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2 张宇 | 上帝的归上帝,世俗的归世俗
通过寻找与发掘创意影像作品,我们希望探索影像表达在今天的更多可能。扶持、发掘和协助更多优秀的青年影像创作者。本期访谈,我们聚焦于入选四月月度佳片的青年创作者张宇,和他的短片作品《洗礼》。
与世隔绝的小岛上,退役警察陈国栋终于在一个教堂里找到了八年前杀害女儿的凶手吴炳元,却发现对方已经成为了一个牧师,还收养了孤女阿红。吴炳元恳求陈国栋宽限两天,等到阿红的洗礼仪式结束再动手,陈国栋默许了。两天里,陈国栋目睹了吴炳元的舐犊情深,回忆起自己和女儿的点滴,复仇的决心逐渐动摇。然而洗礼当天,牧师却落荒而逃。当陈国栋追上他,质问他为何欺骗自己也欺骗上帝时,对方却毫不犹豫地向他反击。一片混乱中,陈国栋误杀了吴炳元。回到教堂,面对满脸期待的阿红,陈国栋一时语塞。
导演,兼任编剧、策划及剪辑。
202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完成导演短片处女作《洗礼》。曾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7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在美国期间,于海岸线娱乐公司担任剧本责编,负责独立电影项目《JOWLS》的审稿孵化;之后加入美国燃石娱乐公司,与好莱坞著名剧本医生 Scott Sommer 和艾美奖编剧 Bill Grunfest 合作建立中美剧作工作室,负责中美合拍电影《遮天》的审核与项目评定工作;2017年加入华策集团北京剧本中心,负责剧本策划以及编剧工作,参与了《八零九零》、《创业时代》、《奋斗时代》等电视剧项目的策划与编剧。现主要从事导演工作。
以下为导演自述:
从初中开始,我的最大爱好就是周末看看电影。当时最喜欢的是去音像店里买DVD,下课放学了逛逛音像店,做完作业看电影真的很开心。也很难说是什么契机让我一瞬间选择了电影这条道路,从爱好到学习再到专业,我是自然而然地开始从事影视行业了,也真心喜欢这个行业。
《洗礼》是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学习期间的毕业作品。从剧本到表演到剪辑都经过各个老师的指导,这一点让我觉得很幸运。我记得在选题会的时候,指导我的亓天阳老师让我们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我立刻就选择了宗教题材。
因为我生长在一个基督教家庭,我的父母、姐姐、姑妈都是信徒,对于基督教,其实我还是有一些疑问,也想通过电影这一载体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基督教存在着理想与现实激烈冲突的地方:在教会里,我见过盲信狂热的教徒,也见过骗子佯装成圣人的布道者。宗教给人的意义是什么?是虚伪者的避风港湾?还是纯真者的栖身之地?我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想探讨一下人性与救赎的冲突。
在创作《洗礼》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的答案慢慢地浮出了水面。最早版本的剧本中,牧师没有临阵脱逃,而是自愿牺牲,复仇者得偿所愿却犯下了杀人的罪,开始了新的轮回。
但是,在与老师同学的探讨中我发现,甘愿牺牲这样的情节反而显得牧师这个人物不太真实了,因此修改成牧师逃跑的结局。我并不想批判人性的虚伪,而是想说明人不能自比圣人,人性终究不能超越神性。
《洗礼》拍摄的第一天是在教堂里面。我们没有举行传统的开机仪式,没有烧香,没有拜拜,而是让教堂的长老为我们组织了一场开机前的祷告。
虽然长老知道我们大部分都是无神论者,但他还是很高兴能见到那么多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也真心诚意地为我们祈祷。怀着这份敬畏之心,我们也很顺利地拍完了这部片子,这与教会的帮助和我们心中的信念都有关。
在影片完成后,我也与几个看完影片的牧师和信徒讨论过。但是正好赶上了2020年底疫情反复,原定的北京电影学院内部展映被取消。后来,我们私下里举行了看片会,观众们对《洗礼》的影调风格和氛围营造还是做出了肯定,但很多人还是觉得故事情节有些说不通看不懂的地方,为我未来的创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关于受害者是否该原谅忏悔的加害者,人这一生是否需要分毫不差地遵循宗教教诲,韩国电影《密阳》、德国电影《苦路十四站》等等都有过很深的探讨。
从目前我的思考来看,我觉得上帝的归上帝,世俗的归世俗。犯错的人应该向上帝祷告忏悔,但真正能原谅你的只有受害的一方,因此必须向对方尽力补偿赎罪。上帝不能代替受害者原谅,否则宗教就真的成为虚伪的借口。
电影导演和编剧是不能完全分离的。作为《洗礼》的编剧和导演,我在创作故事时,既要考虑人物的成长转变,故事的合理性与可看性,也不能够脱离试听思维,还要从演员的角度,从剪辑的思路去创作。因此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我最喜欢的导演是科恩兄弟,他们的奥斯卡获奖作品《老无所依》在我心中是犯罪片的一座高山。另外,还有奉俊昊导演以及他的《杀人回忆》。《洗礼》片头的草地追逐可以说是对《杀人回忆》的致敬桥段。
最近,我刚刚完成一部短片剧本的创作,正在投递中。未来我也会继续在电影创作方面深耕下去,争取创作出观众喜欢的长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