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些老师影响了你的从医生涯?福建医生爆料“引路人”

福建卫生报 福建卫生报 2021-10-1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福建卫生报”

医师。

医者,师也。师者,医也。

又是一年教师节

医生应该对这个节日很有感触

因为医生的一辈子都是学生

都在以他人、他物为师

医生的成长离不开前人的点拨和指引。

在从医路上,

哪位老师让你受益良多?

福建卫生报采访了几位医生,

说说他们眼中的带教老师——

“第一天去老师的科室,就想退学了”

有严厉,有关爱,有呵护,有陪伴

他们传授的不仅仅是医学技术,在言传身教中,还传授着知识、经验、人文、沟通、精神,指引着年轻医生更好地成长,更快地投入到治病救人的工作中去!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敬他们妙手丹心爱他们救死扶伤


01

以为外科医生大大咧咧,没想到他如此细腻



“没想到他会这么严厉!”福建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主治医师王枭杰笑着说。


回想起10年前,他考取了国内结直肠外科“第一把刀”——池畔教授的研究生。


第一天查房,池畔不苟言笑地指着一位病人,让几位研究生先汇报病例,然后他亲自向病人“复核”一遍。那天,没有一位学生的回答让他满意。每个人都被一种灼人的自责笼罩着。


自责催生自省,自省推动思变,改变源自养成的自我学习、查阅资料的习惯,还有对自我的高要求——在结直肠外科,不要想着能糊弄,问题一般当天就要解决,因为第二天,池畔教授肯定会考你。只有答对了,他才会公布正确答案,然后用更加精炼的话概括一遍。


这种严于律己,更多来自“身教”。很长一段时间,王枭杰都在帮池畔教授整理论文。一本几十页的论文,傍晚5点交给教授,第二天就批改完成了。而且批改得非常细致,标点符号、参考文献都会一一核对。每次敲开池畔的办公室,王枭杰发现教授不是在看专著,就是在看论文。


更让学生们心悦诚服的,是池畔教授的手术技巧。他曾说:腹腔内的微创才是永久的微创。


池畔教授(右二)、王枭杰医生(左二)等手术演示中


业界公认,池畔的手术具有一种“艺术感”:动作并不快,但每一步都很稳。


原本直肠癌手术肿瘤残留、术后自主神经损伤率高。但池畔创新性地提出 “膜解剖”的手术理念,手术器械在2~3毫米的膜间隙内游走,游刃有余,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还能保护患者的术后功能。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手术结束,医生的手套还都是白色的。如今,科里一般难度的手术,都已做到几乎零出血或微出血。


王枭杰也记不清自己被“训”多少次了,但每一次他都觉得教授总能指出他的“痛点”。他还记得有一次查房,池畔教授要给病人指检。王枭杰下意识地掀开被子,结果就被池畔当头一顿训:“不要掀被子,要注意病人的隐私!”


“在查房时,我们也不能当着病人的面说‘转移’、‘癌’、‘复发’等词,必要时得用英文,因为主任说要照顾病人的感受。”王枭杰说,这些教科书上都说过,但具体操作时总是没考虑周全。在他看来,外科医生一向大大咧咧,如此细腻,是他没想到的。


对病人来说,福建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一直是殿堂级别的存在。然而,对住院医生来说,这里是他们最怕轮转到的科室。


但出去后,他们又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普遍都说,从这里出去到其他科室后,简直“一马平川”。


“回头想想,我也逃不过‘真香定律’。”10年前的那一天,王枭杰查阅完资料后,又重新鼓起勇气。他告诉自己,在这个科室,一定能学到真本领。


02

“老师把主刀位置给我实操,自己担任助手”



全国名中医陈民藩教授带领的陈氏肛肠学术流派团队,是福建中医界的金字招牌之一。说起老师陈民藩,福建省人民医院肛肠一科主任、闽派陈氏肛肠学术流派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石荣的话语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陈民藩教授(左一)和石荣主任(左二)等在查房


“初见陈民藩教授,是在福建中医药大学的课堂上,当时老师50多岁,头发已花白、面相和蔼、温文尔雅,是个文儒的形象。1986年,我毕业后到福建省人民医院肛肠科工作,当时的科主任就是我老师。在临床工作中慢慢发现,他十分细致,对下级医生很和蔼。”


直观的印象之外,令石荣更加难忘,并一辈子感激的是,“我刚毕业没多久,老师手把手地教我换药、手术,甚至很早就把主刀位置让给我去实操,他自己则作为我的助手,放手不放眼地在一旁教导。因此,我与其他医院同辈的医生成长得更快。‘开放办科,领先半代。’这是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他要求师承弟子要比同期毕业的医生早‘成名’半代。”


石荣主任演示枯痔丁治疗操作手法


在陈民藩教授的辅助下,石荣不到30岁就担任科主任,挑起学科建设的重任,也努力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循着老师的带教方法,给年轻医生施展能力的平台,“这样学术流派才不会断层。因此,省人民医院肛肠科才能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


“老师的医术高明自不必说,他的医德也让我们佩服不已。”石荣说,“老师对病人总是一视同仁,甚至对穷苦人民更加照顾,一心想着能花最少的钱治好他们的病;他从来廉洁奉公、淡泊名利,甚至有荣誉颁给他,他也总是让给我们年轻医生。”



石荣主任给记者展示了一幅字,上面写着八个大字“务实求精、服务大众”。他告诉记者:“这是老师写的,也是他恪守了大半辈子的行医格言。同时,这八个字也无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沿着老师的行医路,继续谦虚谨慎、一心为民地向前。”



03为了一句论文语法,他陪我上网查了半小时


“郭延松教授是我们医院心内领域的带头人,也是我职业生涯的引路人。”谈及自己临床的带教老师,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方明程主治医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郭延松教授。


郭延松教授平时身兼医院的行政工作,日常事务繁忙,最让方明程敬佩的是,不管是技术学习还是学术研究,他始终精益求精。


2017年5月起,郭延松教授带领团队一起探索疑难危重病治疗新技术,这些技术刚刚开展的时候,是国内外专家过来带教。


“为了尽快掌握技术的关键,郭教授仔细阅读教材和课件材料,一字一句做笔记。从术前访视、病情讨论、手术操作、护送患者,到出院随访,他都全程参与。他不仅学习主刀的操作,就连普通助手辅助递送器械、术后包扎伤口以及护送病人等的操作他也动手实践。”


郭延松教授(左二)和方明程医生(左一)


方明程还记得,当时郭教授说,开展的这个主动脉瓣手术是新技术 ,所以他想亲力亲为,把每个细节都一一掌握,作为术者就应当通盘掌握,不能马虎。


“当时我自认为自己年轻、记性好,觉得助手的操作很简单,因此,对细节方面的把控模棱两可。郭教授见状,指出我的不足之处。他的语气温柔却很有力量,他那句'细节决定成败’ 的话语,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方明程回忆说。


郭延松教授


虽然医院工作繁忙,郭延松教授坚持和专培生、住培生、研究生们共同学习讨论新指南文献,对研究生课题进展、刊物投稿悉心过问。


有一次,方明程用英文投稿一篇文章,“郭教授审核时对其中一个句型的表达存有疑义,他就马上和我一起上网搜索语法,花了近半个小时,直到找到正确的表述。他对待学问不留疑点、严谨治学的态度,是我汲取到的宝贵财富。”


郭延松教授曾对后辈们说,是几位德高望重的医学前辈培养了自己,养成了认真细致、学习不懈的好习惯。现如今临床工作节奏太快、一线医生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他很惭愧没有教年轻医生们更多做人、做事、从医的道理。“但实际上他的言传身教,已经让我受益匪浅。”方明程说。


在你的医学路上你最想感谢哪些老师?欢迎在留言中留下你的表白!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陈坤、邓剑云、林颖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往期推荐:




厦门200斤大哥一顿饱饭后,竟在医院抢救了2个月…医生:很多年轻人中招


老人误信偏方,用农药给孙子洗澡双双中毒!这些“要命偏方”打死别信


官宣!福建卫生报第三批健康大使名单(第一期)


科普将成医生职称评定业绩!福建这几位医生教你如何建立个人品牌


福州中年男子突然失明,背后黑手竟是十年前糖尿病搞的鬼

微信搜一搜福建卫生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