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死亡,这可能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强烈推荐)

点击关注→ 中华传统国学 2022-05-22

↑ 点击上方“中华传统国学”关注我们

☯青山微信号:qshd118   茫茫人海,相识便是善缘☯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不得“好死”——这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


中国各大城市在陆续发布幸福指数。


但这些发布很健忘——忽略了“死亡质量”也是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


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科技发展到今天,医生面对最大的问题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


不得“好死”——这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


01

1999年,巴金先生病重入院。

一番抢救后,终于保住生命。但鼻子里从此插上了胃管。

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

胃管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

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家属和领导都不同意。

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哪怕是昏迷着,哪怕是靠呼吸机,但只要机器上显示还有心跳就好……

就这样,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

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02

“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

原上海瑞金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朱正纲,2015年起,开始四处去“拦刀”。

他在不同学术场合央求医生们说,“不要轻易给晚期胃癌患者开刀。”

现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一到医院,首选就是开刀,然后再进行化疗放疗。

“就是先把大山(肿瘤主体)搬掉,再用化疗放疗把周围小土块清理掉。”这种治疗观念已深植于全国大小医院,“其实开刀不但没用,还会起反作用。

晚期肿瘤扩散广,转移灶往往开不干净,结果在手术打击之下,肿瘤自带的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导致它们启动更强烈的反扑,所以晚期胃癌患者在术后几乎都活不过一年。”

而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都采用“转化治疗”,对晚期肿瘤患者一般不采取切除手术,而是尽量把病灶控制好,让其缩小或慢扩散。

因为动手术不但会让患者死得更快,而且其余下日子都将在病床上度过,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

所以,朱正纲现在更愿称自己是“肿瘤医生”,外科医生关注的是这次开刀漂不漂亮,肿瘤医生则关注患者到底活得好不好,“这有本质的区别。”


03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侵袭时,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

2011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穆尤睿,发表了一篇轰动美国的文章——《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

几年前,我的导师查理,经手术探查证实患了胰腺癌。

负责给他做手术的医生是美国顶级专家,但查理却丝毫不为之所动。他第二天就出院了,再没迈进医院一步。

他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控制病情,然后将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后的时光上,余下的日子过得非常快乐。

穆尤睿发现,其实不只是查理,很多美国医生遭遇绝症后都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选择的不是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手术,而是选择了最少的治疗。

他们在人生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身上插满各种各样的管子后,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 

这是连惩罚恐怖分子时都不会采取的手段。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医生同事跟我说过:如果有一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

一个人失去意识后被送进急诊室,通常情况下家属会变得无所适从。

当医生询问“是否采取抢救措施”时,家属们往往会立马说:“是。”于是患者的噩梦开始了。

为了避免这种噩梦的发生,很多美国医生重病后会在脖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有的医生甚至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

   

   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




04

罗点点发起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时,完全没想到它会变成自己后半生的事业。

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有一次,她和一群医生朋友聚会时,谈起人生最后的路。

大家一致认为:“要死得漂亮点儿,不那么难堪;不希望在ICU,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最后‘工业化’地死去。”

十几个老人便发起成立了“临终不插管”俱乐部。

随后不久,罗点点在网上看到一份名为“五个愿望”的英文文件。


“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


“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


“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


“我希望让谁帮助我。”


这是一份叫作“生前预嘱”的美国法律文件,它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时刻通过简单问答,自主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要不要插气管等等。

罗点点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于是她携手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创办了中国首个提倡“尊严死”的公益网站——选择与尊严。

所谓尊严死,就是指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放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让患者自然有尊严地离开人世,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陈小鲁一直后悔没有帮父亲有尊严地离开。

陈老帅病重到最后,已基本没有知觉。气管切开没法说话,全身插满了管子,就是靠呼吸机、打强心针来维持生命。父亲心跳停止时,电击让他从床上弹起来,非常痛苦……

陈小鲁问:“能不能不抢救了?”

医生说:“你说了算吗?你们敢吗?”

当时,陈小鲁沉默了,他不敢做这个决定。“这成了我一辈子最后悔的事情。”

开国上将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了解罗点点和陈小鲁倡导的“尊严死”后,欣然填写了生前预嘱,申明放弃临终抢救:

今后如当我病情危及生命时,千万不要用生命支持疗法抢救,如插各种管子及心肺功能启动等,必要时可给予安眠、止痛,让我安详、自然、无痛苦走完人生的旅程。

2012年,李又兰病重入院,家属和医生谨遵其生前预嘱,没有进行过度地创伤性抢救,李又兰昏迷半日后飘然仙逝,身体完好而又神色安宁,家人伤痛之余也颇感欣慰。

“李又兰阿姨是被生前预嘱帮到的第一人。”罗点点很感动。



05

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何谓死亡质量?就是指病患的最后生活质量。

英国为什么会这么高呢?当面对不可逆转、药石无效的绝症时,英国医生一般建议和采取的是缓和治疗。

何谓缓和治疗?

就是当一个人身患绝症,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便采取缓和疗法来减缓病痛症状,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

缓和医疗有三条核心原则:

1. 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2. 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3. 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英国建立了不少缓和医疗机构或病房,当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时,缓和医疗的人性化照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人权。

这时,医生除了“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症状的办法”外,还会向患者家属提出多项建议和要求:

1. 要多抽时间陪病人度过最后时刻。

2. 要让病人说出希望在什么地方离世。

3. 听病人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

4. 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

5. 帮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

肝癌晚期老太太维多利亚问:“我可以去旅游吗?”

医生亨利回答:“当然可以啊!”于是维多利亚便去了向往已久的地方。



06

中国的死亡质量为什么这么低呢?

1. 一是治疗不足:生病了缺钱就医,只有苦苦等死。

2. 二是过度治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

尤其是后者,最让人遭罪。

北京军区总医院原肿瘤科主任刘端祺,从医40年至少经手了2000例死亡病例。

“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哪怕有1%的希望,您也要用100%的努力。”每天,他都会遭遇这样的请求。

他点着头,但心里却在感叹:“这样的抢救其实有什么意义呢!”

在那些癌症病人的最后时刻,刘端祺经常听到各种抱怨:“我只有初中文化,现在才琢磨过来,原来这说明书上的有效率不是治愈率。为治病卖了房,现在还是住原来的房子,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给人家交房租……”

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剧,每一集演完,都告诉我们,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

病人不但受尽了罪,还花了很多冤枉钱。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有时,刘端祺会直接对癌症晚期病人说:“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

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又没多久,病床换上新床单,人离世了。

整个医院,刘端祺最不愿去的就是ICU,尽管那里陈设着最先进的设备。

“在那里,我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花那么多钱、受那么多罪,难道就是为了插满管子死在ICU病房吗?


07

穆尤睿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文章会在美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这篇文章让许多美国人开始反思:“我该选择怎样的死亡方式?”

美国人约翰逊看完这篇文章后,立即给守在岳母病床前的太太打电话:“现在才知道,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过度治疗。不要再抢救了,让老人家安静离开吧!”

太太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

第二天,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这件事,也让约翰逊自己深受启发:“我先把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写下来。将来若是神智清楚,就算这是座右铭;如果神智不清了,就把这个算作遗嘱。”


于是,约翰逊写下了三条“生前预嘱”:


如果遇上绝症,生活品质远远高于延长生命。我更愿意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亲人,多回忆往事,把想做但一直没做的事尽量做一些。


遇到天灾人祸,而医生回天乏术时,不要再进行无谓的抢救。


没有生病时,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多陪陪父母、妻子和孩子。


随后,约翰逊拨通电话,向穆尤睿征求意见。穆尤睿回答:“这是最好的死亡处方。”

当我们无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时,是像约翰逊一样追求死亡质量,还是用机器来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

英国人大多选择了前者,中国人大多选择了后者。



08


这是上海“丽莎大夫”讲述的一件普通事,之所以说普通,是因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各大医院发生——一个80岁老人,因为脑出血入院。

家属说:“不论如何,一定要让他活着!”

4个钟头的全力抢救后,他活了下来。

不过气管被切开,喉部被打了个洞,那里有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

偶尔,他清醒过来,痛苦地睁开眼。

这时候,他的家属就会格外激动,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拯救了他。”

家人轮流昼夜陪护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每看到一点变化,就会立即跑来找我。

后来,他肿了起来,头部像是吹大的气球,更糟糕的是,他的气道出血不止,

这使他需要更加频繁地清理气道。

每次抽吸时,护士用一根长管伸进他的鼻腔。

只见血块和血性分泌物被吸出来。

这个过程很痛苦,只见他皱着眉,拼命地想躲开伸进去的管子。

每当这时,他孙女总低着头,不敢去看。可每天反复地清理,却还能抽吸出很多。

我问家属:“拖下去还是放弃?”而他们,仍表示要坚持到底。孙女说:“他死了,我就没有爷爷了。”

治疗越来越无奈,他清醒的时间更短了。而仅剩的清醒时间,也被抽吸、扎针无情地占据。

他的死期将至,我心里如白纸黑字般明晰。便对他孙女说:“你在床头放点薰衣草吧。”

她连声说:“好。我们不懂,听你的。”

第二天查房,只觉芳香扑鼻。他的枕边,躺着一大束薰衣草。他静静地躺着,神情柔和了许多。十天后,他死了。

他死的时候,肤色变成了半透明,针眼、插管遍布全身。面部水肿,已经不见原来模样。

如果他能表达,他愿意要这十天吗?这十天里,他没有享受任何生命的权力,生命的意义何在?让一个人这样多活十天,就证明我们很爱很爱他吗?我们的爱,就这样肤浅吗?


09


2005年,80出头的学者齐邦媛,离开老屋住进了“养生村”,在那里完成了记述家族历史的《巨流河》。

《巨流河》出版后好评如潮,获得多个奖项。

但时光无法阻止老去的齐邦媛,她感觉“疲惫已淹至胸口”。

一天,作家简媜去看望齐邦媛。

两个人的对话,渐渐谈到死亡。

“我希望我死去时,是个读书人的样子。


最后一刻仍然书卷在手,


最后一刻仍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


最后一刻眉宇间仍然保持一片清朗洁净,


以“读书人的样子”死去,这是齐邦媛对自己的期许。

你呢?

如果你是绝症患者,当死亡不可避免地来临时,你期待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人世?

如果你是绝症患者家属,你期待家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人世?

不久前,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陈作兵,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后,没有选择让父亲在医院进行放疗化疗,而是决定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和亲友告别,回到出生、长大的地方,和做豆腐的、种地的乡亲聊天。

他度过了最后一个幸福的春节,吃了最后一次团圆饭,7菜1汤。

他给孩子们包的红包从50元变成了200元,还拍了一张又一张笑得像老菊花的全家福。

最后,父亲带着安详的微笑走了。

父亲走了,陈作兵手机却被打爆了,“很多人指责和谩骂我不孝。”面对谩骂、质疑,陈作兵说:“如果时光重来,我还会这么做。”

尼采说:“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我们,至今还没学会如何“谢幕”!





推 荐 阅 读



“淫太过,必有祸”:此3欲,若太过,易招祸患!


(推荐阅读)

背不下《道德经》,至少背下这10句精华!


(推荐阅读)

记住别人的“滴水之恩”!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关注平台后 回复数字 查看相应内容

回复0收看:中华五千年国学常识集锦


回复1收看:中国老家规,这就是教养

回复2收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回复3收看:古代女子洞房前后的区别

回复4收看:色难 .........你敢看吗?


回复5收看:为啥人生气时说话用喊?

回复6收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回复7收看: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

回复8收看:中华“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回复9收看: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

回复10收看:传统饮食相生相克原理


回复11收看:人类的残忍让自己胆寒

回复12收看:国学精粹不怨天不尤人


回复13收看:睡姿这事,你做对了吗

回复14收看:龙的九个儿子,在哪?


回复15收看:中华老规矩,教给孩子

回复16收看:吃 醋 ,生活才有滋味


回复17收看:“老公”原恶毒骂人的

回复18收看:阎王和穷鬼的对话,


回复19收看:祖宗十八代称呼大全!

回复20收看:知命不怨天知己不怨人


回复21收看:如何判断你元气不足?

回复22收看:四杯绿茶让癌症远离


回复23收看:心存善良,无可恨之人

回复24收看:拆字做人—太精辟了!


回复25收看:写给总是乱想的你!

回复26收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回复27收看:知道吗?刷牙别沾水!

回复28收看:古代到底有没有合同?


回复29收看:是药三分毒,药补食补

回复30收看:车内摆件十大禁忌


回复31收看:春吃芽、夏吃瓜 

回复32收看:遇出葬和婚礼的禁忌


回复33收看:流传600年,益寿延年

回复34收看:这五种房子越住越穷!


回复35收看:不骗你,吃太饱很可怕!

回复36收看:大忌!绝不能进卧室


回复37收看:传给孩子,还是失传?

回复38收看:常按六个穴位!


回复39收看:古代投降为何举白旗?

回复40收看:影响运气的小动作


回复41收看:手镯最好别戴左手上!

回复42收看:忌讳,不要乱改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