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峰:寻找老师人格魅力的细节
作者简介:刘克峰,出生于河南开封,1993 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师从丘成桐先生。2002 年起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2003–2009 年任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2003 年起至今担任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数学中心执行主任。在微分几何、拓扑、数学物理等研究方向取得了大量国际一流的创新成果。曾获 Sloan 研究奖和 Guggenheim 奖,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金奖。国际著名数学杂志 Communications in Analysis and Geometry 主编。乒乓球高手,浙江大学乒协副会长。 本文由刘克峰口述,俞熙娜整理,原载于《钱江晚报》(2004 年 7 月 29 日)。收录于“数学与人文”系列丛书第 15 辑《与数学大师面对面》。
没有考G、考托的哈佛生
能成为丘先生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那时我在中科院攻读数学方面的硕士,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中科院的导师看完这篇文章后极力推荐我出国深造,于是他写信向丘成桐先生推荐了我。没想到我很快就收到来自哈佛的回音,而且是快件!我得到了他的肯定!几乎在“一夜之间”,我成了哈佛的博士生,成为一位在数学领域世界级大师的门生。这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也是人生中最大的转折。而当时我没有任何语言过关的凭证,没有考过 GRE,没有考过托福。就这么我带着蹩脚的英语去了美国。每当我看到现在很多中国学生为了出国早出晚归地啃英语、考托福时,我很感谢丘先生,他似乎根本不在意我语言没过关,更没有因为这种“细枝末节”而拒收我。想来这本身就有点本末倒置,没过 GRE 又怎样?主业的研究才是最关键的,语言不过是工具而已。在哈佛学习的 5 年,对先生的崇敬真正渗入我心底,渗入我一生。当年的他如我今天的年纪,正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每天他的办公室门口都排队坐满了来自美国各地的教授,期待着向他请教或一起探讨一些 问题。当看着这些备受尊敬的美国人在我的中国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时,我何其自豪,何其畅快!中国人也有扬眉吐气的时候!
被当众训斥的博士生
我自认为在中科院时我对数学领域的研究已经小有成就,进入哈佛后是一名博士生,当然也应该是从事有所创新的研究,而不是如本科生般继续埋在书堆学习前人理论。然而丘先生却说:“还是先多学点东西吧。当你毕业后想再学东西就难了。”我有点懵了,哈佛的博士生难道还不配做研究?我当然不理解,但最终还是遵从了他的意见。若干年后,当我自己也成为一名教授时,我才深深地体味到丘先生当初为我做的决定何其正确。有些教授就一个问题 钻研了 8 年、10 年,当他们欣喜若狂地宣称自己终于得出结论时,却发现早在几十年前已有人验证了这一点。我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我几乎阅读了前人所有有关数学方面的论著,在今后的研究中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开阔的视野可以告诉我哪一个研究的方向才能看到阳光。而当我工作以后,每天被各种俗务所缠绕,没有完整的时间再去听一堂课,此前的积累就愈发显得重要。我自认为在哈佛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了很多知识,让我受益终身。或许正是因为我所学 很宽,曾有一段时间让我变得年少轻狂。一次我在哈佛的课堂上讲课,下面坐着丘先生和其他来自美国各地的教授。数学这种东西,当你某一个问题没有入门时,就会问出如小学生般幼稚的问题。当教授们连续提问后,我觉得很可笑。我不屑一顾地回答道:“These are stupid questions!(这是愚蠢的问题!)”不料台下丘先生勃然大怒,他站起来指着讲台上的我训斥,他说我懂这些问题并不代表我有多高明,而是因为别人没有踏入这个领域。毕业的时候,丘先生寄予我:要敢为天下师。我异常激动。因为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说,这是宏伟的目标,也是莫大的鼓励。我明白了,先生并非不让 我“狂”,但却要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狂”。
“不耻下问”的学生导师
今天在国内,很多学生因为仰慕某一位导师而师从于他,并且遵从导师研究的方向,于是就有了“一个导师一个门派”之说。然而我的博士论文确是丘先生从来没有研究过的领域,因为他最不喜欢学生和他研究同一个方向。研究导师都没有涉猎过的领域当然困难很大,可他认为学生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他像一个舵手,把握最基本的大方向,但究竟该走去哪里,该如何去走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他最高兴的不是颐指气使地指导学生,而是“不耻下问”地向学生提问、请教,沉醉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其实先生是一个“好斗”的人。别人说他哪里不行,他就偏要研究哪样,做点成绩给别人看看。于是他要求他的学生也敢打敢拼,以“天下”为己任。今天我们一起在国内创办数学研究中心,先生已经不会再像在哈佛那样斥责我。他经常会一天给我打好多个电话来探讨 一些问题,遇到意见分歧时我们也会闹别扭,甚至几天互不理睬。那时候他会通过好多别的同学和老师来悄悄问我是不是生气了。古人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想从 16 年前开始就注定,我将与恩师一生同行。■
丘成桐、刘克峰、杨乐、季理真 主编
《数学与人文》丛书第 15 辑
《与数学大师面对面 》(副主编 徐浩)
欢迎关注《数理人文》杂志微信版
© International Press of Boston
微信订阅号:math_h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