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脉管病“克星”郑则敏:开福建中医治愈脉管病先河 | 走近名中医

2017-10-19 李希文 福建卫生报

福建卫生报你和健康之间就差这一点→关注






走近名中医指导单位:福建省卫计委中医处




说起“脉管病”,年轻一辈可能对其并不熟悉。这是一类发生于心、脑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诸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等。它所带来的痛苦,只有与其打过交道的患者才能感受到。


在福建中医外科领域,有一位脉管病的“克星”。各式各样的脉管病、血管性皮肤病、疑难病症都是他的“拿手菜”。


行走医路54载,他已救治万余例濒于截肢的患者。他就是福建省首届名中医、福建省人民医院外科原主任郑则敏教授。





开福建中医治愈脉管病先河


郑则敏是地地道道的福州人,今年84岁了。不过,每个星期一、星期五他仍然坚持在福建省人民医院坐诊。9月15日,接近中午时分,记者在医院诊室见到了郑老。彼时,他带着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林欣欣,刚刚看完最后两个病人。郑老的精神气色非常好,声音洪亮有力,好似还未过60岁。


“上午共看了22位病人。”他翻了翻病例,笑着对记者说。郑老能看的病种类繁多。肢体动脉硬化、下肢慢性溃疡、痛风、面瘫、手足麻痹……”一旁的徒弟林欣欣一口气说了十几种。


从1963年行医至今,郑老救治过无数患者,留下不少经典。他行医的第二年,就做了一件颇具轰动性的事——用中医治愈了一位因脉管炎而四肢肢端坏疽的患者。这是福建首个用中医治愈脉管病的案例。


那位患者叫林矮古,福清人,最终免于截肢。郑老回忆说,这让他坚定中医药治疗脉管炎的信心。


这个经典案例也让郑老声名远扬,慕名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在梳理病理过程中,郑则敏注 45 33343 45 15264 0 0 2425 0 0:00:13 0:00:06 0:00:07 3001 45 33343 45 15264 0 0 2133 0 0:00:15 0:00:07 0:00:08 3180到,国内医学界对这类引起极大痛苦的病症尚未有明确的提法。于是乎,他发表了论文,再次引起了轰动。


从那以后,郑老便醉心于脉管病的防治研究。郑老的学生、省人民医院外科主任杨旭告诉记者,根据病理资料记录,有万余名原本需要截肢的脉管病的患者经郑老之手,逃过一劫。



擅用虫类药成业界佳话


回顾起自己的医学成就,郑老坦承,这与自己出身在中医世家有着莫大联系。


他家六代行医。清嘉庆年间,他爷爷的爷爷郑德辉就在如今的福州黄山一代以儒通医,门庭若市。百余年间,子孙一脉相承。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郑则敏自幼对中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随父郑渭藩学中医。


年幼时,他勤奋上进,热衷研习中医经典,加上父亲的临床教导,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25岁那年,郑则敏被省人民医院“吸收”,参加了由福建省卫生厅与省人民医院联合举办的福建省中医一届一类培训。有趣的是,郑老的先辈们从事的都是中医内科,郑则敏却“跑”到了外科领域。


“也许是与脉管病的缘分吧。”郑老告诉记者,当时他自己也没想到,组织会将他安排到包含蛇伤科、骨科与皮肤科的中医外科。“歪打正着了。”他调侃道。福建地处南方,属热,湿气重。脉管病多发于老年人,患者脉络不通多以热毒、湿毒为主。


郑则敏结合老祖宗的经验,擅长运用中药制剂,如刺五加注射液、蕲蛇酶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静滴以活血通络。


口服中药常用脉管Ⅱ号、丹勺六味地黄汤、桃红四物汤,尤以丹芍六味地黄汤运用最为得心应手。在外用药方面,他研制出了皮肌灵软膏、柏鲜浴液、紫草油等,给脱疽溃烂、镰疮患者带来福音。


他那用紫草、麻油、黄连研制而成的紫草油,还成了许多福州家庭防治婴儿湿疹、尿布疹时的首选良药。


脉管病的治疗之关键在于祛瘀血,通经络。




"活血化瘀非虫类药所独有,

但虫类药的效果更佳"


2002年,60岁的练某肾移植手术后,双足灼热疼痛5天,也就是红斑肢肿痛。郑则敏在处方中取蜈蚣、全蝎、蕲蛇镇痉化瘀治其标,10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郑老擅长用虫类药也是业界的一个佳话。



“作为长者不能把风气带坏了”


“郑则敏医生,看病很仔细、很严谨,是个正直的医生。”这是郑老给患者留下的印象。郑则敏也坦承,很多病人病愈后,出于感恩,会给他捎一些礼品,但他都会一一退回去。



       

     “我这个人不喜欢跟病人拉拉扯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还有一个就是,作为长者不能把风气带坏了,要以身作则。”  


学生眼中,郑老是一个善于学习、总结的老师。林欣欣跟随郑老有一段时间了。她说,郑老师经常叫她温习《实用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心得临症验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同时多看中医、中西医杂志,了解信息,开阔眼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病种也增加了。疾病的分类、定义更加精确和细化。郑老心里很清楚,由于中医与西医理论的不同,对各种疾病的定义和划分也不同,中医的一个病可能包含多个西医的病。虽然中医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提法,但容易造成误诊漏诊。


他一直告诉晚辈,要与时俱进,遵循传统中医医学,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利用有关现代仪器明确诊断,并用中西医四诊进行辨证论治,突出中医药特色,扬长避短。




上世纪90年代,郑则敏曾作为福建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到海外交流、宣传中医。美国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都有他的传承人。他说,现在自己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希望晚辈们学好功夫,多出去弘扬国粹。


郑则敏简介


郑则敏,福建省中医脉管病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首届福建省名中医,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脉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学科人才培养指导老师,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李希文

编辑:人人余


猜你喜欢

有伤口就要忌口,不能吃“发物”吗?看完这篇终于搞懂什么是发物了!

女子服用避孕药调理月经异常,一时粗心,让左腿上了手术台...

福建人最熟悉的这栋红楼,背后是百年协和的医院往事

爸妈必看!孩子最容易受这些伤,今天一次性告诉你怎么快速急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