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我在诉·办好小案】“多此一举”亲情归

威海法院
2024-08-24

编 者 按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如我在诉,念兹在兹。今年,威海法院开展“如我在诉”大讨论活动,举办“如我在诉 办好小案”精品案例分享会,来自两级法院办案一线的干警围绕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多角度讲述各自工作中的小故事,分享司法为民的心路历程。本公众号选取部分案例与您分享,今天,请看《“多此一举”亲情归》。

“爸爸你在哪?为什么不来看我?我恨你!”“法官,我不想见到那个姓王的,这么多年都没管过我,他不配做父亲,赶紧把他抓起来,判他几年!”……一个13岁的孩子为何要将自己的生父告上法庭?到底父子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得知自己成为被告的父亲又为何不怒反喜?

去年8月份,文登区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团队收到了一起抚养费纠纷案件:十三年前,于大姐与王大哥协议离婚,约定九个月大的孩子随于大姐共同生活,王大哥每年支付抚养费至孩子独立生活时止。之后的十三年间,于大姐一直未收到抚养费,孩子从小到大也始终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生父。

收案后,承办法官徐静静决定由驻院调解员进行先期沟通,并从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修复亲情的角度出发,对调解员进行指导。

调解员在介入后发现,于大姐离婚后便带着小于去了外地,与王大哥断了联系,近几年生活艰辛,无奈才想起通过诉讼的方式向王大哥主张抚养费。而小于在谈到王大哥时则显得格外陌生,支言片语中都是怨恨和敌视。另一边,离婚后的王大哥一直在苦苦寻找着小于,但唯一的线索只有一张并不清晰的婴儿照片。多年来,他苦寻无果,本就惨淡的服装店也濒临倒闭。面对儿子的起诉,他惊喜之余也向法院工作人员诉说着思念之苦。

秉承“如我在诉”的理念,承办法官徐静静和调解员不断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双方当事人逐渐平复了心情,达成调解协议。

抚养费支付问题到这儿画上了句号,但徐静静地心里仍有所牵挂。

“在庭审和调解过程中,我看到王大哥眼中饱含着对孩子深深的思念与关切,也看到了小于不经意间瞥向父亲的目光。”徐静静说,“扪心自问,如果我是王大哥,可能更想多与孩子相处,抚平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惦念和无眠,如果我是小于,亦或是于大姐,在判决之外,真正需要的,除了金钱,是否还有其他呢?”

在对案情深入研究基础上,案件承办团队确定了修复王大哥和小于的关系,消融父子间的隔阂与矛盾,让家庭重获和睦,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工作思路。

审判庭外,徐静静拉住了于大姐的手劝解到:“大姐,不能让孩子带着对父亲的恨意成长。我们要帮他树立对父亲的正向认知,把他培养成心里有爱,积极向上,有正能量的孩子。”于大姐听后很受触动,同意工作人员与孩子进行沟通。

随后,法院特邀心理咨询师对小于开展了专业心理疏导,利用沙盘游戏,引导小于自由探索和表达内心世界,开展专业心理治疗。承办法官和调解员也向小于讲述了父亲对他的思念,也解释了父亲从不去看望他的原因。经过多次的努力,小于渐渐释怀,同意父子相认。

在法院家事文化长廊,随着小于喊出的一声“爸”,思念孩子多年的王大哥与渴望父爱已久的小于紧紧相拥,久久没有分开。  

一声久违的“爸”,打开了小于的心门,也慰藉了王大哥十三年来对孩子的深深思念,这道隔膜的消解,为这个破碎的家庭带来了温暖。

之后,王大哥发消息告诉法院工作人员,父子两人一起吃了饭、逛了街,相处越来越融洽。于大姐也表示,孩子这么多年,从来没像这些天这么开心过,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愿意让孩子与父亲多多相处。

司法有温度,温度有力量。用心关爱、真情呵护,每一个“小案”,都会释放“大能量”。法院干警将继续以“如我在诉”的理念,把真正解决当事人遇到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目标导向,为当事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用司法的温度温暖更多的人,守护更多的家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威海法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