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脱下长衫的孔乙己,才是时代的清醒人

少将 笔记侠 2023-03-30

 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内容来源:本文来自笔记侠编辑部。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值班编辑  | 少将
第 7331 篇深度好文:4386 字 | 10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前段时间,“孔乙己文学”突然爆火,能成为现象级的社会热点,必然是因为它击中了某些痛点。


很明显,这次中了。


毕业即失业、裁员、内卷、996……网络热词,往往反应了最真实的社会现象。社会人,压力大啊!


面对这些,我们该怎么办?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2023年3月,最火带货主播“孔乙己”,带火了“长衫”。


在孔乙己身上,“脱不下来的长衫”,也许并不仅仅意味着,对自我的束缚。


它也代表着一种不妥协。与曾经流行的“丧”文化、“躺”文化有类似之处:多少人一面自我调侃,一面继续奋斗。


脱不脱长衫,是个人选择。但是,清醒的人,要先看到自己身上的“长衫”。



一、所谓的长衫,我们要不要脱掉?


站着喝酒的,是干“体力活”的人,是那个语境里,社会底层的人。


穿着长衫的,是比较“体面阔绰”的人,是那个语境里,社会中层的人。


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多少有点格格不入,有点自我矛盾。


搁不下面子,混迹于底层,又没能力爬得更高,他就这样不上不下地卡在阶级缝中。


1.外在的“长衫”


有句古语我很喜欢——得于斯者毁于斯。


句意跟 “生蚝永远也想不到,保护他的壳,最后却成了装它的碗” 这句网络调侃的话差不多。


我们的性格、学历、资历、能力等,这些能被别人看到的,都是标签,都是外在的“长衫”。


这些长衫既成就了我们,帮助我们做好了许多事情。但也禁锢了我们,把我们放在了“一个台阶”上,甚至让我们“下不来”。


举个例子,如果一位知名企业家突然去摆地摊,或者去直播间,热情似火地叫卖产品,那么一定会引起很多人的讨论。


为什么?


因为他有标签,他们身上穿着“长衫”。


我们会想,这么牛 X 的人为什么会去摆地摊啊?他不是应该西装革履,坐在办公室,对着下属的汇报或者会议室的 PPT 评头论足吗?


又或者,你公司的一名资历很深的老员工,他突然去做一些“新人做的事”,比如一些入门型基础型工作,或者扫地打杂。


你看到了,你会怎么想?


因为这些打在我们身上的标签,我们才穿上了这件长衫。



2.内在的“长衫”


其实,在每个人的大脑里,也有一件长衫。


只不过这件长衫,穿在了我们的思想上,别人看不到,而我们自己,也很难脱下来。


内在的长衫,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思考路径,做事逻辑。


它,根植在我们的意识里,是我们大脑的算法。所以很难发现。


具体来说,比如思维定势。


也叫惯性思维,我们总是倾向于用固定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一脸横肉。


然后对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让你指出谁是罪犯,你大概不会犹豫吧?


也就是说,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会使我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



再比如路径依赖。


我们总是喜欢沿用过去的经验、方法、手段,来做事。特别是近两年,在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很多过去的方法已经不好用了。


以前,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你的酒再香,数字营销、直播售卖、公域导流、私域转化、加深链接等等,这些你不做吗?


喜欢杠的人,可能会说,茅台就没有做。


是的,但是茅台,商品只是它的一重属性,它还有藏品属性、投资品属性等。你的产品,有吗?


再比如认知陷阱。


出现一个新观念,如果它跟我们已有的观念是相悖的,那我们总是倾向于去抵触它。


就算是秉承开放式心态的人,他们也会有这种现象,只不过,他们进行了有意识地控制而已。


这些内在的长衫,平时并不引人注目,但却直接导致了我们做事的结果。


换句话说,它更像是我们每个人的“幕后黑手”。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行为都被它们所操纵。


说到这里,你的脑海中,有没有浮现这样的画面:在你的身后,一个巨大的阴影,若隐若现。


这是好事。


发现了它,我们就可以找到办法,来脱掉这些“长衫”。



二、脱下长衫,才能更好地生存


2023,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剧变。


在2015年、2016年的时候,职场上最流行的模式,就是“跳槽”。


这家公司工资1W,跳槽到下一家,1.5W,再跳槽,2W。……


买车买房、中产阶级、财务自由……自然都不在话下。


所谓的我们这一代人,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积累了相当于父辈一辈子积累的财富。就是这样。


但是,那时候的环境,江河扩容、水大鱼大。


现在,已经变了。


存量博弈、红利消失、行业地震,水流小了,鱼也长不大了。


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以前,伸手接钱;后来,弯腰捡钱;现在,跪地挖钱。


再加上,生成式AI如ChatGPT的能力一日千里,机器人逐渐开始大范围使用。机器人搞定了体力工作,AI搞定了脑力工作。


我们,有点慌了。


不仅如此,欧美银行暴雷,国内大厂裁员,35岁危机。再经过网络的情绪放大,媒体的话题发酵。


不产生撕裂感和焦虑感,很难。不迷茫,也很难。


但是焦虑归焦虑,我们还是要回到自身,来讨论一个现实问题——该怎么办?


脱掉长衫,不容易。但是,我们不得不脱。



1.归零心态


所谓“归零”,就是空杯、谦虚,就是重新开始。


八九十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现在呢?


2022年6月,东方甄选的知识型直播爆火,很多人这才发现,俞敏洪带领着新东方,闯进了直播卖货的赛道。


从教培行业巨震,到新东方关闭学校。从俞敏洪捐赠桌椅,到东方甄选出圈。从教室里的老师,到镜头前的主播。


我们突然发现,俞敏洪所带领的新东方,成为了转型升级的典型,成为了“重新开始”的标杆。


他们不沿着旧有的教培,去寻找。而是看到了直播带货的机会,就加入。


在环境,充斥着不确定的时候,适时归零,能让我们以新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然后,就能找到新方法、看见新思路。


归零,也是空杯。把杯里的水倒掉,才能倒入新水。这是为了学习新知,跟上时代的步伐。


想要时代抛不下你,你就要贴着时代走,黏着时代走。


2.不断精进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对抗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唯一的方法,就是持续学习,不断精进。



学习这件事,经过无数人的实践和总结,梳理出了一些有迹可循的方法。


通常来说,我们有3种学习方式。


跟事学。多做事,多参与项目,就能多积累技巧和经验。


跟人学。向上级、导师、同事学习,这是别人拿自己的技巧和经验,给你看。


跟书学。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就去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基本是通过跟事学、跟人学、跟书学,这3种维度获得成长。


刚进公司的时候,周围都是新事情,你可以从环境中获得直接的滋养,进步自然特别快。


但在工作了两三年之后,工作内容慢慢熟了,新东西越来越少,你在事上学的边际收益越来越低了。


再看人,刚开始你可以跟领导学,后来领导的那几把刷子你都会了,反而能看到领导很多的不足。


那该怎么办呢?


一般有这么几个解决方案:升职,挑战新事情,见更高层次的人;轮岗,换个事情;辞职,换个环境。


这些成长方式虽然有用,但它有一个前提:你只能赌自己的运气,谁能接触到更好的人、更好的事,谁的进步速度更快一点。


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范围,其实受到了周围环境的约束。



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减少这种约束呢?


第一,学会反思。


反思就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对一开始的假设进行校正。


我们通常做事的顺序是: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则是: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反思的好处有3个。


发现知识误区。产生新知识。检验新知识使用情况。


我们可以多问问自己:


我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我还听说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吗?


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



第二,以教为学。


教别人的过程,表面上是知识输出,但实际上,还有额外的3个价值:


① 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② 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③ 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第三,刻意练习。


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但是很少有人,能自觉地意识到——去思考我们“思考的过程”。


这就好比,人们很难意识到空气的存在,鱼儿很难意识到水的存在。


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我们就可以通过不断训练自己,让新的知识融入我们。


卖油翁,没啥技巧,“唯手熟尔”。


当我们已经自然而然时,我们就会成为“新的自己”。


3.技能迁移


很多人,尤其是工作了五六年,甚至十年的年轻人,会经常碰到一个问题:如果没相关行业经验,能从0开始跨到高速发展的行业么?


还是先讲个故事吧,一个传统行业,房地产的案例。


房地产盛世的时候,好点公司都有自己的内部杂志,带点宣传PR的意思,也带点行业研究,内部参考的性质。


招的人,也大多是新闻、中文、经济等对口专业。


后来房地产业下行了,作为附属部门,杂志肯定是边缘化的。



有几个年轻人,慢慢感觉这个奔头不足,然后就思考琢磨,发现:即使是存量市场,这也是一个刚需的庞大市场。


购房者真的缺乏有效信息。比如,判断哪些城市甚至区,未来更有潜力。

但是到现实购房的时候,很多人的困难更微观具体,是关于哪个小区,甚至哪个楼层、价格、公摊、学位等种种细节性问题。

而这种需求,其实被满足得不够,链家有类似服务,但因为有销售环节,所以又难免意向性太强,或者过于细节。


所以他们就琢磨着,利用自己以前行业积攒的经验,认真研究一个城市微观的房产。


于是就做了个自媒体,提供知识服务、咨询,然后慢慢做大,开始替房地产公司提供类似信息咨询的服务,也就这么做起来了。


你说他们算转行了吗?


也算,也不算,对吧。


再说回东方甄选,他们的主播,被称为“知识型主播”,正好用上了,每位老师深厚的文化功底。


其他直播间,是直播带货。东方甄选,是“知识付费”。


这件事,用一个词语,可以精准表达——老树新芽。


也就是说,原有的技能,并不浪费,只是用了新的方式,让它能用得上。


或者,通过新的工具,去服务新的人群。



房地产行业不如以前好是事实,但这样万亿级别的大存量刚需市场,说没机会肯定是假话。


只是那种粗放的大开大合的机会变少。“随手可得的低垂之果没有了,这是一个高垂之果的年代。”


再比如说,现在大家都说纸媒一塌糊涂,但是自媒体里做的好的,基本都是传统媒体里出来的。


还有前些年,互联网高速扩张期,PR(公关经理)部门、研究部门、战略部门去了大量纸媒人、财经记者之类。


换句话说,职业名称可能变,工作内容可能变,但基本技能,却是可携带、可提升的“个人资产”。技能在,老树上也能长出新芽。


结语


现在,让我们梳理一下思路。


我们每个人,都穿了两件长衫。


一件在外面,是学历、资历、能力,这些标签化的东西。


另一件在思想上,是思维定势、路径依赖、认知陷阱,这些别人看不到的,而我们也很难意识到的东西。


想解决,怎么办?


归零心态,不断精进,技能迁移。


祝愿大家,都有美好未来!


参考资料:

1.《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总是来自思维方式》,笔记侠;

2.《比勤奋更重要的,是底层思维》,笔记侠;

3.《2022,降低预期,储粮过冬,静等春来》,笔记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推荐阅读:

周受资:高级人才的5个基本素质

比管理时间重要1000倍的,是管理精力

一位麦肯锡7年老员工的忠告: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态度决定的

为了感谢大家对于笔记侠的支持,为了更好地与笔记侠读者互动,也为了给笔记侠的粉丝提供一个即时学习交流的平台,我们特地建立了【笔记侠粉丝交流群】,热情欢迎大家加入笔记侠大家庭!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