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2024年第1期目录
名家论坛
史料学、历史文献学视域下对党项与西夏史料的异同认知述评
/ 李华瑞
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
图像的力量
——兼论存在论视野中读图时代的本质
/孙丽君
“科技—文学—理论”三重动因与后人类生命世界的塑形
/王茜
审美模式与环境美育
——阿诺德·伯林特论作为审美过程的成功教育
/张超
历史研究
宋代四川地区镇市发展探析
/张倩
南北朝后期入北河东柳氏“东眷”之文化风尚考察
/ 王宁远,王永平
经济学研究
绿色金融何以提升粮食安全?
——基于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产业集聚视角
/李建强,王长松,袁梓皓
数字资产配置、管理创新与成本粘性
/ 范合君,郑铮
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是否促进了农民增收?
/郝祥如,张继武,乔元波
社会学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转化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动员机制研究
/ 贾玉娇
乡村电商发展中的感性秩序 ——以山东曹县D镇服装电商产业为例
/罗胤斌,刘少杰
从冲突到协调: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进路
/ 张世青
法学研究
作为法治原则之法律的体系性
/陈金钊
结果导向的法律解释及其控制
/ 王彬
司法裁判中情理的规范性转化
/ 武飞
论文摘要
名家论坛
【摘要】党项与西夏的史料就是党项与西夏国发生、发展、消亡过程中的史迹遗存、文字记录和口碑资料。具体地说就是唐、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的汉文党项与西夏史料、西夏文文献和考古发现,亦即唐、五代、宋、辽、金士大夫和西夏人书写的党项和西夏史料,是党项和西夏存续期间同时代的人的历史见证,是故其史料性质对于研究党项与西夏而言是第一手资料。而明清时期的汉文西夏专史,从文献整理上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对研究党项与西夏的历史只有学术上的研究参考价值,而不能作为原始史料征引。
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
图像的力量
——兼论存在论视野中读图时代的本质
山东大学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孙丽君——兼论存在论视野中读图时代的本质
【摘要】在存在论视野中,图像的本质来自于存在形成的过程,有三种等级的存在方式:混沌、已在、由混沌向已在的变化,而图像的本质在于:它是混沌这一等级的存在向已在这一等级的存在变化的方式。在图像这一变化方式中保存着将混沌向已在变化过程中的精神能量。精神能量使图像保存了存在形成的真理。图像的力量来自于存在真理的力量,它是一个吁求结构,对遇到这一图像的此在有一种统治权。因此,读图时代的本质是一个重估传统、新的传统正在生成的时代。
“科技—文学—理论”
三重动因与后人类生命世界的塑形
“科技—文学—理论”
三重动因与后人类生命世界的塑形
【摘要】20世纪,随着计算机科学、现代生物科学、新材料物理学等新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一个超越欧洲近代人本主义生命观的后人类生命世界正在逐渐生成,科技、文学和理论则是此生成过程中的关键塑形力量。其中,新科技使具有生命跨界色彩的后人类生命形态从理论到现实都获得了存在的可能,科技是后人类生命世界的物质塑形力量;文学通过对未来世界的虚拟呈现疏泄新科技带给人的心理冲击,作为使人们在想象中提前介入未来生活的精神操练手段,它们是后人类生命世界的情感塑形力量;文化理论则立足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的阐释空间展开深刻有力的哲学反思,以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创构重释生命本体论,提出新生命伦理价值观,它们是后人类生命世界的观念塑形力量。三重动因在后人类生命世界的生成过程中密切联动,对其联动关系及作用机制的分析显示出跨学科视域对于理解后人类生命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审美模式与环境美育
——阿诺德·伯林特论作为审美过程的成功教育
【摘要】审美模式是人类审美体验与鉴赏的经验模型和决定要素,不仅呈现人们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蕴含审美发生的机理、特点与规律,还连接着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对于审美体验和审美教育的经验指导至关重要。伯林特承续怀特海和席勒的美育思想,将环境审美参与模式应用于教育过程和社会环境的审美描述,不仅阐释了审美过程与成功教育过程的相似性及其应用价值,还为新时代建构可以涵盖各种审美对象的环境美育基础理论提供了“审美模式”的理论基石和“审美场域”的语境立场。这不仅统整了艺术、教育和社会过程审美的理论基础,还为审美教育的经验指导与评价、教育与社会过程的审美阐释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审美与伦理的统一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历史研究
【摘要】 宋代四川镇市得到普遍发展,其数量和密度都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城乡之间承担着丝、茶和盐等商品货物的重要集散功能。其发展主要得益于乡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农业经济的进步,及其与州县城市繁荣发展的工商业经济的市场化互动。另外,宋代四川镇市的发展也与地区赋役负担相对较低和赋役租佣形式的货币化趋势等因素有关。就密度和发展水平而言,四川虽不及以两浙为主的江南地区,但乡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已较高,较大程度地推动了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优化了区域经济地理格局,促进了区域社会结构的转变,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摘要】河东柳氏“东眷”是东晋南朝时期边境豪族代表。十六国“胡亡氐乱”之际, 河东柳氏分东西二眷南迁,其“东眷”侨居于雍州襄阳。自南北朝中后期至隋灭陈统一,其家族各支代表人物相继北徙入关。作为晚渡豪族,柳氏“东眷”侨寓雍州边镇百余年,特殊的地域与社会环境及长期的边镇生活,铸就其独特的家族文化风尚。其生活习俗、士风操守、学术文化倾向等,皆兼具南北,又与南北朝士族社会的典型风尚各有不同与侧重。柳氏“东眷”代表人物北徙后汇聚于关中,凭仗其卓著才能与业绩,对北周、隋之军政多有贡献,其家族顺利融入关陇集团。其代表名士深受南朝文化风尚浸润,在仪表风度、学术文化等方面有所表现。其时正值南风北渐、北朝取鉴南学与南北文化融通之关键时段,柳氏“东眷”人物在此过程中发挥其融通南北的优势,并致力于推进江左风尚与关中地域社会相结合,表现出文质相合、“辞兼文质”的文化风尚。
经济学研究
——基于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产业集聚视角
南昌大学 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王长松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袁梓皓
【摘要】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探究提升我国粮食安全的路径,对于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方法测算绿色金融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绿色金融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内生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有助于促进粮食安全水平的提升,但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2)在粮食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绿色金融对粮食安全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3)在东部地区、北部地区,绿色金融对粮食安全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4)绿色金融通过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实现粮食安全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文章提出提升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区域之间多方位合作等政策启示。
【摘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极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决策难度。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企业加强数字资产配置,其能否有效降低成本粘性成为亟需回答的重要课题。基于管理创新视角,以2016—2021 年沪深A 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数字资产配置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资产配置能够有效抑制成本粘性。机制检验表明,数字资产配置通过推动流程创新发挥对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供应链集中度较低、信息共享意愿较高、高管具有财务或数字背景的企业中,数字资产配置对成本粘性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数字资产配置与成本粘性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上市企业管理创新、提升成本管理效果提供指导与启示。
农民增收?
【摘要】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是政府利用财政手段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配置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支农的重要创新政策之一。基于2007—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逐期双重差分法评估了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果,实证结果发现: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显著促进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增收的政策效应主要来自家庭经营性收入。机制分析表明: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激励金融机构将资金配置到“三农”领域,促进农业机械化,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另外,数字金融发展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的“竞争效应”会强化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于西部地区、粮食非主产区和农业大省地区的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更强。
社会学研究
【摘要】现代化,一场社会秩序不断变革与重塑的过程,其内含外部力量如何动员与构建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乡村振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蕴含如何将其转化为社会行动的议题。由社会动员是以能够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秩序为预设,以将这一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秩序内植于社会,从而改变社会成员思维、行动与存在方式为主旨的理论可知,乡村振兴战略转化为社会行动的过程即为乡村社会动员的过程。社会动员是一个包含多种维度的概念范畴,聚焦与回应社会动员机制问题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丰富图景。为此,以基层社会组织为观察中心,审视国家、基层社会组织与社会等社会动员结构的特征、功能及相互关系,提出乡村社会动员的四种类型。
——以山东曹县D镇服装电商产业为例
刘少杰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发展乡村电商已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有些乡村电商产业在经历了短期繁荣之后却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因此关于乡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值得关注。以山东曹县D镇服装电商产业为例,发现乡村感性秩序作为一种自生、自发秩序是实现乡村电商持续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它能够为乡村电商产业明确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维持和巩固电商群体之间的合作关系、维护和强化能人示范的有效性、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因此,构建合适的乡村感性秩序是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冲突到协调: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进路
【摘要】互助养老已成为国家破解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但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困境的根源来自制度冲突。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需超越制度冲突而转向制度协调。制度协调有助于提高制度效率、明确行动主体的权责、提升社会预期和增强道德激励。制度协调下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路径为:明确府际间互助养老的职责权能、厘清养老服务政策与养老救助政策的对象范畴、强化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主体间的协同、发展以超义务为准则的互助养老文化。
法学研究
作为法治原则之法律的体系性
华东政法大学 法律方法研究院 陈金钊
【摘要】 法律、法治不是自然状态,而是一种拟制性的存在。在法律拟制与实施的过程中,体系性要求是法治思维的指引,其与体系化结合,可表征法治实现的逻辑性。体系化是指法律构成以及实施的一致性,既包括对构成法律的概念、规范、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思索,也蕴含对法律实施的体系化要求。作为法治思维原则的体系性,是指立法和法律实施的诸环节都要展现体系性的要求。体系性是塑造法学原理的指导思想,是构建法律体系以及法律实施的原则,是建构法律方法论系统的原则。关注法律的体系性,是对逻辑思维规则的重视。法治所需的形式合法性,主要来自法律的内在体系。而法治的实质合法性,则来自外部体系。体系性要求所衍生的体系化,是塑造法治思维的方法。
结果导向的法律解释及其控制
【摘要】以价值评价的正当化为核心任务的法教义学,在法律解释问题上已经走出了客观主义的理论陷阱。在结果导向的立场下,法律解释的过程不再是探究真实立法意图或客观文本含义的过程,而是根据法律功能来寻求妥当解释方案的过程。基于弱后果主义的理论立场,后果考量限定于法意模糊、规范冲突等实践场景中,并受到目的论思维的严格约束。为了防范后果考量可能带来的越法裁判风险,应立足司法克制主义的立场,明确结果导向法律解释的操作规则。
司法裁判中情理的规范性转化
【摘要】情理兼有事实性与规范性。在传统司法中情理具有法源意义,在现代司法中情理不具有裁判依据效力。在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环节,法官的情理考量皆可作为裁判理由以建构裁判规范。诉诸情理是实现裁判可接受性的必要途径,积极修辞是情理表达尤其是激发情感认同的特殊修辞策略。裁判文书修辞诉诸美好持久的感情比诉诸短暂丑陋的感情更为可取。情理表达的修辞策略需与特定案件的性质、修辞目的相适应,情理考量的结果应与现行法实现规范融贯。在裁判规范的建构与表达过程中,情理在不同层次上实现了规范性转化,推进了“合情合理”裁判的产生。
排版:心 清
审核:傅 强
侯尚法等|数字经济、税收征管与企业纳税行为
2024-01-23
郭妍等|金融科技促进了区域金融发展与金融服务收敛吗?
2024-01-22
【漱玉声·第9讲(下)】齐鲁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走出超验主义 回归历史本体——“经验”范畴下的历史写作
2024-01-22
翁有为等|技术、治理与经济:全面抗战前豫省电话系统的构建
2024-01-15
赖大仁:马克思主义文论同中华传统文论相结合的异质同构之维
2024-01-08
泓 峻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艺术家修养论的传统文化根基
2024-01-08
谭好哲 | 教材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论同中华传统文论相结合的一条重要路径
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