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什么书
李 涛/协作者创始人
自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批打工妹驻扎深圳河畔开始,中国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非农化转移浪潮。30余年后的今天,人口流动已是社会常态,由此构成了对21世纪中国社会巨大的挑战:流动带来改变的可能,也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制度、文化和环境的差异,如何融入当地社区,有尊严地获得接纳,建立新的支持保护体系,这显然不是仅靠个人的努力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基本的制度保障和服务支持。
反观西方工业化人口变迁历史,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社会工作,正是人类应对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的社会问题的专业自觉。经过100多年来的专业建设,社会工作在西方已经成为解决移民/难民问题的主要专业力量。而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如何将其与社会实际结合,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适用于本土的实务经验和模式,不仅服务我国流动人口,也反哺国际社会工作,则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这一代社会工作者的使命。这正是本书的专业价值和意义所在。
这本书是我国内地第一本流动人口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案例集。它收录了10个流动人口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案例。这些跨度14年的案例,突破了社会工作局限于微观服务的传统认识,将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工作方法整合起来,将直接服务与政策倡导结合起来,分别从紧急救援、社会救助、社区融合、社会支持、社区照顾和社区教育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回应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生存与发展需求,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本土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问题的服务理念和方法。
这本书是我国青年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奉献。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只有扎根于基层,服务于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才能彰显它的专业价值和使命。大多数的项目案例集是由研究者访问研究二手资料形成的,而这本书的作者全部是案例的实施者,他们践行了社会工作在行动中反思的专业要求。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中的部分人是在杜会工作作为一个职业尚未获得正式承认的前社会工作时代投身该领域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一线服务过程中,坚持专业反思和总结,并将经验转化为可视化的成果,其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又经历了怎样的专业成长历程,本书每个案例后面都细心地附上了社会工作者的心得。作为其中的一员,欢迎大家与我们交流。
这本书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努力成果。诞生于2003年春天的北京协作者(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发展中心的简称),在成立之初即确立了“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的组织理念,致力于在服务流动人口的过程中总结提炼专业经验,以推动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截至2017年,北京、南京和珠海三地协作者不仅为超过60万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提供了专业服务,而且完成了20多个研究报告,出版了8本图书,为全国3万多名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和社会组织领导人提供了培训督导支持,构建了“服务创新一研究倡导一专业支持”三位一体的服务战略体系,突破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局限于微观服务的瓶颈。而本书则见证了这个机构14年如一日的赋权流动人口,这本身即是一个典范案例。
这本书是农民工群体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的历史见证。本书中的案例从“非典”危机到金融危机,从困境救助到社会融合,浓缩了我国流动人口在21世纪初期跌宕起伏的时代背景,记录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微观个体命运的冲突与交融。“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贯彻于每个案例的始终,字里行间我们会看到这些被认为“素质低”“没文化”的困难群体,是如何有尊严地接受帮助,如何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的。本书每个案例后面同样附上了服务对象的体会。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这本专业服务案例集,得以重新审视人性的潜能与发展的局限,则是我们莫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