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共享时代下的个人IP建设

骁聿 TopKlout克劳锐 2019-06-16

 

2016年之后,受众迎来了知识共享的时代。知识付费的概念得以加强,流域也变得越来越广。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时间和效率都得以加强和提速。


90年代,受众的信息源在于报纸杂志等纸媒。公司一般都会有“阅览室”,订阅几十份杂志和报纸,但是到了受众手中,可选择性的信息只有这么多。


2000年以后,网络的信息发展壮大,上网阅览和搜索引擎给了受众更快的信息源的进入方式,同时也给了受众更多的选择权。在这个过程里,受众已经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信息和文章阅读,个人的“喜好偏好”被放大。


而现在,头条、抖音、淘宝,无论是知识类app,购物类搜索引擎,还是社交门户,背后强大的算法逻辑,都会替受众做好“筛选”。呈现到你面前的网页、手机屏幕,已然是被算法逻辑晒过一遍后的产物。受众再在此基础上作出筛选。


导致的结果是:你的喜好将被强化。这既包括你喜欢买的东西,喜欢看的新闻,也包括了你喜欢看的明星和自媒体发声者。

 

(图片来自网络)


自媒体公众号之间互相转发都背靠一个基本逻辑,就是只转发调性相符的文章。情感流域的公众号不会去转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公众号也不会去转发母婴亲子。那么粉丝之间的喜好也将会变得越发强化,强化之后便是固化。

 

固化之后的粉丝群体,会带来两个效果。


一,     受众对某一本身就感兴趣的话题,会更加“精专”

二,     受众很难再看到自己喜好对立面的信息源


在此背景之下,公知、网红、明星的一言一行就会被无限放大,达到传播上的最大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以奇葩说第五季选手陈铭为例。

 

在此之前,受众对他的印象是“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但在这一季当中,在“键盘侠不是侠”举出网络暴力的例子;在“知识共享”中提出“缩短认识学习的时间,或许能拯救生命”,这些观点都在微博上迅速发酵并自然形成热点。

 

说出的话,摆出的论点在受众群体中迅速放大,并反作用在说者身上,自媒体时代使得这个过程变短。

 

(图片来自网络)


早在2016年,咪蒙的一篇《致贱人:我为什么要帮你?》迅速在网上发酵,尤其是在知乎上,一时之间,讨伐咪蒙者颇多。而在一年之后,咪蒙在自己的公众号上为儿子在京上学的问题求助,受众反问:我为什么要帮你?

 

信息时代,所有人的一言一行,以极低的成本被网络“记录在案”,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触动受众敏感的神经,今天讲错一句话,迅速便会有人能找到几年前与这句话相同三观的语句,并得出结论:这人原来一直都是这样啊……

 

好不是一时的好,是积累的好。如果装“好”,还很容易被扒皮。

 

在如此的时代语境下,实际上已经建筑高墙,因为现如今发声虽然变得更容易了,但同时也更容易被传播、被误解、被截取。

 

(图片来自网络)


俞敏洪事件的发酵同样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因为说了一句不合时宜和片面的话,加上被张雨绮“翻牌子”实名diss,所以变成了全网嘲和全网黑。俞敏洪在这个过程里,低估了话题发酵的速度和广度,虽然解释了,却也没有能达到危机公关的效果。在这个过程里,没有人再会关心俞敏洪的既往功劳,更不会关心他真正在两性上的做法,而只一再地去挖掘他过往演讲里关于“女性”地部分,然后盖棺定论:不尊重女性!

 

俞敏洪真正的两性观点暂且不议,他未能想到观点和议题以及受众的关注点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这是这个新媒体时代下,个人IP建设过程中必有的代价。

 

(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陈铭也不能再有一丝一毫的错处,如果某一天,逆了大众的意,同样会呈几何形的爆发式速度迅速被全网嘲。

 

可见,共享时代下个人IP的建设,应该将更多的关注度放在话题的准确表达和尺寸的把握上。从说者到听者,会有信息的偏差。在这个时代,更加要求在说的时候就尽可能地缩小这个偏差。

 

这才是最重要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