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独立逆向思维,乔布斯认为这个人疯狂到可能改变世界
内容来源:7月12日,中信泰达双创读书会邀请方军作为嘉宾,分享《从0到1》,解读企业创新和商业的秘密。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图片设计| 邱小军 责编 | 戈多
第1583篇深度好文:4889字 | 6分钟阅读
全网首发·精简笔记·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侠客,你好!新商业路上,虽不能与你并肩作战,但可以一起相互守望。
爱因斯坦说,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彼得·蒂尔的思维在创业的角度上给我们的启发是:要拥有逆向思维和独立思考。
阅读这篇笔记,让我们跟彼得·蒂尔学习如何思考。
一、彼得·蒂尔的逆向思维
最近重读《从0到1》,有很多新的感受。这本书最早是斯坦福CS183(彼得·蒂尔在斯坦福开设的创业课程)的课程笔记,后来这份笔记在美国非常火爆,之后彼得·蒂尔把笔记变成了一本书。
这两个人,左边是15年前的彼得·蒂尔;右边是埃隆·马斯克——现在是最牛的硅谷创业家,这张照片是在两家公司合并的时候拍。
过去的几年里,彼得·蒂尔给大家的印象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他现在在斯坦福开课的时候,留给大家的印象是:我是知名的投资人,是Facebook的投资人,也是律师。
他之前是一个纯粹投资人的角色,但是,过去的两年里,他成为了极有争议的人物。 他倡导逆向思维,过去这几年,他可以说一直站在主流的对面。
比如,2007年有一个媒体叫GAWKE发了篇文章,证明彼得·蒂尔是同性恋,彼得·蒂尔很不开心,于是跟媒体就结仇了。彼得·蒂尔后来暗中投资了一个人对Gawker的诉讼,最终让这个公司破产了。
最近他又描绘了一个“吸血鬼”的形象,很多科技富豪想延长生命,希望自己能活到150岁。彼得·蒂尔支持了一大批生物科技公司,他支持的其中一家公司说,年轻人的血输到年长人的身体里面,会延长人的生命。
这是一项科技研究,但传播起来可不是这样,就像我们看现在的很多微信号看到的一样,纷纷说彼得·蒂尔是吸血鬼,要吸年轻人的血。
这次查资料,我看到了这个封面(见上图):彼得·蒂尔不同意你的看法。
这是特别鲜明的彼得·蒂尔的感觉,再读这本书,因为很熟悉里面的观点,就在思考他的思维方式。
这句话就是再读这本书的鲜明感受:彼得·蒂尔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不管这个观点跟别人相同还是相反。对自己关心的每件事,他都做了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绝对不直接同意任何观点。
我们看到在彼得·蒂尔身上最关键的东西,就是他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这个词是“Contrarian”,这个词和“contrary” (相反的)同一词根的,通俗点地说就是: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不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彼得·蒂尔的基本思路就是逆向思维,逆着大众的思维来,一定逆着羊群走,但是他并不只是逆反心理,当然,他是要寻找真正的真理、真正的真相。
在《从0到1》这本书里,彼得·蒂尔有一个经典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看法完全不同?
这个问题的商业版是:还有什么有价值的公司没有被创立?
你是否知道什么非常重要的真相、事实,跟所有人不一样?彼得·蒂尔还说,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方式是?现在,很多的人都同意A,但是我的观点是A的反面。
彼得·蒂尔是逆向思维的人,但在《从0到1》这本书里没有体现的很绝对,他说要建立新企业的时候,可以采用逆向思维,但不一定要站在对立面,要寻找真理,要寻找真相。彼得·蒂尔并不是要反主流,不是逆反,而是要独立思考。
巴菲特说过羊群效应,他的意思是不要跟着羊群走,因为跟着大众走有可能也是错的,最重要的还是能否独立思考。
《从0到1》里面有非常多的观点,这些观点一定都是对的?不一定。
彼得·蒂尔从来没有说他的观点就是对的,他说:我不是告诉你指南,也不是告诉你一系列的知识,我告诉你的是我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就是在斯坦福的CS183课程里面给大家展示的,也就是《从0到1》这本书记录下来的。
他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彼得·蒂尔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永远不要投资穿西装的技术公司CEO”,但是他自己是律师,学哲学出身,做了很多年投资,自己永远是穿西装。
他的好朋友、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在中国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穿了非常正式的西装,像一个汽车工程师。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他很吃惊,没见过埃隆·马斯克的时候,觉得他应该是乔布斯那样穿黑色T恤的人。
彼得·蒂尔说了很多反主流的观点,所有硅谷的人以及美国的主流社会都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是全球化的,但他相信的是科技。
硅谷经历了2000年的泡沫期,所以大家不太相信泡沫期之前的宏大梦想,认为想要改变世界,就应该吸取经验,应该保持精简、要精于创业,应该敢于竞争。彼得·蒂尔不相信。
彼得·蒂尔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经历了一次大危机,公司市值的规模从几十亿变到只有几亿美元,但很短的时间后,股市又开始涨。
可能很多人认同,就是要垄断不要竞争。过去几年,中国互联网出现的很多大合并,有可能是思维的合并,比如滴滴和快滴的合并。
现在摩拜和ofo是否也会合并?这一点彼得·蒂尔对中国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他讲要垄断不要竞争的时候,有一个核心的观点:
那些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会强调自己是非常唯一的;真正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会强调,自己在独立的市场里面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企业不要陷入“唯一”的骗局里面。
他说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因为获取了垄断的利润。UBER的成功是因为获取了信息搜索方面的垄断利润;Facebook的成功是在联系人方面获得了垄断的地位。
这句话讲的,其实是所有人的梦想,谁都想垄断利润。但是,“要垄断,不要竞争”的观点,在美国社会里是反主流的。美国社会里相信竞争中的努力,没有垄断企业敢说自己是垄断的。
当然,放在中国社会里,这句话没那么反主流,我们其实并不那么反对垄断和崇拜竞争。
不过,这句话其实没什么用,谁不想垄断。但如果遇到竞争怎么办?在创业过程当中,我们都会面对非常激烈的竞争,不管是面对创业同行的竞争,或是大公司的压力,我们光想“要垄断,不要竞争”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本·霍洛维茨(硅谷另一位著名的由创业者而来的投资人、《创业维艰》作者)说了一句话:我创业的8年当中,只有3天是舒坦的,剩下5年都是举步维艰的状态。
因此我并不赞同“要垄断,不要竞争”这个观点,应该是“要追求胜利,如果需要竞争,我就去竞争。”
王兴去年接受采访时说:很多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这句话和彼得·蒂尔的观点相互呼应,是强调要思考。
彼得·蒂尔认为,坚持逆向思维的方式有可能是有好处的,逆向思维可以帮我们最快地找到真相。
他说,任何人给我一个观点的时候,我都像翻牛排一样,看看牛排的反面是什么,我永远都会反过来看一下。
从创业的角度,彼得·蒂尔给我们的启发是逆向思维和独立思考,用他的话说是,“质疑现有观念,从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
二、所有创业公司都是基于某一个秘密建立起来的
《从0到1》这本书里面还有一个观点打动不少人:所有的创业公司都是基于某一个秘密建立起来的,每个公司背后都有一个所谓的“近在眼前,但是没有人认识到的秘密。”
我也非常相信这一点,所有的公司被创办出来,都是发现了一个别人未发现的秘密。
彼得·蒂尔说Facebook的秘密是:在2005年、2006年能用什么办法把学校里面的年轻学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公司。后来了Facebook走出了哈佛,走到美国全社会,现在成为连接全世界所有人(除了中国以外)的巨大的社会网络。
最近Facebook也重新建立了使命:要把全世界通过互联网连接成一个巨大的社区。
Airbnb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以前我们去旅游只能住酒店,要么经济型,要么豪华型,Airbnb出现以后,你有可能住到一个成熟的社区,从社区里感受当地的文化。
这些空置的房子如果能够租出去,就可以给房主创造很好的收益,对游客来说也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这就是他们发现的一个秘密。
Uber也是一样。不管是Uber、滴滴,还是快滴,过去在他们发现这个秘密之前,没人知道原来车辆是可以这么共享的。
彼得·蒂尔说:“世界上有一些事情是常识。”学校里面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常识,他在斯坦福大学讲的东西也都是常识,每个失败者都会很多的常识,真正的企业家在寻找众人皆知但又没有人认可的秘密。
常识每个人都知道,常识不会变成你的优势,但不知道常识可能会变成你的劣势。
他认为每个公司都是发现了一个有价值的秘密,每个成功的企业都建立于一个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
彼得·蒂尔还有一句话:“当你发现秘密的时候,你应该把你的秘密讲给你的伙伴,一起把这个秘密实现。”
这其实就是彼得·蒂尔从商业的角度给创业者的建议:通过质疑所有现存的观念,从基本的东西开始,重新把整个业务规划起来。
彼得·蒂尔说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业务模式,什么东西对人是有价值的?什么东西是我可以做的?什么东西是其他人没有发现的?
如果你可以找到这样一个机会的话,你可能就会发现一个巨大的商业可能性。
三、牛B人物的狂想曲
乔布斯觉得,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彼得·蒂尔现在看起来很像那种疯狂的人。
彼得·蒂尔说:你应该反问一下自己有没有疯?如果疯了的话,这个项目更可能有机会成功。
现在硅谷的人都觉得疯了的一个人是埃隆·马斯克,他是第一个真正实现民间做航天飞行的人。这件事情的目标不仅是实现航天飞行,他打造一个基础,想要研造一种基础,未来几年把几十万人送上火星,这一切只是马斯克狂想的开始。
埃隆·马斯克还有其它的狂想,有一个是胶囊式的快速列车。如果可以实现的话,我们可能在一个小时甚至三十分钟就可以从北京到上海,这个想法虽然目前没有变成现实,但我们可以感觉到科技业有一些狂想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马斯克的思维方式是什么?马斯克是采取所谓的物理学的思考方法,他的做法是,我要把所有的东西拆分成基本的元素,然后从最基本的地方看它。
比如充电电池,一辆电动汽车的电池价格很昂贵,但是如果把它拆成基本的材料,材料费只需要1/10或者1/50的价格就够了。他认为如果这件事情是可行的,他认为,有可能创造一种新方法把这些电池造出来的。
马斯克的思维方式叫“第一性原型”,他说,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而不是用“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马斯克还有一个基本的想法,你要看一个东西,看它没有造出来的时候,是非常简单的,但它又是有革命性的变化。
埃隆·马斯克“第一性原理”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是可以拆成五点:
第一,回到基本,然后从零把产品制作出来;
第二,回归核心,比如建造一个大楼,先把大楼最核心的部分做出来,装修是辅助部分;
第三,是否带来十倍改进?如果我们想要把一个东西改进十倍的时候,就会强迫自己突破很多东西;
第四,寻找全新生产方式;
第五,你是否质疑所有的基本假设。
四、用彼得·蒂尔的逆向思维看他的观点
彼得·蒂尔究竟在什么问题上与主流想法不一样?我觉得,他最大的不同可能就体现在他的书名上《从0到1》,也就是创造新的东西出来,创造一些真正伟大的东西出来。
主流人群在口头上会倡导创新,但到真正做的时候却并非如此。
由于人人都在说科技,我们的反主流立场应该是:人人都在说科技创新重要,而科技创业者应该用行动真正创造出新的事物出来。
相信科技 -> 创造新的事物
人们对中国互联网的印象是,C2C,Copy To China,拷贝到中国,也就是说,中国互联网公司是复制美国的模式。实际上,这早已经不是事实。
自从移动互联网来了之后,美团、微信、京东的物流配送、共享单车,都已经是真正的创新。服务更大量的用户,和从0到1的创新,两者已经不可分。
彼得·蒂尔的错误,或者说,他把我们所有引导向的错误是,他认为,发明火车是创新,马斯克梦想的Hyperloop的胶囊铁路是创新,而中国的高铁把速度提升到300多公里不是创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把高铁变成现实不是创新。
以高铁为例子来讨论,大概会让你仔细思考一下,彼得·蒂尔的观点究竟是不是就一定是对的?
我的看法是,我们应该回到彼得·蒂尔定义的“从0到1”是创造新事物这个更基本的层面上去,而不应该纠结于他在美国背景下说的那些观点。从0到1,就是创造新的事物。
我们要学的是彼得·蒂尔的思维方式,他的思维方式是,不接受任何现成的观点,对任何一个观点,他都要进行自己的推导,试图看到真相,得到自己的答案。
从互联网创业的视角出发,彼得·蒂尔的几个大受欢迎观点都需要仔细斟酌,然后我们再得出自己的答案。
我们的答案是:
我们相信从0到1创造新的事物,但创造新事物的方式不仅仅是科技。
我们相信长期规划,同时我们也相信要不断地调整路线,“摸着石头过河”。
关于“要垄断,不要竞争”,从互联网创业者的角度看,谁都期望垄断利润,但是,在竞争性的市场中,需要战斗时,必须战斗。
我们相信有明确且乐观的未来。我们相信,互联网和中国经济的全面融合中,还有很多待解的秘密,这些秘密会成就伟大的公司。
主办方介绍——
中信·泰达创新工作室:致力于通过理念新颖、内容丰富的图书和论坛产品,为商业人士及身处创业创新道路的精英人群提供更多前沿的创新创业思想、理念和方法,也必将赢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中国特色的创业创新氛围进程提供最具实效性的支持。
《从0到1》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