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我在诉·办好小案】一桩因海草房“升级”引发的纠纷

威海法院
2024-08-24

编 者 按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如我在诉,念兹在兹。今年,威海法院开展“如我在诉”大讨论活动,举办“如我在诉 办好小案”精品案例分享会,来自两级法院办案一线的干警围绕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多角度讲述各自工作中的小故事,分享司法为民的心路历程。本公众号选取部分案例与您分享,今天,请看《一桩因海草房“升级”引发的纠纷》。


在胶东半岛,有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青石为墙,海草为顶,宛若童话世界里的“蘑菇屋”。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居民将海草房改建成瓦房。今天这起纠纷,便是由海草房翻新而引发……

一起承揽合同纠纷中,村民张大爷找到某工程队,将海草房改造为瓦屋顶,谁知完工不久,一场大雨过后,张大爷发现烟囱与房顶连接处出现了洇水,双方多次沟通无果,2023年9月,张大爷无奈将工程队诉至法庭。

初看诉状,并不复杂,但房子是老百姓的“根”,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通过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种纠纷的解决宜早不宜迟。于是承办法官宋春霖第一时间组织双方来到张大爷家中进行勘察、调解。

勘察过程中,宋春霖注意到屋顶施工比较粗糙,尤其是烟囱附近水泥厚薄不一、瓦片排列不够紧密,确实存在渗漏的可能。但室内已看不出张大爷所说的洇水痕迹。

调解中,宋春霖采取“同理心+共情”沟通方式,分别疏导劝解双方换位思考,对张大爷来说,看着邻居们“升级”成功的红瓦房住着舒适又安心,自己家却面临漏雨,心里肯定不舒服。同样,设身处地站在工程队的角度上,没有证据便要求已完工多日的房子无偿“返工”,也有一些“强人所难”。

不断疏导劝解之下,两边情绪逐渐平复,老唐主动提出,几天后便是十一假期,到时会亲自带人前来检查、维修。

虽已初步和解,但宋春霖却始终放心不下,十一刚过,便电话询问张大爷房屋修缮情况。谁知,张大爷非常愤怒。“法官,他们还在糊弄我,说好的维修,却只是带人来随便抹了烟囱底座,以后再下雨肯定还要漏水的。”

随后,宋春霖联系老唐再次去现场查看时,老唐态度也十分强硬。“我已经到场维修了,现在屋内屋外也看不到洇水痕迹,凭啥还让我负责?”你一言我一语中,这起“小”纠纷好像逐渐升级成了“死”疙瘩。

眼见难以“撮合”双方“面对面”调解,为尽快化解纠纷,宋春霖法官便立马安排了开庭。为照顾张大爷身体状况和更直观展现现场,把法庭“搬”到了张大爷家中。

庭审中,由于张大爷所称漏水部位已看不出异常,老唐则坚称施工质量没问题,案件审理讲究证据,不能在漏水事实没确定的情况下就要求工程队承担责任。

那难道按照证据规则以不存在漏水事实驳回张大爷的诉讼请求吗?这显然可能与客观事实相去甚远,远超出了张大爷起诉时的预期。加之双方一见面便剑拔弩张,谁也不肯让步,这次庭审未能达成理想效果。

怎样才能以老百姓看得见的方式依法查证事实,让当事人看在眼里,产生信任,消除顾虑,安心接受裁判结果呢?

对本案来说,要想彻底解开“心结”,根本点还是要查清房屋是否漏水。

基层法官是百姓的“泥腿子”。为查清事实,看天气预报成为宋春霖的“习惯”,整个10月、11月,一有雨天,便到张大爷家查看漏水情况,但奇怪的是再未观察到漏水。

多次冒雨前来,案件仍没有实质进展,书记员小李忍不住问:“宋哥,为了这起小案来回跑腿,值吗?”

对这个问题,宋春霖回答说,老百姓到法院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绝不是来“走程序”的。作为法官,多跑一趟腿,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就多一点,多关心老百姓一次,他们的顾虑便少一分。因此,不管前期再苦再累,只要解决好这桩“烦心事”,就值!

一晃到了1月中旬,荣成接连下了几场雪,宋春霖再次拨通了张大爷的电话询问情况,果然,伴随着屋顶大量的积雪融化,屋内出现了渗漏。事不宜迟,立即组织双方进行第二次庭审。

这次,亲眼看到房屋洇水情况,老唐沉默了。见状,宋春霖抓住时机,对案件性质、责任分配等进行分析认定,把事实、法律、道理讲通后,老唐表示愿意承担一定责任。

就这样,历经6次现场调查、2次开庭和多次沟通协商,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老唐当庭支付张大爷人工费2000元,并提供修葺屋顶所需的瓦片,张大爷另行找人施工。至此,这起纠纷一次性了结。

3月初,张大爷又打来了电话,电话那头,他兴奋地说“宋法官,房子终于修好了!”

短短几句话,宋春霖深刻地体会到了当事人对公平正义的殷切期盼,感受到了法院人的责任和使命。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办理每一起“小案”,唯有坚持“如我在诉”,用“情同此心”的换位思考,才能于细微处让群众感受到良法善治的温度,真正实现“案结”又“事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威海法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