师,令人印象深刻的并非是医术如何高明如何进步,而是令人敬佩的深厚医德。


在晚清至民国时期,仓山区西医诊所渐渐多了起来,有的诊所也自称医院。翻看历史记载,有一位王灼祖医生,1923年曾任塔亭医院医师,1926年他在自己家中开办了灼祖医院。1932年,王灼祖组织了福州市医师公会,在1942年福州时疫流行时,紧急筹办了“时疫医院”,抢救鼠疫病患。


▲ 塔亭医院医师培训班


据资料显示,1939年,塔亭医院设置特护室,除了每日给病人洗口腔、翻身、擦背等基础护理外,每15分钟为病人测一次血压、脉搏、呼吸,还要注意病人病情变化。在特护期间,若发现病人受压部分皮肤发红或长褥疮现象,护理人员要受到警告、记过、开除等处分。


特护不要加费,绝不收红包,制度严格执行:医务人员和职工永远记住“人道主义,救死扶伤”八个字。


当时医务人员牢记医德四句话:重病者先急救,后收钱;病人骂不还口,病人打不还手;对危急病人,医务人员没有上下班界限;医务人员口中不述病人的不治之症,要组织会诊。


这四句话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


▲ 病房外走廊



“福州版辛德勒名单”


1941年和1944年,福州两度沦陷。日寇在福州横行无忌,福州人纷纷逃离避难。塔亭医院的陈为信和陈颂磐、陈宗磐兄弟,他们利用国际红十字会的崇高威望与国际友人的支持,与日寇展开了特殊的抗争。


那段时间,福建省立第一医院迁往南平,协和医院、柴井基督医院(现福州市第一医院前身)被日军占领,塔亭医院成了福州最后一块人道主义阵地,也成了许多抗日义士逃生的“地下通道”。


塔亭医院门口两个看门人看到日军来就喊“大十(合起来就是‘本’字,暗指日本人)来了”,女护士们立即躲进传染病区,接着就有人在传染病区门口,大撒消毒和隔离用的白灰,当时正是肺鼠疫流行之时,日本人便不敢贸然进入。


老人们早已记不清到底有多少人从地下通道逃生,但始终记得最大规模的一次营救活动。


那是 1944 年 10 月 8 日,福州市救火会组织了一次对日军的反攻,那起战争中,救火会有 27 人阵亡,23 人受伤,这 23 人都到了塔亭医院。他们被“陈医生”兄弟俩乔装成病人或护工,在塔亭医院安然养伤,直至伤愈出院。


1945年5月18日,日军彻底退出福州城。光复后,当时的福建省府主席刘建绪上将亲自将一面“见义勇为”牌匾送给塔亭医院,以此感谢抗战期间该院与福建国际红十字会所做的贡献。


▲ 病房走廊



重塑院徽打造老院品牌


1949 年,塔亭医院由福州市总工会接管,更名“福州市工人医院”,1952 年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接收,1956 年3月定名为“福州市第二医院”,1984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增挂“福建省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4月正式成为厦门大学附属医院。


然而“塔亭精神”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院徽与医院强项“骨科”巧妙相融。

    

一个标志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精神。



为了让医务人员更有归属感,朱琪院长亲力亲为地对医院品牌形象进行重新设计。


院徽上最显眼的那幢楼,就是塔亭的建筑图形,它与“骨”字巧妙相融,共同构成标识主体,在形与字之间传递双重美感与视觉趣味。并以盾环护 “骨”字,寓意卓越荣誉、护佑健康,既与医者精神相契合,又体现了二院早期的出资人、院长、医生多出自西方的历史渊源,显现二院中西医结合特色。


在色彩的选择中,将国色绛红使用于院徽,中式意蕴且沉稳厚重,彰显福州二院医者仁心的气质。


活动详情时间:即日起至8月31日对象:全省各级各类医院及医务工作者活动介绍


一、征集具有院风、院史、医院文化内涵的物品、照片、奖状、奖章及奖杯等“传家宝”,或带有医院历史印记,或充满医疗行业特色的物品故事等。


要求:参与者将“传家宝”拍摄照片3~5幅(jpg格式,分辨率1200×799,发原图,不要压缩),并附文字描述300~500字(包括“传家宝”名称、内涵概括、背后故事等),照片及文字描述统一打包发送,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推荐单位、联系电话。


二、征集具有院风、医院文化内涵的医院历史记录、个人回忆录、传记、故事等。


要求:体裁不限,应主题鲜明、观点正确,篇幅以不超过3000字为宜。


联系方式


发送邮箱:msc@fha.org.cn


联系人:小张


电话:0591—87810601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张帅

通讯员:叶挺周

编辑:福小卫


猜你喜欢

28周孕妈突发左心衰竭,医生开胸停心手术60分钟,秒秒惊心!

福州97岁依姆结石堵死胆管,害怕要开刀,差点休克......

左下腹疼,可能是附件炎或肠炎 | 答疑

点赞!福州市直机关单位开展第19次无偿献血活动,半天共献2.67万毫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