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洲系统医学研究所(gh_ff26117870ec)
痤疮(acne)是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皮肤病,早在700多年前西方就有关于痤疮的记载,希腊语将痤疮称为ionthi,拉丁语则为vari。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其发病率较高,易反复发作,青少年尤甚。总结目前为止世界所有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痤疮的患病率在70%~87%之间,各国不同人种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痤疮是人群中十分常见的疾病,但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对该病重视度较差,在寻求治疗的患者中,大部分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并不高。痤疮不仅是一种躯体疾病,在社交、心理、情绪等方面对患者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痤疮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身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研究痤疮的发病机理及治疗仍是临床的热点之一。现今大量关于中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表明,中药内服不仅可提高痤疮的临床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可降低痤疮的复发率。本文主要对痤疮的病理变化进行系统医学分析,结合系统医学理论对常见的痤疮拟定适宜有效的诊疗方案。参考文献:
[1]张静文. 痤疮的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2]李光宇. 痤疮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分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3] 吴艳,毛越苹,郑捷,彭振辉,陈兴平,杨功焕,朱学骏.痤疮患者治疗情况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04):27-29.
[4]邵文君,黄月英.中药治疗痤疮临床研究概况[J].海军医学杂志,2020,41(03):359-362.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主要发生于颜面和胸背多脂区,临床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和结节等多形性皮损,常伴有皮脂溢出,好发于青春期。其分级如下。
Ⅳ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免疫炎症反应、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等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部分患者的发病还受遗传免疫、内分泌、情绪及饮食等因素影响。根据青年男女,发生在颜面、前胸和背部,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对称分布等特点可以诊断。治疗原则主要为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抗炎及调节激素水平。1.一般治疗 选择清水或合适的洁面产品,去除皮肤表面多余油脂、皮屑和细菌混合物,但不能过分清洗,注意控油保湿,外用温和滋润乳。忌用手挤压、搔抓皮损。适当限制可能诱发或加重痤疮的高升糖指数食物及牛奶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熬夜。(1)维A酸类;(2)过氧化苯甲酰;(3)抗生素;(4)壬二酸;(5)二硫化硒;(6)其他药物:5%~10%硫黄洗剂和5%~10%的水杨酸乳膏或凝胶等。4.光疗 使用LED蓝光或红光治疗轻、中度皮损;光动力疗法(PDT)外用5-氨基酮戊酸(ALA)富集于毛囊皮脂腺单位,加照红光适用于重度痤疮;强脉冲光和脉冲染料激光用于消退痤疮红色印痕;非剥脱和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5.辅助治疗 可用粉刺挤压器将粉刺内容物挤出;近年化学剥脱疗法用于辅助治疗,常见剥脱剂包括:果酸、水杨酸、羟基乙酸、Jessner溶液、间苯二酚和三氯醋酸。参考文献:
[1]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孙欣荣,刘志宏,黄爱文,杨海跃,宋洪涛.痤疮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7,28(20):2868-2871.
《说文解字》曰:“痤,小肿也。”《广雅疏证·释话》云:“痤,痈也。”根据痤疮的临床特点,祖国医学中对痤疮早有论述,只是病名不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本病的记述,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痤疿”的记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注曰:“大如酸枣或如豆,色赤而内有脓血也”。此后,关于痤疮的病名、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等,各朝代都有大量医书记载,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关于痤疮的病因病机,秦汉时期最早认为痤疮乃阳郁致病,到隋朝有医家提出为酒热引发痤疮,到宋代则有医家提出痤疮为风邪与体虚所致的内外合病,明清时期众多医家认为肺火、湿热与血热是痤疮发生的直接原因。现代传统医学医家对痤疮的病因病机领会颇多,如赵炳南教授认为痤疮发病主因饮食不节,肺胃湿热,又复感风邪;朱仁康教授则在此基础上还强调女性痤疮与涂抹劣质化妆品有关,男性则因抽烟饮酒及吃刺激性食品等容易诱发囊肿性痤疮;禤国维教授认为除与肺热血热、胃肠积热有关,尚与素体肾阴不够、相火过旺有关;许连霈教授则从“痈疽原是火毒生”来认知痤疮,并认为其病位在气分、血分。金起凤教授认为痤疮乃“血热瘀滞不散”而致,自拟“杷芩消痤汤”,随症加减。陆德铭教授认为痤疮发病主要机理在于阴虚火旺、肺胃积热、血瘀凝滯肌肤,故临证以养阴清热为治病求本之大法,配合清热活血、化痰软坚、清泻肺胃等祛邪治标之法治疗痤疮。常用的成方有:枇杷清肺饮、桃红二陈汤、知柏地黄汤等。朱仁康教授辨证论治主要分两型:①肺风型,方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②痰瘀型,方选用化痰散结丸。周鸣岐将本病辨证分为肺胃湿热、外感毒邪和痰火郁结、湿毒内蕴两种类型,均予自拟方案治疗。(4)中药外治法:常见的方法有中药散剂外用、中药熏洗、中药面膜、中药雾化吸入等。(5)针灸治疗:针刺疗法、针调姜灸法、温灸疗法、穴位注射法等。[1] 顾炜,张小卿,吴景东.从中医病因病机与常用药探讨痤疮的中医治疗特色[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04):739-742.[2] 周阁辉. 痤疮患者的中医体质、证型及皮损严重程度的关联性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3] 张静文.痤疮的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4] 孙凤琴.许连霈教授治疗痤疮经验介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05):48.[5] 周德瑛,李映琳.金起凤老中医清热凉血法治疗皮肤病经验举隅[J].中医教育,1994(02):35-36+38.[6] 阙华发.陆德铭治痤疮经验撷萃[J].江西中医药,1997(03):8.在前文,通过现代生物医学与传统医学对痤疮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生物医学对于痤疮的病因、病机及病理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提出了合理的治疗方案,但是痤疮的现代医学治疗中存在疗效不佳、易耐药、易复发等情况,在根本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病人的获益不高。从现有的科研成果来看,传统医学在用药上有很大的优势,中药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临床验证,病人的治疗获益高,但是在疾病的研究上存在很大的不足。目前治疗此病的方剂主要集中在经验方、自拟方,且疗效具有个体差异,故需加强中药方的临床科学研究以找到效果更佳且被广泛认可的药物使用方法;接下来用系统医学对痤疮进行详细的诊断分析,制定治疗方案。
相关研究表明,各种细菌的感染在痤疮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以丙酸杆菌的研究最多。丙酸杆菌作为兼性厌氧的革兰阳性菌,是毛囊皮脂腺内数量最多的微生物,与痤疮的发病密切相关。目前发现的与痤疮相关的丙酸杆菌包括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s)、颗粒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granulosum)、贪婪乳酸杆菌以及一种新发现的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humerusii。其中,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最为关键,为痤疮患者毛囊皮脂腺内优势菌群,占所有检测到微生物数量的89%。痤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机制可以概括为诱导炎症反应、促进毛囊皮脂腺上皮角化及促进皮脂腺分泌。此外,总结大量相关研究的结果发现,颗粒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马拉色菌以及某些厌氧菌可能通过形成生物膜抵御抗生素等杀菌物质的作用、激活 TLR-2 诱导炎症反应、通过脂酶作用破坏毛囊壁及周围组织加重炎症反应等方式共同参与痤疮的致病。金黄色葡萄球菌、贪婪丙酸杆菌、P. humerusii 等可能与痤疮发病相关,但目前无明确证据,尚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除细菌感染外,大量研究表明,蠕形螨的感染在痤疮的发病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健康人的螨虫检出结果阳性率也十分高,故蠕形螨感染不一定是痤疮发病的关键因素。当蠕形螨引起痤疮时,其发病机制为蠕形螨寄生于毛囊及皮脂腺内,刺吸宿主,取食皮脂腺、角质蛋白等为食,引起毛囊扩张、上皮变性、虫体阻塞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变态反应,真皮毛细血管扩张,加之虫体携带病原体引起毛囊感染,皮肤出现丘疹和潮红。此外。蠕形螨的活动产生的物理刺激和代谢产物产生的化学刺激,使得毛囊上皮细胞角化增生,毛囊管扩张;并且由于螨的活动过程中可以带入大量的细菌而继发细菌感染,导致面部蠕形螨病。综上所述,细菌及(或)螨虫感染虽然不一定是痤疮的致病因素,但在临床用药中抗生素与除螨药的使用在治疗痤疮时均体现了良好的疗效,故使用祛邪药在该病的治疗中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手段。[1] 吴贇,吉杰,张玲琳,王秀丽.微生物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30(03):311-314.[2] 范志莘,赵旺胜,施瑞华,童明庆,郁辉,郑乐.寻常痤疮细菌感染病因学探讨[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06):16-18.[3] 陈述文,何国强,蔡常辉.痤疮皮损涂片镜检细菌的临床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5,33(03):331-333.[4] 刘东升,田晔,王子文,姚孝玲,方鸿,段宗新.大学生蠕形螨感染和痤疮发病相关性调查[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3):1756-1758.[5] 孙秀琴,赵素云,王家玮.蠕形螨与痤疮的关系及治疗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7(01):36-39.[6] 曹珂,侯霄枭,鞠强.毛囊皮脂腺微生态与痤疮[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9,12(02):[7]许德田,刘玮.痤疮丙酸杆菌和痤疮:进展与悖论[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6,45(03):大量研究表明,在痤疮发生的极早期,病变部位首先有促炎性因子产生,以发挥趋化作用,促使各类不同炎症细胞向病变局部聚集;在微环境作用下导致大量炎性因子产生,从而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P物质(SP)是一种肽类,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可刺激炎症局部T细胞增殖,同时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代谢活动,产生活性氧类物质及释放溶酶体酶,介导炎症发生。体外细胞培养显示,SP对人皮脂腺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并可促进细胞内脂质合成;在器官培养中,也显示SP能够使皮脂腺体积明显增大,并促进脂质合成。研究已经证明,SP可在痤疮患者的面部皮脂腺周围导致强烈的免疫反应;另外,SP可诱导促进TNF-α、IL-1、IL-6及IFN-γ等前炎症因子在角质形成细胞、单核细胞和肥大细胞表达,并增强中性粒细胞和皮肤血管内细胞产生IL-8的能力,增强吞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反应,影响和调节皮肤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免疫学的研究进展,深入揭示了痤疮的发病机理。痤疮病灶存在着多种病原或非病原微生物,以痤疮丙酸杆菌最多,机体细胞免疫的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这些微生物,进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Toll 样受体(TLR)是模式识别受体重要成员, Toll样受体有许多亚型,其中能够识别细菌PAMP、启动免疫应答活动的有 TLR1、TLR2、TLR4、TLR5、TLR6、TLR9 等。TLR2 能够识别构成痤疮丙酸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并且可以在CD14参与下与TLR6形成异二聚体,通过下游的炎症因子传递信号,激发级联效应,启动炎症免疫反应。近年研究发现,痤疮皮损中的角质形成细胞和皮脂腺细胞都可以表达 TLR-2 和 TLR-4,并能够通过诱导产生IL-8、IL-2、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启动炎症细胞趋化活动,引发炎症反应。NOD样受体(NLR)也属于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与TLR 类似,能迅速识别病原体,启动炎症反应。NOD1和 NOD2两种 NLR都能识别细菌肽聚糖的降解产物。NOD1识别二氨基庚二酸(DAP)的二肽,诱导细胞因子 IL-6、TNF-α的产生。NOD2 识别胞壁酰二肽(MDP),参与固有免疫反应及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由于痤疮丙酸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含有与NOD1配体相似结构的DAP基序,也含有能够被NOD2识别的基因序列MDP,因此,痤疮丙酸杆菌也有可能通过NOD途径来启动机体的免疫反应。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参与痤疮的发病过程。痤疮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IgG水平升高,IgG、IgM和补体的水平与皮损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痤疮发病中存在淋巴细胞激活和体液免疫应答。实验证明,随痤疮病情加重,白细胞介素2(IL-2)也显示明显增高,进一步表明细胞免疫参与了发病过程。有研究证明,重度痤疮患者IL-4水平明显升高,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降低,其变化程度与痤疮病变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提示在痤疮的病变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参与炎症发展过程的免疫应答,并存在机体的免疫失衡,这种失衡可能是造成痤疮的皮损由轻度到重度逐渐发展的重要机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防御氧衍生自由基的一个重要的酶,谷胱甘肽(GSH)结合与其相关的酶可用于防御机体过度产生有害活性氧。相关研究显示,寻常痤疮与正常对照相比,SOD和GSH含量显著降低,且中度和重度痤疮患者中SOD和GSH含量降低的更加明显。表明痤疮患者血清中存在氧化抗氧化失衡。氧化水平显著增加,抗氧化水平显著降低。青春期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引起雄激素合成增加,因而高胰岛素血症和高雄激素血症都会诱发痤疮。虽然雄激素信号在痤疮发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信号在痤疮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报道称使用高剂量 IGF-1治疗的莱伦氏综合征患者出现高雄激素血症和痤疮,然而,未经 IGF-1治疗的个体未出现痤疮,这些事实支持IGF-1信号是痤疮的中心通路。总而言之,痤疮可能与代谢密切相关。DNA甲基化调控脂代谢及炎症反应,相关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雄激素受体(AR)主要通过增加皮脂分泌和炎症反应来参与寻常痤疮的发病。研究表明,痤疮患者存在IGF1R基因和AR基因差异甲基化。此外,从基因的层面研究痤疮的发病机制也有大量的研究成果。Trivedi等对比炎性痤疮患者与正常人的基因序列,发现痤疮皮损处211个基因上调、18个下调,上调基因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菌肽、间质胶原酶等。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1、3及前炎症因子 IL-8上调显著,这也是 IL-8 在诱导招募炎症介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证明。国内研究显示,痤疮的遗传模式表现为一级亲属患病率>二级亲属患病率>群体患病率;多基因阈值模型计算先证者一级亲属遗传度和二级亲属遗传度,二者加权平均遗传度为88%±0.092%,符合多因素遗传。CYP17-34C 等位基因是男性重型痤疮的可能易感基因之一,雄激素受体(AR)基因第一外显子CAG的重复片段多态性与男性痤疮相关。Wang 等关于γ-分泌酶的研究,在基因水平获得突破。研究表明,γ-分泌酶的亚单位3个基因突变也是引发家族性反常性痤疮的主要环节。这项研究成果与研究小鼠所得出的结论“γ-分泌酶缺失会引发毛囊过度角化”相符合。小鼠皮肤 γ-分泌酶灭活后,会影响 Notch1 信号通路,从而引起与反常性痤疮患者病变皮肤相似的组织病理改变。研究揭示了部分反常性痤疮发生的遗传基础。[1] 孙莉,李娟,颜敏,张媛.痤疮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3,53(32):97-100.[2]Ermertcan A T,Öztürk F,Gündüz K. Toll-like receptors and skin.[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 JEADV,2011,25(9).[3]Tian L.-M.,XieH.-F.,Yang T.,Hu Y.-H.,Li J.,Wang W.-Z.. Association Study of Tumor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Type 2 M196R and Toll-Like Receptor 2 Arg753GlnPolymorphisms with Acne Vulgaris in a Chinese Han Ethnic Group[J]. Dermatology,2010,221(3).[4] Leticia A.M.Carneiro,LeonardoH. Travassos,Dana J. Philpott. Innate immunerecognition of microbes through Nod1 and Nod2: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J].Microbes and Infection,2004,6(6).[5] Trivedi Nishit R,Gilliland Kathryn L,Zhao Wei,Liu Wenlei,ThiboutotDiane M. Gene array expression profiling in acne lesions reveals markedupregula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inflammation and matrix remodeling.[J]. The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2006,126(5).[6] Wang Baoxi,Yang Wei,Wen Wen,Sun Jing,SuBin,Liu Bo,Ma Donglai,Lv Dan,Wen Yaran,QuTao,Chen Min,Sun Miao,Shen Yan,Zhang Xue. Gamma-secretase genemutations in familial acne inversa.[J]. Science (New York, N.Y.),2010,330(6007).[7] 李佳妍.痤疮发病机制中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08):1124-1126.[8] 葛会美,高美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痤疮炎症反应中作用的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6,14(13):30-32.[9] 耿冲.寻常痤疮的氧化应激与疾病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10] 汤红燕.寻常痤疮患者AR、IGF1R基因甲基化检测[D].兰州大学,2020.[11] 黄艳平,窦林燕,田华,吕新翔,韩建文,孙志强.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皮肤病[J].医学综述,2020,26(13):2518-2522.[12] 刘鑫,汤红燕,骆志成.胰岛素抵抗在相关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0,42(02):247-250.炎症贯穿了痤疮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而慢性炎症在引起组织缺氧所导致的细胞结构与功能损伤中都起了重要作用。发生炎症的组织中,细胞内促炎症酶和细胞因子的合成量大大增加,对氧的需求量增加,引起局部组织缺氧;同时炎症部位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消耗大量氧气,加重了组织的缺氧状况。缺氧的另一个原因是氧气输送障碍,即慢性炎症引起相关组织的纤维化和血栓形成,导致炎症部位血液供应减少,进而导致氧气供应减少。虽然目前关于气体交换减弱与痤疮的研究较少,但是就炎症与缺氧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可以推测痤疮患者的病变部位是存在着缺氧的,此外,有相关研究显示,使用高压氧综合治疗寻常性痤疮能显著提高疗效,且减少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所以在治疗该病时,使用行气药是非常有必要的。[1] 何秀慧. 缺氧诱导因子1α与核因子κB在炎症缺氧环境中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年43卷1期, 41-45页,CA,2020.[2] 林育梅,钟小芬.高压氧综合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05):26-27.有研究表明,痤疮患者的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健康人出现以下改变:(1)各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均升高,全血黏度是反映血液黏滞性的综合性指标,是血液流变学的核心指标;(2)全血还原黏度升高;(3)血浆黏度升高;(4)红细胞刚性指数升高,提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5)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提示红细胞聚集增强。血浆黏度是影响全血黏度的主要因素,它的升高可直接导致全血黏度升高;而红细胞变形会影响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增强则导致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升高。该实验表明痤疮患者的血液微循环是存在着病理改变的,所以活血药在痤疮的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林新瑜,罗旭松,向雪岑,王尚兰.寻常痤疮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3(02):55.19世纪30年代,皮肤科医生Stokes和Pillsbury(1930)首次提出肠-脑-皮肤轴(gut-brain-skin)理论,他们认为个体的皮肤状态、精神状态都与肠道微环境密切相关。如今各种调查与研究均从肠-脑-皮肤轴(gut-brain-skin)角度有力地支持痤疮形成与肠道微生态的密切联系。Zhang等发现,痤疮患者相较于非痤疮患者,肠道通透性显著升高,大便中大肠杆菌数量、血中大肠杆菌内毒素均明显增高,而大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却明显偏少。Lombardo发现痤疮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生率是非痤疮患者的10倍,纠正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后痤疮症状也得到有效缓解。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肠道优势菌(如:脆弱类拟杆菌、普拉梭菌、梭菌四群和六群)的代谢产物,包括维甲酸、多糖A能招募及调节T细胞、淋巴细胞,从而实现机体的抗炎反应。而各种因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如:精神压力、少纤维素饮食、高脂饮食等),导致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降低,大量优势菌丢失(尤其是双歧杆菌),引起肠道通透性显著升高、对内毒素的吸收量增加,导致P物质升高、植物鞘氨醇(Phytosphingosine,PS)升高,从而引发过度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最终形成皮肤疾病。以上的一系列级联反应导致皮脂过度分泌,最终导致痤疮发生,同时反过来增加心理精神压力,形成新一轮循环。在此理论的支持下,有学者将益生菌用于痤疮治疗。1912年Peyri首次将保加利亚乳杆菌用于皮肤局部治疗痤疮。Levkovich等给予小鼠益生菌补充摄入后发现,小鼠的皮脂腺增加、毛囊形成增多、皮肤增厚。以上研究均表明,肠道微生态在痤疮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治疗痤疮时使用通肠药是一个十分有必要的措施。[1] 段云峰,金锋.肠道微生物与皮肤疾病——肠-脑-皮轴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7,62(05):360-371.[2] 王萃,张柳萦,黄卫新.肠道菌群与痤疮发生的相关性分析:110例肠道菌群样本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8,27(09):9-12.[3] Hong ZHANG,Wanqing LIAO,Woon CHAO,Qiaoling CHEN,Hanxiang ZENG,Chipeng WU,Shaoxi WU,Hon In HO. Risk factors forsebaceous gland diseas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in Han adolescents[J]. 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08,35(9).[4] Lombardo Lucio,Foti Monica,Ruggia Olga,Chiecchio Andrea. Increasedincidence of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during proton pump inhibitortherapy.[J].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 the official clinical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2010,8(6).[5] Tatiana Levkovich,Theofilos Poutahidis,Christopher Smillie,Bernard J Varian,Yassin M Ibrahim,Jessica R Lakritz,Eric J Alm,Susan E Erdman. Probioticbacteria induce a 'glow of health'.[J]. PLoS ONE,2017,8(1).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是一类在细胞膜上与水分子通透性有关的转运蛋白,为一组小分子疏水性跨膜蛋白。迄今发现,哺乳动物中有 13 种AQP 亚型,分别命名为AQP0~12。AQP一般选择性运输水分子,但少数 AQP还可运输甘油、尿素等小分子物质。AQP可增加细胞膜的水通透性,在机体水平衡和内环境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皮肤中主要表达 AQP3。AQP3 除了参与皮肤水合、皮肤屏障功能外,还可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及早期分化,在多种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AQP3介导水和甘油的运输,参与调节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维持皮肤形态、皮肤屏障功能、保湿、创伤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痤疮、特应性皮炎、白癜风、肿瘤、银屑病等多种皮肤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进一步阐明 AQP3在一些皮肤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且目前已发现维 A 酸、紫外线、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物质可调节AQP3的表达,利用对AQP3的调控,可以为相关皮肤病的治疗以及皮肤美容等方面开拓新的手段。有相关研究表明,面部坚实性水肿和实质性持久性面部水肿。其机制可能是由痤疮引起的慢性皮肤炎症可以产生局限性蜂窝织炎,随后发展为进行性面部水肿。这点与复发性蜂窝织炎后由于慢性静脉机能不全或淋巴水肿引起的腿部坚实性水肿相似。[1] 张静霞,黎兆军.AQP3在皮肤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2] 喻丽婷,张美华.水通道蛋白与皮肤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1,27(12):852-854.[3] 封维阳.寻常痤疮的并发症:面部坚实性水肿[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6(05):301.[4] 方栩.痤疮的实质性持久性面部水肿:用13-顺维甲酸和酮替芬治疗成功[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05):301-302.从上述分析痤疮的病理变化,从系统医学的角度分析,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阳虚(炎症+免疫反应+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DNA甲基化+基因调控)+外邪(痤疮丙酸杆菌等)+肠滞(肠道菌群紊乱)+气滞(病变部位缺氧+高压氧治疗有效)+血瘀(血液微循环流变学改变)+湿阻综上所述,痤疮具体的病理生理变化可以用如下的诊断图谱来表示:
从上面对于痤疮的病理变化分析及诊断图谱,我们可以得到,按照治疗的优先性顺序,我们制定出如下的治疗原则:
能够调节人体功能发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常用药物有:花椒、甘草、白术、皂角刺、黄芪、防风、党参、仙灵脾、干姜、杜仲、桂枝、山药、附子、肉桂等。关于黄芪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和应急能力、促进机体代谢及抗氧化等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从白术中分离出的挥发油、多糖和内酯类成分等活性成分具有诸多药理作用,如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1] 严芳,卢寅.果酸联合甘草锌颗粒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15(06):353-355.[2] 占洁,蓝善辉,余土根.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痤疮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7(S1):659-660.[3] 王春辉,常乐,孟楠,高长久.中药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35):104-107.[4] 顾思浩,孔维崧,张彤,杨骏,李玲,王冰.白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及复方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01):69-73.[5] 杨彦洁.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6] 孙欣荣,刘志宏,黄爱文,杨海跃,宋洪涛.痤疮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7,28(20):2868-2871.推荐的祛邪物包括:黄芩,连翘、栀子、紫花地丁、紫草、野菊花、射干、忍冬藤、蒲公、苦参、金银花、黄连、黄柏、虎杖、大青叶、败酱草等。研究发现,黄芩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能力2倍于甲硝唑,1.5倍于红霉素,此外,黄芩对金葡菌、真菌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1] 杨星哲. 黄芩苷治疗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痤疮的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 马朝东. 芩栀苦参丸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3] 杨彦洁.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4] 孙欣荣,刘志宏,黄爱文,杨海跃,宋洪涛.痤疮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7,28(20):2868-2871.推荐的通肠药物包括: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火麻仁等。相关研究表明,大黄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消化系统的调节,调节胃肠道功能,保护肝细胞活性,消炎利胆及促进胰液分泌等作用,大黄中有一类具有止泻作用的鞣质成分,当小剂量或长期大量使用大黄时则容易出现便秘的现象;大黄泻下有效成分是蒽苷,主要是番泻苷,主要作用于大肠,能抑制肠内水分吸收,并增加肠蠕动,推动排便;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有便秘现象。火麻仁的药理研究表明,在消化系统中火麻仁有良好的抗溃疡作用,对便秘和腹泻有双向治疗作用。[1] 金丽霞,金丽军,栾仲秋,刘聪,潘超.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0,37(01):121-126.[2] 张明发,沈雅琴.火麻仁药理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08(11):511-513.[3] 杨彦洁.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4]吴佳慧,纪瑞,谭俊,陈代杰.益生菌对皮肤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工业微生物,2018,48(05):13-18.推荐的行气类药物:柴胡、乌药、青皮、枳实、桔梗、厚朴、香附、紫苏、莱菔子等。[1] 李兴泰,张家俊,陈文为,堀口贞次郎,江崎宣久.补气与理气中药对慢性缺氧小鼠能量代谢的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03):33-36.[2] 杨彦洁.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3] 林育梅,钟小芬.高压氧综合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05):26-27.推荐的活血化瘀药物:白芷、当归、葛根、丹参、莪术、川芎、赤芍、怀牛膝、桃仁、红花等。相关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可以增强造血功能和改善血循环。从芍药中提取的儿茶素具有活血化瘀、抑制血栓等作用。[1] 赵静,夏晓培.当归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 陆小华,马骁,王建,朱云,周宗元,陈哲,赵艳玲,王伽伯.赤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46(04):595-602.[3] 杨彦洁.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常用的祛湿药推荐:茯苓、半夏、薏苡仁、苍术、泽泻、桑白皮、猪苓等。相关药理研究表明,茯苓和苍术都有利尿和调控水通道蛋白表达的作用。[1]杨彦洁. 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2] 王鹏程,赵珊,王秋红,匡海学.利水中药功效发挥与水通道蛋白之间的关系[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2):2272-2277.[3] 崔鹤蓉,王睿林,郭文博,王鹏龙,马涛,李瑞生,贾天柱,何塞·路易斯·里奥斯,张振秋,雷海民.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9,34(05):694-700.[4] 赵爱梅.苍术的药理作用研究[J].光明中医,2009,24(01):181-182.杂志,2016,41(21):3904-3913.经过上述的分析,那么就可以根据痤疮的病理生理变化来制定相应的精准治疗方案了。从上述的论述,最佳的组合方案,就是根据上述的具体诊断图谱,制定出一个具有类似维度和数值的功效图谱的治疗方案。系统医学是一种统一的医学框架,无论是对于生物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是可以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下面,我们先根据研究中发现的3种治疗方案,分别是西药方案、中药方案和中西混合方案,来进行拆方,观察其治疗功效图谱,最后我们将根据系统医学对痤疮的分析给出系统医学的治疗方案。【补阳】口服异维A酸,体重≤50kg者,5mg/次,2次/d;赵贝,查岭,胡学领,罗昌明.异维A酸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痤疮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9,9(07):54-57.
研究者对84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进行了实验,对照组采用阿达帕林凝胶外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异维酸A治疗,观察组痤疮治疗总有效率(97.62%,41/42)显著高于对照组(80.95%,3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玉容消痤汤:丹参、葛根、白花蛇舌草、当归、蒲公英、连翘、桑白皮、枇杷叶、浙贝母。李秀玉,王晓静,腰向颖,周益.玉容消痤汤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2,4(24):1-4.
研究者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玉容消痤汤煎服,1 剂/d,早晚分服;对照组口服维胺酯胶囊,50mg/次,3 次/d,观察时间 8 周,观察指标包括治疗效果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愈显率、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 82%和 96%,对照组分别 76.19%及 97.61%,玉容消痤汤与目前公认的治疗痤疮有效的药物维胺酯胶囊相当;但玉容消痤汤起效快,6 周愈显率治疗组 78%(39/50)显著好于对照组 57.14%(24/42),P<0.05。枇杷清肺饮: 枇杷叶20g,桑白皮30g,黄芩12g,黄连6g,黄柏12g,知母12g,生石膏 15g,生地黄12g,牡丹皮12g。付庆会,景松波,许爱国.中西医综合治疗60例寻常性痤疮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5):108-109.
研究者收集 60 例门诊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CO2点阵激光联合中药枇杷清肺饮治疗,对照组给予CO2点阵激光治疗,两组均给予饮食、睡眠、情志等综合干预,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在饮食、睡眠及情绪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天然药物包含动物药、矿物药以及植物药三种类型。动物药涉及国家稀有野生物种,且不被国外市场接受,因此在系统医学体系中,我们杜绝使用动物药;矿物药又被化学药物大体涵盖,因此在系统医学体系中基本不使用。我们根据系统医学原则,设立一个真正有效的组合方案。【补阳】皂角刺35g、荜茇28g、徐长卿28g、秦艽14g
【补阳】皂角刺35g、荜茇28g、徐长卿28g、秦艽14g口服异维A酸,体重≤50kg者,5mg/次,2次/d;
痤疮作为一个发病率高、复发率高且治疗效果不满意度高的疾病,常常困扰着患者,而患者对痤疮的重视度不高从而对痤疮的不规范治疗又是导致痤疮易复发的一大缘由。痤疮发生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复杂,除了以上我们讨论到的所有病因外,进食纯牛奶、甜食、辛辣食品、饮酒以及有痤疮遗传家族史、压力大是痤疮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睡眠充足是痤疮发生的保护因素,在具有痤疮家族史人群中上述因素的影响更明显,且排便障碍、出汗、化妆是该人群额外的危险因素。痤疮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导致该病的发生发展。现代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导致痤疮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一大原因,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与生活习惯,有望降低痤疮的发生率,特别是有痤疮家族史者需更加注意。绿洲系统医学研究所 著
▲原标题:关于痤疮的系统医学分析
▲素材来源:绿洲系统医学研究所 2024-03-23 00:00 广西
张仲林工作室 2024年祝福大家: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事业骎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