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学家告诉你什么时候结束单身

万维钢 笔记侠 2019-04-07


内容来源:《万维刚·精英日课》专栏解读和中信出版集团《算法之美》书摘。笔记侠作为出版社合作方,经授权发布。


责编 | Lily

第 2299 篇深度好文: 3450 字 | 6 分钟阅读


读书笔记·《算法之美》


本文新鲜度:★★★★+    口感: 锅包肉


笔记君说:


在一天或者一生的时光里,哪些事是我们应该做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


这个看似感性并且难以解决的个性化问题,却在计算机算法当中找到了答案。《算法之美》的作者克里斯汀和格里菲思指出,计算机算法的智慧其实可以转化为人类生活的策略。


不管是从找伴侣还是找停车位,租房还是买房等日常生活经历,算法都可以引导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去年我家有了第二个孩子,明显觉得原来的房子太小,就想换个大点的。


当时正好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家附近有些新房。我跟老婆去看了一下,当场就决定买,第二天找了个房产经纪人就签合同了。

 

房产经纪人对我们的快速决定表示了赞赏。


我就问他,跟你买房子的人中,最长的用了多长时间?他说有个人在两年中看了一百多个房子,越往后看,房价越高,他越不想买,整个非常难受。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看见好的就买似乎是有点草率了,但是总下不了决心出手肯定也不对,那么一个科学理性的人,应该怎么办呢?

 

用算法来解决。


一、生活源于算法


用计算机算法指导人类生活听起来感觉怪怪的。

 

因为“算法”这个词看上去是如此神秘莫测,与大数据、大政府、大企业有着密切联系,但其实算法指的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步骤。

 


早在计算机开始使用算法前,人类就已经把算法应用到生活中了:


按照食谱学习烤面包时,食谱上的所有步骤就是一个算法;


按照图样编织毛衣时,这份图样就是一个算法;


使用鹿角的末端连续精确地敲打,使石器形成锋利的刃的过程,也是一个算法,可见算法与我们并不陌生,甚至从石器时代开始,就已经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了。

 

而橱柜整理与计算机存储器管理所面临的问题非常相似:

 

空间有限,而目标是节省金钱和时间。


我们和计算机其实都是在进行组织工作,只不过我们组织的是衣橱中的物理对象,而计算机组织的是内部的数字信息。

 

也正是由于问题高度的相似性,使缓存作为计算机科学的解决方案,同样适用于人类的家庭生活。

 

二、37%规则:在不确定中做到最好

 

买房子的问题,与其浑浑噩噩地接受命运安排,不如有点理性决策的精神,把它变成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假设这个问题的条件是这样的:

 

1.你随机地遇到各种房子,但是只打算买一个。


2.遇到一个房子,如果你选择买下,这个房子就是你的。


3.如果你选择不买,很快别人就会把它买走 —— 你没有第二次机会。


4.你应该给自己设定一个看房总数的期限,或者一个时间期限 —— 比如说一个月之内一定要买到房子。

 

这些条件可能跟生活中各人实际买房的情况略有不同,但必须这样把问题简化出来,数学家才能计算。

 

数学家的策略是,你要把这一个月的时间分成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你只看不买,就是根据自己的购买能力,了解一下市场上哪些房子你喜欢,哪些你不喜欢。记住在这个阶段内你看到过的最满意的那个房子。

 

等到过了某个时间点 —— 具体说过了你设定期限的37%以后 —— 你就进入第二阶段。


如果预先设定的期限是一个月,那么第二阶段就从第12天开始。

 

从这天开始,你一旦遇到一个比第一阶段那个最好的房子好,或者类似的房子,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分两阶段这个策略,和37%这个数字,都是数学家们好不容易算出来的。

 

实际上这是一个随机选择优化问题,1958年才被解决。现在人们就把这个办法叫做“37%规则”。

 


37%规则并不能保证你一定能买到最好的房子,但是在假定市场上的房子随机出现的情况下,它是能让你买到一个足够好的房子的足够好的办法。


从概率角度,如果你看了不到37%房子就开始买,你将来更可能后悔买早了;如果你看了超过37%的房子开始买,你将来更可能后悔买晚了。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情况跟买房是类似的,好东西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那要还是不要?

 

使用37%规则,是你作为一个理性人在这个不确定世界中所能做到的最好,那你就可以无怨无悔,没有那么多纠结和痛苦了。

 


再举个例子,找结婚对象也可以用37%规则。

 

比如一个女青年,从18岁开始找对象,设定的目标是在40岁之前结婚,那么根据37%规则,她的两阶段分割点是26.1岁。

 

在数学家看来,这个女青年的最佳择偶策略是这样的。


26.1岁之前是观察期,她应该只交往不结婚,但是必须要记住在交往的男生中间,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

 

26.1岁之后是决策期,再结交新的对象,一旦遇到一个比那个人还好,或者和那个人差不多一样好的男人,就应该马上把他拿下,和他结婚。


 

 

当然具体到择偶的话,这个数学模型还可以更复杂一点。

 

37%规则是假设你向谁求婚,那个人马上就会答应,主动权全在你手里。 


但如果主动权不在你手里,你向人求婚,有被拒绝的可能性 ,那么分割点就不是37%了。

 

数学家计算,假设你每次被拒的可能性是50%,那我们就要把37%变成25%。


也就说条件不好的人应该缩短观察期,仍然从18岁开始算的话,过了23.5岁之后你就赶紧开始发offer。

 

看谁好就向谁求婚,他要是同意你就达成目标,他要是拒绝你就再看下一个。

 

还有一点,37%规则是在假设无法回头的条件下成立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在第一阶段错过一个人,他可能就和别人结婚了。

 

可是如果你条件非常好,就算一开始错过了一个人,过了一段时间回去找他,他还有可能答应你的话,你的观察期就应该延长。

 

具体来说,数学家计算,假如在观察期内已经被你拒绝了的人,你回头他还有50%的可能性会同意,那么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把观察期从37%延长到61%。

 

条件好的就多等等,不要急于决定;条件差的就赶紧行动。数学家的计算结果,跟我们的常识还是符合的。

 


当然,这些计算都是数学家把人们找对象的过程给理性化、模型化了。

 

这个模型里没有“命中注定的真爱”这个概念,似乎缺少了一点浪漫元素。


你可能会说我一定要找到真爱才能结婚,可什么是真爱?

 

在数学家看来,你一看到A觉得不错,但是错过了,那么再找到一个和A差不多的人,也就可以了。如果你非得说只有A才是真爱!那就不对了。

 

如果你说找对象跟买房子不一样,我一定要寻找命中注定的真爱,那么数学家告诉你,你大概会有两种可能结局:


或者后悔自己没有早早结婚被剩下了,或者后悔自己结婚太早。

 

理性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停止。

三、将数学模型嵌入你的生活

 

在面临一连串选择时如何做出决定的难题,最优抉择问题经常会改头换面,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比如,在驶入停车位之前,需要绕整个停车场多少圈?在商业风险中何时套现脱身?在择偶上,何时观望,何时步入婚姻殿堂?


当你再次面对这类问题时,至少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

 

借助并不繁复的算法,我们不仅可以解决找房子的问题,生活中遭遇的所有最优停止问题都可以被妥善处理。

 

从本质上讲,我们身边经常出现因为租房子、停车、求婚而感到苦恼的人,这些人其实就是在自寻烦恼。


他们需要的不是治疗师,而是一种算法。治疗师告诉他们要在冲动与多虑之间找到一个正确的平衡点。

 

算法告诉他们这个平衡点就是37%。


如果我们拥有数学精神,就不用长吁短叹地感慨人生无常了。

 


但需要强调的是,算法不是算命。

 

也许女青年到头来发现他的高中同学才是最佳结婚对象,也许十拿九稳的抢劫犯第一次作案就失手了 —— 这并不等于算法不对。


这些算法,说的是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你根本不知道命运会怎样的情况下,所能采取的最佳策略。

 

如果找足够多的人试验足够多次,你就会发现这些策略比别的策略好 ——更比没有策略好。

 

我们成年以后在生活中运用到复杂数学的机会太少了。如果你不搞技术,可能就连在工作中用到数学的机会都不多。


我们生活中用到的数学,大都停留在小学生水平,比如购物算账。

 

而事实上,一个现代人如果能习惯性地用数学模型去思考问题的话,你可能会发现机会还有很多。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算法可以帮助你决策。


知识清单


1.生活源于算法:

算法指的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步骤,早在计算机开始使用算法前,人类就已经把算法应用到生活中。


2.最优解:37%

在这个不确定世界中,使用37%规则,使你作为一个理性人能将选择做到的最好。


3.将数学模型嵌入到你的生活

善用数学和算法思维,会挖掘出更多机会。


笔记侠新课推荐:


《人人都需要的管理术》

崔璀联合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等

20多人组建专业团队

将管理学和心理学完美融合

历时8个月精心打磨而成

点击下方小程序,查看课程详情




笔记侠好文推荐:


吴晓波推荐:覆盖工作、生活的10个人生管理解决方案

10倍用户增长的方法论全在这里(万字干货)

破解学习的3大谎言 | 附61项自查清单


 你一赞我就笑成一朵花儿,小心心❤❤在这里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