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建教授:杏苑中精诚的耕耘者

2017-08-10 邓剑云 福建卫生报


走进名中医指导单位:福建省卫计委中医处




他问诊时,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一,身体侧向病人,相距不到15厘米;


遇听力弱患者,会用手势辅助对方明白;


遇瘦弱患者,会顺势扶一扶对方起身;


和人说话时,他总是和颜悦色,哪怕观点不同也是笑着发表意见……


他说,对于治病救人的工作,实事求是是最主要的。


他是杜建,在杏林苑中“耕作”了50余年的中医,日前在首届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会上,荣膺“全国名中医”称号。





杏苑耕夫 行医要做到“仁心仁术”


早上7点52分,记者赶到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全国名中医杜建工作室时,杜老的诊台前已围了20多位病人。


一上午,杜老连续工作5个小时,写了58张处方,没喝过一口水,通常是右手把处方交给学生的同时,左手接过下一位患者的手,准备把脉……


“每逢坐诊,老师总是7点半之前到达诊室,提前半小时开诊,而往往12点半过后才结束,只为尽可能地让病人都看上病。”杜老的学生陈逸梦说。



杜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没办法让病人都挂到号,我只是和护士商量,对从外地过来看病的人,根据他们的病情需要,尽量帮忙补号。”

医院规定每天每位专家开放40个号,而杜老每次坐诊平均看至少60个号,每周门诊4次,年门诊量达1万余人次。


陈逸梦说:“老师不论工作了几个小时,始终认真到位、不打折扣,耐心地为病人分析病情,特别是肿瘤患者、抑郁症患者。因为他们病情比较重,压力比较大,老师会把心理疏导融汇在问诊当中。”



杜老说,他和患者打交道没有秘诀,只是多关心患者、认真看病。“国医堂门口对联上写有‘仁心仁术’,‘仁心’就是要关心病人,有好的心肠;‘仁术’就是要有精湛的医术,有好的本领。不管哪位医生,只要热爱专业、努力钻研就可以做到‘仁心仁术’”。


就如杜老给自己的定位“杏苑耕夫”,他说,“我只是在医院里给患者看病的劳作者”。



师古不泥古 处方详尽是对病人负责


杜老的外婆出自中医之家,母亲从事药物研究,受家学渊源的影响,他自幼就开始接触中医药有关知识。


1959年,杜老考入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刚参加工作不久,他便被下放到当时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的邵武山区。


然而,他却将那儿当成一个很好的学习和锻炼之所。



在邵武期间,他常常向当地人学习和吸取民间有效单验方,并养成了习惯。


他说:“不论在什么环境下,只要愿意学、努力学,到处都是老师。

像那些草药农非常熟悉草药,而且运用得很好,我学来后结合中医理论,进一步地提高,效果就更好。”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中医师,杜老具备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医籍基础。


在用药上,他遵循古训,根据中医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开方,但他师古而不泥于古,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学术思想,应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良好临床诊疗效果。


遵循中医理论,要吃透中医理论,但不要一味套用。



“中医既客观又宏观,中医理论体系是紧密地把个人和自然界结合在一起,形成‘天人合一’,对疾病必须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就必须把环境因素考虑进来。有些医生想借某一个药方套用在临床上,走个捷径,这是不行的。”杜老说。


更值得细品的是杜老的处方。下笔前,他总会仔细查看病人过往的检查情况,详细询问病症;处方内容详尽完备,包括病人的病史、病症、在哪家医院做过什么检查、吃过什么药。


杜老说:“我们要让病人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医生开了哪些药,明白告知可能会起到什么疗效。

这是对病人负责。”




发挥中医所长 不吝善用西医


杜老从事中医药防治温病和老年病等多种疑难杂症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多年,对老年病、肿瘤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颇有研究,力推中西医结合。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启蒙”,还要说回他在邵武的工作经历。


那时,杜老接连担任了中医科、急诊科、小儿科等多科室的临床一线医师。


当时,省里许多有名望的医师也被下放到那里工作,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为了更好地救治病人,他们采用中西医救治的办法。


“我很多西医的诊疗知识就是当时向他们学来的。”杜老说。



“中医治病,是军团作战,就是中医里说的‘君臣佐使’,有君主、臣僚及向导等,是整体作战;

西医治病,讲究精准打击,靶向清楚,犹如特种兵执行斩首行动。

比如治疗肿瘤,中医是进行辨证治疗;西医则采取手术或放化疗等手段进行治疗。”


他认为,如果能把中医的军团作战与西医的精准打击有效结合,绝对可以提高疗效。


但中西医结合非常复杂,不是中药和西药一起用,也不是用中医理论和西医检测技术的结合,必须有理论基础来指导实践,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摸索、提升,才能实现真正的结合。


杜老对中医、西医有独到的见解,而这见解甚至渗入患者心中。



在杜建工作室,蓝先生这次已是第九次复诊。在候诊的三四个小时里,蓝先生一直坐立不安,杜老为他检查后,他才舒展开眉头,告诉记者:


“一年半前,我被查出得了肾肿瘤,西医建议先观察、暂不治疗,但我还是想要安心,于是到杜老这求诊。

今天,杜老说我的病情控制得很好,我才定心。

杜老开的药不单针对肿瘤,对肝、肺等脏器都有帮助,他会针对我的体质开药。”



行医者本职 实事求是最好


有人说杜老谦和、低调,但他本人并不认同“低调”这一说。


“对我来说,不需要低调,也不需要高调,实事求是最好。我太低调,病人对我就没有信心了;我太高调,会失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杜老说,医生的本职是要认真地解决病人的痛苦,把本领拿出来。而这不需要“低调”,相反地,在治病救人这项工作上,自己可以说是“高调”的——“我明白告诉病人,我可以帮你解决什么问题,可以改善什么问题;我也明白告诉病人,肿瘤治疗最佳方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辅助治疗瘤放、化疗的气阴两虚症状方面,杜老结合温病当中的汤方和治疗办法,研制的扶正清解方获得国家专利;


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杜老首创性地提出“血管性痴呆多虚多瘀,以肾虚血瘀为常见证型”,制定了“补肾健脾,养血活血”的法则;


与团队科研人员合作创制了中药复方康欣胶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应用“滋阴潜阳,补肾泻肝”法,创制复方龙葵胶囊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显著。


杜老说:“可以说,在同行里我也是‘高调’的。我总结我的临床经验,通过发表论文、学术报告、论坛等进行交流。论文发表后被同行引用,甚至被SCI收录,说明我们受到认可了。”



杜老十分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和传播。


十几年来,他培养了60多位硕士、博士,有些已是学术经验继承人,有些担任教学领导人;


他特别注重科研,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共获科研奖18项,主编著作14部,他主持的科研课题与课题组成员共同撰写科研论文当中,被SCI收录的达17篇之多,还被广泛引用;


他长期致力于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工作,积极主持或受邀参与对外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杜建教授


个人简介


杜建,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福建省中医老年病学科带头人,福建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1965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福建省名中医。



分享中医养生之道


2017年7月19日,由福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处指导,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福建卫生报联合主办的“国医讲堂”正式开讲!


第一期,就是杜建教授跟大家分享的中医养生之道。


戳视频一起回顾当天讲座内容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34vphles&width=500&height=375&auto=0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邓剑云

编辑:简

猜你喜欢

只被明虾刺了一下,64岁大姐面临截肢生命垂危!你也要当心了!

这7个瘦小腹动作,比仰卧起坐厉害100倍!马甲线、8块腹肌约起来~

接触书包皮后进食要洗手?原因竟是它...

她和80分的丈夫离婚了,只为寻找20分的渴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