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脾胃论◇ 清治法|名家汇讲

2016-11-19 喜歡就點- 致中文化



摘要 

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虽有多种,归纳一下,其产生的原因,不外是 纳和化,升和降,燥和湿这三对矛盾能否统一的结果。致令这三种特性和作用 反常的原因与症状虽也有多种,而归纳一下,其临床表现的证,则不外寒、热、 虚、实四大纲。因此,治疗虽然有多种多样,归纳一下,也不外温、清、攻、补四 大类。

  

| 清法类 |  

1. 清热和胃法本法适用于胃有热邪,不降反升,胃气上逆而呕吐酸苦 或呃逆、口干渴,舌苔黄腻等症,常用方如橘皮竹苑汤。

 

呕吐与呃逆均有寒热二证,因寒者,治当祛寒降逆;因热者,则当清热和 胃,《金匮要略》橘皮竹前汤(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党参)可用以清热 和胃,但本方原为胃虚夹热者而设,如无虚象的呕吐、呃逆,在具体应用时,则 当加减化裁,如方中党参,一般均可去之。呕吐而舌绛心烦者,可加黄连,呕吐 酸苦者,可再加黄芩。呃逆者,可加柿蒂。

 

方中生姜,性辛温,似乎热呕不宜服,但此物虽温,而止呕力佳,从古方中 研究,它治寒呕则可与半夏同用;治热呕则与竹茹同用。如此配伍可不畏其温 性也。

 

王孟英的苏连饮,寒呕、热呕均可用,热呕则以黄连为主,寒呕则以苏叶为主。

 

2. 湿热两清法本法应用于湿热同犯,脾湿胃热,脾胃倶病之证。湿热 夹杂,在临床上有许多种表现,表现于整体者如湿温病;表现于肌肤者如黄疽 病,表现于肠道者如下痢病等。这些病证的治疗原则,均属湿热两清。

 

六淫夹杂之证,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治疗较困难者,莫过于湿热夹杂,因 为湿是阴邪,而热是阳邪,清热当用凉药,而凉则助湿,治湿当用温药,而温则 助热,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处理方法,他说:“……渗 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渗湿的药物,多属甘淡之品,既能渗湿,而 又不会助热,湿邪因淡渗药物的作用,于是从热邪中分离出来,由小便而排出, 单留下一个热,就容易治疗了。叶天士这个治疗原则,本为治疗时病湿热病而 设,但在杂病的临床上,也一样能应用,如治疗黄疽的甘露消毒丹中,就用了淡 渗利水的滑石、木通等。

 

湿热夹杂之证,最多犯在脾胃,在临床上如黄疸、下痢等都是典型的湿热夹杂证,其治疗原则,在前面巳作介绍,兹不再作重复。

 3. 清胃泻火法本法适用于胃火上攻之证,症见牙龈肿痛,面颊发热,或 牙龈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口腔溃烂,或口臭舌燥,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 滑大而数等。方如东垣清胃散(黄连、当归、生地、丹皮、升麻)。

 

清胃散本专为牙痛而设,其实凡属胃火诸证,均可以此方加减,常用加减 法有如下几种:

 

  (1) 本证如兼见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芒硝,导热下行,功效更好。

 

  (2) 若口渴思冷饮者,可去当归,加生石膏、天花粉。

 

  (3) 心烦不寐者,重用黄连,再加焦山栀。

 

  (4) 牙龈溃烂者,在服本方外,再外用锡类散搽牙龈上。口腔炎亦同。


4. 清气平热法本法适用于阳明(胃)气热、壮热、大渴、大汗、大烦、脉洪 大,舌苔黄;或渴而无热,消谷善饥,脉洪数等症。方如白虎汤。

 

白虎汤中清气平热的主要药为石膏,它虽是治阳明气热的主方,但从本方 化裁加减的方剂有多种,在杂病中应用甚广,如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等均可 用于消渴病,有良好的疗效。

 

石膏必须生用,而且应打碎先煎,用量更当重,如在时病治疗中,一般均在30g以上,过去有人畏其性寒,其实辨证正确,确属阳明中焦气热之证,非此不 能治也。

 

近人张锡纯,善用石膏,如其创制的凉解汤(薄荷、蝉蜕、生石膏、甘草), 寒解汤(生石膏、知母、连翘、婢蚁),治疗温热病均确有疗效,两方石膏的用量 均为30g。

5.清热凉血法本法适用于胃火旺盛,伤及血络,吐血或血出于皮下肌 肉,而为斑疹,舌绛,脉数等症。方如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芍药、丹皮)。

 

吐血及斑瘆均属胃火旺盛,阳明血热引起,《内经》中说:“血得热则淖 溢。”淖溢的原因固然与热有关,而热不必都是引起出血,引起出血的原因,必 然是由于热邪耗伤了“血中之阴”。在人正常的血液之所以不会淖溢于血脉 之外,是因为血液中有阴和阳,阴是主凝固的而阳是主流动的,必须阴阳相对 平衡,血液才能在脉管中运行不息。热邪是伤阴的,热邪耗伤了血中之阴,则 血液中凝固的作用减少,而阳的作用相对加强,于是血液就会淖溢而形成出 血。这个理论,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讲得很明白,他说:“(温邪)人血,就 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所谓耗血就是伤耗了血中之阴,因有阴伤,所以 就会引起动血而血淖溢于脉管之外。他讲的凉血也就是要增加血中之阴,使 血液中的阳不至偏旺,于是血液就能凉而不淖溢了。犀角地黄汤正是符合这 个理论而配伍的方剂。方中重用了生地、白芍,正是为了增加血中之阴,以达 到凉血的目的。

 

犀角地黄汤在临床上应用是非常广泛而有效的,根据耗伤了血中之阴的 理论,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在方中还可以加阿胶、白及之类养阴凝血的药物,可 取得更好的止血效果。

 

胃火上冲的吐血,其发生又多与肝火有关系,临床所见的大吐血,往往同 时有肝火偏亢的症状出现。因此治疗本证,在用犀角地黄汤的同时,或在血止 之后,必须注意平肝泻火,否则血止不久而又复发。再则,如属酒客,还当用葛 花、枳棋子等清其酒毒,否则也可引起复发。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名家中医基础汇讲》,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编辑/致中文化。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氣的基本概念 | 學點中醫

中醫七竅指的是哪些部位 | 學點中醫

中醫五行之間的關係 | 學點中醫

藏象的基本概念 | 學點中醫

益壽延年六字訣 | 學點中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