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永:不忘初心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培永
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初心就必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之后,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您怎么理解提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深意?
陈培永:“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肯定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由改革开放的初心所决定的。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初心就必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因为改革开放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我们所提出的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等目标还需要努力实现。
当前我们正处于未发展的问题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交织这样一个阶段,我们不仅要解决不发展的问题,还要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而且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比不发展的问题还更多更大。伴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所付出的代价,看到了矛盾,看到了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可以说是提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直接动因。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当然也是针对当前仍然存在的一些思想观念提出的。这些思想观念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认为改革开放并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或者说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走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认为改革开放应该往回走。这是根本否定改革开放的观念。第二种认为改革就是折腾的事,要改革就意味着要折腾,不折腾不更好吗?这属于不愿改革的观念。第三种观念认为接下来的改革一定会损害他们的既有利益。这是拒绝改革的观念。
因此,“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表达的还是一种信念、一种决心、一种勇气。它说明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肯定会遇到阻力和障碍,面对再大的阻力和障碍,中国都会继续推进改革,攻坚克难,迎难而上。
不主动去改革的国家必将落伍,不主动去改革的人只能被改革所淘汰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这与“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一脉相承。怎样联系起来理解这些坚定不移进行改革开放的宣示?
陈培永:“不停顿”“不止步”“永远在路上”这些表述,实际上都内含着继续推进改革、依靠改革改变中国的信念、决心、勇气,表达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目标,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阶段问题的解决,这个阶段目标的实现,都可以说“改革进行到底”了。但在特定阶段目标完成之后,改革自然又会有新的目标,又会面对新的问题。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社会总是需要不断美好,因而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永远在路上”。
任何伟大目标、伟大梦想的实现,也需要将其区分成小目标、中目标和大目标。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实现的是一个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解决小目标、小问题的过程就不会停顿不会止步。在接下来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有一个又一个目标,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通过一次两次的改革就可以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况且还要实现最崇高、最远大的共产主义奋斗目标。
可以说,改革可以有目标但不会有终点,它是没有终点的过程,或者说是注定伴随执政党执政全过程、中国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历史活动。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适应改革的这种节奏。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可能有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只有适应改革节奏的人,才能追求到自己想要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不主动去改革的国家将必然落伍,不主动去改革的人也只能被改革所淘汰。
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根本标志是中国从传统社会真正进入现代社会,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
南方日报:您认为改革开放怎么样才算是进行到底?或者到什么程度才算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了?
陈培永:从整个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汲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启了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当代中国新的伟大革命。这里包含了一个意思,就是改革要完成革命的事业,而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完成,整体上看就是使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变为现代社会,使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革命本身分为两个字,一个是“革”:即变革去除,属于政治革命的范畴,另一个是“命”,即命制建造,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政治革命只是社会革命的一部分,最终也落脚于社会革命。改革开放要完成的就是社会革命,所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标志应该是命制的完成,就是把中国打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社会,它不仅仅要有民主法治制度的建立,还要有公平正义的社会的建立,还要有理性价值观念的树立等,这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也只有实现这种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改革才能够被称为革命。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需要勇气和智慧、信心与耐心、活力和行动
南方日报:我们常说,中国已经进入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面对今天的社会状况,如何才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陈培永:确实,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它已经从较容易的改革走向较难甚至很难的改革,从解决相对单一问题走向解决复杂性、综合性问题的改革,从主要集中于生产力到主要聚焦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改革,从更注重经济体制的改革走向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怎么走下去?我觉得中国改革在哲学或理念上思路一直很清晰,那就是要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在现实层面和政治思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也找到了一条非常好的道路,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引领整个中国社会革命的完成。这是立足于今天中国现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基本思路,也是理解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行的事业的主线索。
除此之外,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还要一些必要的条件或要素。第一个需要的就是勇气和智慧。因为我们面临的改革阻力可能主要来自体制内,而不是体制外。改革的对象归根结底是体制,体制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固化所形成的网络,解决这个问题肯定需要勇气和智慧。
第二个需要的就是我们的信心与耐心。我们要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清醒认识,不能看到情况错综复杂、推进难度大、出现挫折,就对改革心灰意冷。有信心非常重要,但也需要有耐心,改革不可能尽遂人意,不可能时时顺利。改革必须依循客观历史规律、遵循客观历史进程,要做好长期准备,不能操之过急,以防好心办坏事。
第三个需要的是活力和行动,也就是思想或思维观念的活力,以及切实的、具体的行动。改革事关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每个人的工作都与改革密切相关,各行各业的人必须积极行动,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事情,作出自己的些微贡献来推进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陈培永简介
哲学博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著有《中国改革大逻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人民、阶级及其他》《〈共产党宣言〉的新时代阐释》《党性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悦读系列丛书》(10本)等。
相关链接
李少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赵光武教授学术思想述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