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和胃”析义
▲八大将军名家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题词 编辑/寒香医路
来源/张仲林工作室(e620228)整理
▲中国中医药网截图
导读
•由于脾胃身居要位、职司重任,因而也更易受四旁影响。胃气不和即是如此,可由多种病因所致,主要在于腐熟不力、降浊不及。•胃气不和的病变特征突出一个“乱”,或为升降失调,或为清浊相混,或为寒热错杂,或为燥湿偏颇等。具体表现为升降失序、功能下降、连带影响。•和胃即使胃气和顺,其作用往往通过辨证求因、对因治疗而实现,尤为常用的是消食、理气等类药物。由此而言,和胃更多地是指一种治疗目的或结果。“和胃”析义
时间:2024-08-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朱光
和胃,《简明中医辞典》谓“又称和中,是治疗胃气不和的方法”。该法于临证时极其常用,但由于相关概念不清晰、标准不明确,导致应用时常出现混乱或泛化等现象。兹结合文献加以梳理。
胃气不和之理
胃气,指胃的功能,也指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应,即和缓、流利、有力。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载“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脾气,指脾的功能,与胃气相合又称脾胃之气或中气。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可谓亲密无间。在功能上,脾主运化、主升清,即能吸收、转输和布散水饮,又能把水谷精微布达全身;胃主受纳,主降浊,即能把水谷初步消化为食糜,又能把未完全消化的食糜推移至肠道。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二者紧密配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转输、敷布。由于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故而称其为后天之本。
《灵枢·营卫生会》谓“中焦如沤”,形象地指出中焦消化饮食的情况像沤渍食物使之变化一样。这一过程亦如釜中蒸煮食物,既需要“火”(阳气)之温煦,也需要“水”(阴津)之浸润,无火无水则食物难以腐熟,食物夹生,则胃难消磨而失和矣。
在人体气机升降活动中,脾胃更是发挥着枢纽作用,如《四圣心源》曰:“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土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又进一步指出:“中气左旋则木火左升,中气右转则金水右降。转者由上而下,旋者由下而上。中气为轴,四维为轮。”
由于脾胃身居要位、职司重任,因而也更易受四旁影响。胃气不和即是如此,可由多种病因所致。常见者如饮食不节,食滞胃脘;郁怒伤肝,横逆犯胃;湿热中阻,胃失和降;痰饮内停,胃腑不安;脾胃虚寒,温化无力;胃阴不足,失于润养,等等。总体而言,胃气不和的形成主要在于腐熟不力、降浊不及,等等。
胃气不和之征
胃气不和的临证表现因人而异,常见者为胃脘胀闷不适,甚则疼痛,食欲减退甚则厌食,夜寐不安,呃逆或嗳气,恶心,呕吐,大便不调,舌苔腻等。
因于伤食者,还可见口臭、嗳腐吞酸等;因于肝气者,还可见胁肋胀满,喜长叹息,遇恼怒加重,大便不畅,脉弦等;因于湿热者,还可见口苦口黏,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因于脾阳虚者,还可见脘腹喜温喜按,大便溏薄,神疲肢冷,舌淡胖苔白,脉虚弱或迟缓等;因于胃阴虚者,还可见嘈杂似饥不欲食,口燥咽干,消瘦,便干,或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分析临床表现可以看出,胃气不和的病变特征突出一个“乱”,或为升降失调,或为清浊相混,或为寒热错杂,或为燥湿偏颇等。具体表现为:一是升降失序,浊气壅滞可见胃脘胀闷不适,浊气上逆可见嗳气、或呃逆、或恶呕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浊气在上,则生䐜胀”,《素问·异法方宜论》曰“脏寒生满病”。二是功能下降,可见纳差,食欲不振甚则厌食,大便不调等,如《诸病源候论》曰“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今脾胃二气俱虚弱,故不能饮食也”。三是连带影响,如《素问·逆调论》记载:“胃不和卧不安。”
胃气不和之治
胃气不和,法当和胃。和,有平和、安和、和顺、和协之意。但关于“何为和”及“如何和”,历代医家在认识与应用上并非一致。
一些学者认为,和胃当属于《医学心悟》提出的八法中“和法”的范畴。而对于和法的认识,历来存有争议。如《景岳全书》认为“和之为义广矣”“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广瘟疫论》则言:“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重订广温热论》又进一步发挥说:“凡属表里双解,温凉并用,苦辛分消,补泻兼施,平其复遗,调其气血等方,皆谓之和解法。和法者,双方并治,分解其兼症夹症之复方,及调理复症遗症之小方缓方也。”中医大家岳美中亦持此论:“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泄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
综合相关的辞书与《方剂学》教科书的表述,对于“和法”的定义,基本上归结于“和解”与“调和”,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和法”应包括和解少阳、调和寒热、调和肠胃、调和脾胃、调和肝脾等治法,而对于是否包括调和营卫、表里双解、开达膜原与分消上下等治法尚有异见。
从临证应用的角度而言,纠结于和胃是否属于和法并无实际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和胃。其实凡是能通过消除病因,使胃气和顺、纳食如常者,即为和胃。《伤寒论》对此即有明示,如第250条云:“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再如208条云:“阳明病……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这足以说明对于阳明腑实轻证,以小承气汤轻下热结,也可收到和胃之功。
具有和胃功效的药物,《中药学》教科书中有明确表述者并不多。尽管不同版本的记述有所差异,但仅有神曲的消食和胃、绿萼梅的疏肝和胃、木瓜的除湿和胃、石菖蒲的化湿和胃等区区几味。即使算上和中、宽中、开胃、健胃等作用,相关者也仅有佛手的理气和中、藿香的化湿和中、香橼的理气宽中,及谷芽、麦芽的消食开胃,佩兰的醒脾开胃,山楂、鸡内金的消食健胃等。这一结果尽管与药物功效的表述方式有关,能和胃者显然并非只有这些,如《简明中医辞典》列举的有陈皮、姜半夏、木香、砂仁等,但似也说明和胃更多的是通过配伍组方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效用。
历代文献中记述的具有和胃作用的方剂很多,其中有名以“和胃汤”者,如《圣济总录》和胃汤(人参、茯苓、甘草、半夏、竹茹、白茅根、木通),主治食饮不下,呕逆清水,面目虚肿;《普济方》和胃汤(升麻、柴胡、当归身、草豆蔻、半夏、干姜、甘草、红消、黄芪),主治泄痢;《嵩崖尊生书》和胃汤(白术、陈皮、半夏、茯苓、藿香、当归、白芍、砂仁、竹茹、紫苏、甘草、生姜),主治妊娠恶阻;《痘疹传心录》和胃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丁香、藿香、炮姜、麦芽),主治初生小儿呕吐;《罗氏会约医镜》和胃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苍术、乌药、香附、厚朴、苏梗),主治霍乱初起,胀痛呕吐,邪壅于上者;《妇科玉尺》和胃汤(丁香、半夏、枳实、白蔻仁、麦芽、川芎、当归、白芍、地黄、生姜、大枣),主治产后干呕;《医宗金鉴》和胃汤(陈皮、姜半夏、砂仁、炒苍术、姜厚朴、藿香叶、香附、山楂、炒神曲、炙甘草),主治小儿饮食无节,过食油腻、面食等物,壅塞中脘,以致伤食吐,肚腹胀热,恶食口臭,频吐酸黏,眼胞虚浮,身体潮热;《古今医彻》和胃汤(人参、黄连、当归、黄芩、白芍、茯神、石菖蒲、神曲、半夏、枳实、红花、苏子),主治噎膈;《医方简义》和胃汤(神曲、山楂、麦芽、茯苓、厚朴、姜半夏、香附、丁香、莱菔子),主治食厥症,气化迟难;国医大师杨震和胃汤(木蝴蝶、枳壳、佛手、香橼、香附、连翘),主治胃脘痞满,恶心胀满、纳呆,胃内嘈杂,等等。
有名以“和胃饮”者,如《景岳全书》和胃饮(陈皮、厚朴、干姜、炙甘草),主治寒湿伤脾,霍乱吐泻,及痰饮水气,胃脘不清,呕恶胀满,腹痛等证;孕妇胃寒气实,胎气上逼者;《叶氏女科》和胃饮(陈皮、桔梗、厚朴、小茴香、益智仁、藿香、砂仁、苍术、甘草),主治妊娠恶阻,腹中疼痛;《古方汇精》和胃饮(吴萸、黄连、干姜、橘皮、当归、白芍、桂枝、甘草、党参、香附),主治胃气痛。
其他有名以“和胃圆”者,如《和剂局方》和胃圆(厚朴、半夏、神曲、麦蘖、白术、肉桂、枳壳、青皮、人参、陈皮、干姜、茯苓、诃子、芍药、槟榔、当归、三棱、鳖甲、甘草),主治脾胃不和,中气痞,心腹胀闷,不思饮食,呕吐痰逆,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等;也有名以“和胃膏”者,如《卫生总微》和胃膏(人参、藿香叶、枇杷叶、茯苓、甘草、肉豆蔻、水银、硫黄),主治小儿哭啼,饮乳气逆噎塞,及胃虚气不升降,胸膈痞满,吐逆不时等;也有名“和胃散”者,如《医方类聚》和胃散(御米壳、青皮、炒车前子、甘草),主治冷热不调,泻痢脓血,腹痛后重,水谷不化者。
此外,有以复合治法命名者,如《万氏家传点点经》健脾和胃汤(条参、青皮、泽泻、白术、茯苓、神曲、砂仁、陈皮、怀药、枣皮、芡实、车前子、甘草),主治酒伤瘦弱,饮食减少,四肢麻木者。《胎产秘书》补中和胃汤(人参、白术、扁豆、当归、茯苓、山药、陈皮、炮姜、炙甘草),主治产后呕逆,气血不足,食物不能如常者;另有温中和胃汤(人参、茯苓、当归、扁豆、陈皮、藿香、丁香、炙甘草、生姜),主治产后呕吐,痛已除而呕不止、不纳谷者。《女科秘要》调中和胃汤(人参、白术、当归、扁豆、茯苓、陈皮、干姜、山药、甘草),主治产后呕止痛止,但气血不行、食少者。现今临证报道的此类经验方更多,如疏肝和胃汤、化湿和胃汤、建中和胃汤、泻心和胃汤、通降和胃汤、利胆和胃汤、运脾和胃汤、疏利和胃汤、抑反和胃汤等。还有以主药为据命名者,如柴胆和胃汤、柴芍和胃汤、姜连和胃汤、香槟和胃汤等。
总体说来,治疗胃气不和,临证还是以辨证选方用药最为常见,如因于外寒内湿者,主以藿香正气散;因于食滞者,主以保和丸;因于肝气者,主以柴胡疏肝散;因于湿滞者,主以平胃散;因于湿热者,主以半夏泻心汤;因于热结腑实者,主以小承气汤;因于痰饮者,主以苓桂术甘汤;因于脾胃气虚者,主以香砂六君子汤;因于脾胃阳虚者,主以理中汤或黄芪建中汤;因于胃阴亏虚者,主以益胃汤或沙参麦冬汤等。
综上所述,和胃即使胃气和顺,但作为一个治法,其独立性并不强。由上述历代用药情况来看,和胃的作用往往通过辨证求因、对因治疗而实现,尤为常用的是消食、理气等类药物。由此而言,和胃更多地是指一种治疗目的或结果。(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原标题:“和胃”析义
▲素材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网址: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57652
▲温馨提示:张仲林工作室 ( ID:e620228 ) 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不代表张仲林工作室观点,不能作为处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非专业人员请勿盲目试用,应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一切请遵医嘱。对使用张仲林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张仲林工作室 ( ID:e620228 ) 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外,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本期编辑:寒香医路 ( 微信号:e53013 )
▲八大将军名家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题词 编辑/寒香医路
▲潮安村医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作者/邓连朝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张仲林战友而作 作者/周学勤
▲张氏中医三代传 痒疹胃病拿手活——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卢素英、程国梁
▲张氏中医最可敬,痒疹胃病医术精——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范瑞彩
▲德行天下,杏林天使——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韩淑青
▲高阳台 · 张仲林医者人生(外十三首)——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薛艳玲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张仲林,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薛艳玲
▲13位楹联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嵌名联 编辑/寒香医路
▲37位作者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撰写通讯、诗词、诗歌 编辑/寒香医路
▲八一诗同题 潮安张仲林——致敬潮安退伍军人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编辑/寒香医路
▲潮安张仲林 治痒疹胃病——诗词同题:致敬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编辑/寒香医路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张仲林 编辑/寒香医路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事迹展播 编辑/寒香医路
▲走进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的故事 编辑/寒香医路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 作者/邓连朝
▲潮安村医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伍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医者人生 作者/刘堂平
▲【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张仲林工作室】给您拜年啦!作者/张仲林
▲张兄九百万里寒香医路赤胆忠心治疗痒疹胃病造福桑梓 仲林六十三岁生日宴会高朋满座恭贺吉日良时饮誉四方 作者/施良壮
▲【南方村医】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中国药典》(2020版 一部)检索品种目录——在线查询高清彩图版
▲【媒体报道】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 江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媒体报道】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 林树源 来源: 潮州日报 时间: 1994年11月15日
▲【媒体报道】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来源: 南方村医 2016-03-16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一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二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三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四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五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六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七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八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厝巷村卫生站地理位置导航
张厝巷村卫生站地理位置: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张厝巷村大道(张厝巷村委会斜对面)
健康咨询扫码关注张仲林医生个人微信号
▲张仲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共产党员,退伍军人,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三代行医,长期致力于胃病、痒疹的治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潮州日报》《南方农村报》作了通讯报道。名列《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辞书。张仲林工作室公众号隶属于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分站。
愿一起拥有健康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