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公司,千万不要共情领导!

天朗明月 笔记侠
2024-10-09

内容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责编 | 潇潇  排版 | 五月
第 8392 篇深度好文:4321字 | 10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一、打工人最傻的行为,共情领导

在公司,千万不要共情领导。职场上共情领导,会让你的同情无边泛滥。


我们团队的一位资深同事,工作4年决定辞职!告别之前,他与领导进行了深入的对话,领导的诚意和理解让他感到非常感动。


在他离职之际,他邀请了团队成员共进晚餐,以此表达对集体的感激和依恋。


在餐会上,他不断强调公司的好和领导的包容,鼓励我们要珍惜这份的工作,不要摸鱼、懈怠与敷衍。


事后,大家都一致认为他被领导“洗脑”了。


让人最意外的是,就在他离职后的两天,领导在一次会议上拿他举例了,但出人意料的不是正面榜样,而是反面教材。


领导在评价他时,用词严厉,说他“自恃能力突出,却忘乎所以”、“翅膀硬了,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甚至在结束前还不忘嘲讽、挖苦一句“不识时务,不知好歹!”



这种突然的态度转变,让我不得不感慨:人在职场,千万不要共情领导,共情后只会更牛马。


1.共情领导:一场自我牺牲的游戏


在职场中,共情领导似乎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但真的值得吗?就像有人说的:月薪3000的你去共情月入3万的领导,真是可笑!


我们部门有个同事,总是对领导的辛苦表示同情。每当领导讲述自己加班到深夜的故事时,他总是第一个鼓掌称赞,甚至主动提出要分担工作。


一次,领导在部门会议上提到自己的压力大,需要大家的支持,这位同事立刻表达了对领导的全力支持,并承诺会加倍努力。

然而,当月终评绩效时,他因为过度劳累导致的错误频出,而领导却在评价中对他的表现只是轻描淡写。


后来,他意识到薪资长时间未调整,便鼓起勇气向领导提出加薪请求。领导听后,眼眶微红地分享了自己曾经的艰辛历程,如何从基层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位置。同事被深深打动,撤回了加薪的提议,心里却满是苦涩。



看到这,你是不是和我也一样: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不久后,部门接到一个紧急项目,领导再次以情感诉求的方式,让这位同事接下了这个任务。尽管他已经满负荷工作,但出于对领导的同情和理解,他还是接受了。结果,连续的加班让他筋疲力尽,项目也未能如期完成。


最终,在项目总结会上,领导对项目的延误提出了批评,却没有提及这位同事超负荷的工作和牺牲。这位同事终于明白,单方面的共情并不能换来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


这样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职场中,共情领导可能并非明智之举。


领导与员工之间存在天然的角色差异和利益冲突,盲目的共情只会让我们失去保护自己的立场和能力。


2.共情管理:如何成为你的优势?


在职场中,“共情力”的运用如同走钢丝,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两难的境地。


比如,有些人冷漠到头,没有同事愿意和他合作。有些人过度共情,导致自己事情不断,最后身心俱疲。


因此,在职场上有“共情力”是一件难得的事。


有人说:领导不会听你说的是啥,他要的只有结果!


也许会遇到这种情况:刚从老板办公室出来,门里便飘出——不要假装自己很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更有甚者,和领导汇报时,领导直接打断你的话:我对你无能的细节不感兴趣!


所以,知道什么场合需要共情,在哪些人身上去表达共情,如何控制共情的程度,才能更好地在职场上游刃有余,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比如,当面对领导诉苦,同事讲交情的时候,去识别这些情绪话背后的目的。


如果预判到领导是想给我们额外累加工作量,同事是想白嫖我们的劳动力,那么收起“共情力”,做好理智应对。


3.共情自己:是时候自我救赎了


在公司里,与其共情领导,不如把共情的时间精力,花在自己身上!


记得有一次,项目组的一名核心成员,因为连续加班而身心俱疲。在一次紧急会议上,他向领导表达了自己的疲惫和对工作生活平衡的渴望。领导的回应似乎充满了同情和理解,承诺将优化工作流程,减轻员工负担。


受到领导的鼓舞,该成员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接下来的项目中,甚至牺牲了更多的个人时间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然而,当项目成功交付后,领导在总结会上却对他的付出视而不见,转而强调其他同事的贡献,并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反差让人震惊。它揭示了一个职场真理:与其过分共情领导,不如将那份情感和精力更多地投资于自己身上。



我们应该体恤自己的辛苦付出,重视自己的情绪感受。在职场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第一责任人。


只有当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需求,珍惜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时,我们才能成为更强大的个体,更好地面对职场的挑战。

不要让领导的赞赏或批评左右你的情绪,不要成为职场上跟着领导情绪走的靶子。相反,要做照顾好自己,共鸣自己的指针。


这样,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你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力量,继续向前迈进。


记住,自己才是最好的职场诊疗师。永远别被领导带着走入共情的漩涡,成了随时调遣的棋子。通过自我关怀和自我增值,我们可以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活得更好。


二、职场共情的关键:做好向上管理

有人说:职场上要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想他所想,这种说法没错。


但换到领导立场考虑问题,并不是要去同情领导,随时接纳领导给我们安排的任务,让自己疲于奔命。


相反,如果在一些场合,同事的确遇到了困难,向我们求救,释放“共情力”就是最恰当表达支持的方式。


所以,别用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来捆绑自己!别用泛滥的“共情”去争取职场地位,只会适得其反。


适度共情才能收获真正的职场好人缘!



1.站在领导的角度,但不捆绑自己


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多的是为了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和团队的整体目标,以便我们能更好地融入其中,发挥自身的价值。


但我们也要明白,每个人在职场上都有自己的职责和边界。我们不能因为试图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就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去接纳那些不合理或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任务。


共情力,是职场中的一把双刃剑。适度的共情,可以帮你赢得同事的尊重和信任;过度的共情,则可能让你陷入无尽的工作和情感的漩涡。


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一种平衡。需要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但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我们需要表达共情,但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在职场中,想要成功,往上走,得有三个条件:第一,你行,第二,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那个人自己也要行。


所以上下级关系很重要。上下级之间,往往受到三个基本差异的影响:


第一,立场差异:每个人因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常言道,“位置决定想法”,你的立场影响你的视角。


第二,认知差异:不同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导致不同的问题视角。即便是面对同一情境,两个背景迥异的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第三,信息差异:上下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信息不对称。上级通常接触到的是高层的信息流,而下属则更多地接触到基层或同级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等造成了观点和结论的差异。


正是由于这些差异,上下级之间有时难以相互理解和适应。这种情况,与伴侣间因思考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沟通障碍,本质上差别不大。


在职场中,我们需要学会从领导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坚守自我,保持独立性。


这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维护,也是为了在职场中保持清晰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2.弥合差异,为了更好的自我定位


或许你会认为,上下级关系与你的日常工作并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觉得那是“办公室政治”,想要远离它。


但你要知道,职场就是由人构成的网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无法脱离社会关系,同样也无法逃避职场中的人际网络。


特别是与上级的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职场幸福感。


第一,清楚团队的目标。


你的岗位目标是公司支付你薪酬的依据,也是上级对你所创造价值的期望。

理解岗位目标、部门目标和公司目标,可以帮助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以及上级在公司层面的责任和需求。


如何快速掌握这些目标信息?在大公司,你可以通过阅读企业年报、部门计划等公开资料来了解。在小公司,你可以直接与上级或创始人沟通。


此外,参加规划会议也是获取信息的好方法。


另外,我给你列了一个问题清单,可以尝试着进行自我检测:


你知道公司/所处部门最近1年的工作重点吗?


你知道公司/所处部门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吗?


你知道公司/部门的季度/年度工作计划吗?


你知道你所处部门对公司的价值是什么吗?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岗位价值吗?

第二,洞察上级的处境。


要了解上级的处境,包括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很多时候,我们不理解上级的决策,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压力。


他的压力来源往往包括这些:


  • 来自部门业绩的压力

  • 来自高层/他的上级的压力

  • 来自其他部门的竞争压力

  • 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包括项目的费用预算、时间的压力


了解上级处境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通过资深同事间接了解;二是直接与上级沟通,询问他们对你的工作期望,从而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总之,只有清楚上级的压力、难题,知道他当下最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站在他的立场和角度为他解决他的难题,你才能得到他的认同,成为他眼里有价值的员工。


第三,熟悉上级的工作习惯。


了解上级的工作习惯,尤其是他们的沟通和思考方式,可以极大提高你们之间的沟通效率。


首先,沟通习惯。我们可以试着观察和总结上级的沟通习惯。


比如: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沟通形式?是以书面沟通阅读文字为主,还是当面沟通倾听语言为主?


他们倾向于使用哪种沟通渠道?开会、电话、邮件、微信还是公告栏等?


他们的沟通风格是开放还是指令性?


他们常用什么沟通的渠道和媒介是什么?沟通频率是多久一次,喜欢定期与你沟通,还是随时都可以沟通?


他们喜欢在什么时间段跟你沟通?沟通风格是民主开明的,还是专制强势的?等等。


这些能够帮你更好地与之相处。


其次,思考习惯。


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点。我们有时觉得无法与上级有效沟通,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位置和视角不同。


通过观察和比较你和上级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应,你可以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


通过这些方法,你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上级,还能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影响力和价值。


记住,职场中的每一步都是你成长的机会,不要害怕深入了解和主动沟通。


这里教你一个小技巧——观察差异。这个技巧不仅可以用于观察你的老板,也可以应用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读一本关于创业的书。书中的主人公面临了一个难题,这时,你可以假设自己就是那位创业者,思考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你可以看看书中主人公是如何应对的,他的思路和你的有什么不同。


同样,在与朋友或同事交流时,当他们对某个话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也可以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看看他们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他们的思考方式和你有什么不同。


再比如,你是一位销售,常常要陪老板一起见大客户,跟对方进行谈判。当客户问了一个问题之后,你可以假设自己是老板,然后在内心思考如何回应,之后对比他的回应,马上记录下来。

每天整理这些记录,反复思考自己跟他的回答为何会有不同,他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他看问题的角度跟我有什么差异。


通过这样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逐渐拓宽,你开始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你会逐渐发现,与不同的人交流,甚至是观察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可以让你从中获益良多。


3.调整自我,帮老板发挥他的长处


为了在职场中更好地调整自我,适应老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个策略。


第一,工作能力上支援老板。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并发挥老板的长处。这意味着要观察和学习老板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优势,比如决策能力、人际交往或专业技能等,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支持这些长处。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老板可能存在的能力短板,例如时间管理、技术知识或团队协调等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主动承担相关任务、提供解决方案或引入外部资源来弥补这些不足。


这种互补合作不仅能提升团队的整体效能,还能增强老板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



第二,行为风格上互补老板。


根据DISC模型,我们可以将老板的行为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D-支配型、I-影响型、S-稳健型和C-服从型。


对于每种类型的老板,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互补策略:


D-支配型: 这类老板通常喜欢掌控全局,做决策迅速而果断。作为下属,我们可以在老板做决策时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帮助他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并提醒他注意可能忽视的细节。这样既保证了决策的质量,又体现了我们的细心和周到。


I-影响型: 影响型的老板擅长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我们的角色是将这些想法落到实处,具体化成可执行的计划,并跟进实施过程,确保想法得以实现。


S-稳健型: 稳健型的老板偏好稳定和有序的工作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下属的我们需要展现出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甚至代老板承担一些风险较高的任务。


C-服从型: 服从型的老板强调规则和程序的重要性。与这样的老板合作时,我们需要确保严格按照既定要求执行工作,注重细节和精确性,以实现高效的团队协作。


第三,沟通方式上适应老板。


有效的沟通是职场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以下2种沟通方式适应老板。


首先,给予上级足够的认可


使用“Yes, and”回答法可以在对话中表达对老板观点的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添加自己的见解或建议。

这种方式有助于建立积极的沟通氛围,同时展示我们的合作意愿和创造力。



其次,站在老板的角度说话


通过“So what”提问法,我们可以引导老板深入思考问题的核心,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决策背后的动机和目标。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执行任务,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综上所述,通过在工作能力、行为风格和沟通方式上与老板形成互补,我们可以更有效地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提升个人的职业发展,同时也为团队的整体成功做出贡献。


写在最后

在职场这片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航船的船长,既要有智慧去识别风向,也要有勇气去乘风破浪。


共情领导,并非不可取,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尺度,如何在理解与被理解之间找到平衡点。


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不是要我们无条件地接纳一切,而是要在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同时,学会换位思考,洞察问题的本质。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职场中的共情不应成为牺牲自我利益的借口。我们要学会在共情与自我关怀之间找到平衡,让自己在职场中既能展现出应有的同理心,又能保持清晰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最终,职场中的成功,不仅仅是职位的提升和薪资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为了怎样的自己。


记住,职场不是一场单向的旅程,而是一次双向的奔赴。愿我们都能在职场中走得更远,活得更精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最严峻的时刻到了:活下去,靠这6个字!
让于东来走下神坛
金惟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没有把自己活明白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笔记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