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顶尖高手,如何系统思考?

天朗明月 笔记侠
2024-10-30


内容来源笔记侠(Notesman)


责编 | 潇潇  排版 | 二月
第 8426 篇深度好文:3987字 | 10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前几天,“找工作高薪和双休哪个更重要”和“为什么00后宁愿工资低也要双休”接连登上热搜。


双休和高薪怎么选的话题一直饱受热议。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工作日与收入的简单选择题,更触及了我们对生活价值观的深层次探讨。


比如,高薪代表着经济上的独立和安全感,让我们可以购买心仪的商品,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但同时,也伴随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长时间的加班。


双休则代表着一种更为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息、放松和充电,从而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身心健康。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但凡犹豫一下都是对双休的不尊重。



有网友说:成年人不做选择,两者都要。


与此同时,另一个话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工作或生活被填满,应不应辞职?”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于工作和生活价值的根本认识。


工作与生活,本是相互依存的两部分,但如今,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两者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


有人主张,当工作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全部,甚至挤压了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时间时,我们应该勇敢地选择辞职。


毕竟,生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工作,更在于那些与亲人共度的时光,与朋友畅聊的夜晚。辞职,是为了给生活留出更多的空白,让我们有机会去追寻那些真正让我们心动的事物。


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保障,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辞职,意味着放弃了稳定的收入,甚至可能陷入失业的困境。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旦失去工作,再想找到一份满意的职位,谈何容易?


两种观点,各有道理。


面对这样的职业抉择,00后如何运用系统思考来导航自己的职业道路?


一、大部分人既不独立,也不思考


系统思考第一步,是独立思考。以最近的油罐车混装事件为例,这件事引发了广泛讨论。


其实,哪一次社会热点事件不是这样?先是事情曝光,然后各种各样的“观点”出来,我们跟着被调动情绪,或义愤填膺、或悲天悯人、或痛心疾首。


但细看热门文章以及评论,发现人们真正关心的“事实”其实是:


第一,许多人倾向于根据自己的预设立场来判断事件:“这企业太没良心了,利益至上,不顾消费者健康。”


第二,面对问题的复杂性,不少人选择简化处理:“这种企业就应该直接关门大吉,省得祸害社会。”


第三,利用事件攻击不受欢迎的对象:“那些只追求利润的企业,活该被曝光。”


第四,跟随大众观点,缺乏独立思考:“听说这家企业以前就有问题,看来是真的不能相信这些所谓的大品牌了。”


至于这家企业为何会长期使用同一辆罐车运输不同油品、是否有进行过清洗、食用油是否真的受到污染、监管部门是否失职,这些细节和真相,大多数人并不关心,也没有意愿去深入了解。


比如,以非洲的一个部落为例。这个部落的人发现,生病发烧的人(由于体温过高)身上没有虱子,而健康的人(由于卫生条件差)身上却有虱子,于是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身上有虱子的人是健康的人。


事实上,大部分人所在乎的,从来就不是事实,我们在乎的,是观点,是立场。



因此,每当一个热门事件爆发,各式各样的评论和论述文章如潮水般涌现,它们充满了情绪的宣泄、激愤的言辞和无根据的猜测,却缺少了理性的分析、客观的逻辑和确凿的证据。


既然读者们只关心观点和立场,那么作者们是否只需专注于对结论的强烈渲染,而无需关心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严密、叙述的故事是否真实?毕竟,谁又会真正在乎这些呢?


当然,也会有人激昂地呼吁:“别冲动,要独立思考”。但是对于为何要独立思考这件事本身,多数人的理解也是有点讽刺的:“当然要独立思考,因为大家都这么说。”


实际上,大部分人既做不到独立,同时也不会思考。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几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经历了这样一系列的阶段:

首先,外界刺激,它无情地摧毁了我们原有的认知和观念;


接着,开始怀疑,怀疑自己曾经被灌输的那些权威思想是否真的正确;


然后,开始解构,那些曾经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开始土崩瓦解;


最后,重建阶段,开始吸收新的信息,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并以此为基础重建我们的思维和观念。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功地完成这个重建过程。相反,许多人走向了两个极端:


一方面,有些人选择继续坚守自己过去的观念。比如,当他们看到别人因为擅长沟通而快速升职时,他们并不会反思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反而会轻蔑地认为“这不过是厚黑而已”;


再比如,当他们看到学习不如自己的人反而混得更好时,他们也不会去反思,反而会找出各种理由,比如“不过是家里有关系”,以此来巩固他们从小被灌输的“学习好才会一切都好”的旧有观念。


另一方面,有些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无论是家长、专家、政府还是媒体,只要他们这样说,这些人就会坚决反对。


他们持有这样的观点:“一切权威的就是我反对的”。这其实是一种另一种形式的从众心理,而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



真正的独立思考,批判的是论证过程,而不是立场,更不是人。独立思考,从来都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二、四步法:独立思考的实践路径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学习一门艺术,需要技巧和练习。


1.独立思考四步法


这里给大家分享4个步骤:


第一步,找出讨论对象,即明确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首先需要做的是界定问题的边界和核心内容,确保我们的讨论有的放矢。


第二步,检验证据效力,即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和验证,不盲从。在海量信息面前,我们需要学会筛选,找出那些可靠、有权威的来源,为我们的论证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挖掘隐藏假设,即在讨论问题时,学会挖掘并审视背后的隐藏假设。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的“眼见为实”其实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因素和假设。


第四步,提防逻辑谬误,即时刻警惕逻辑谬误,不要陷入“简单归因”误区。在分析问题时,要避免因为某个现象的出现,就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原因,警惕各种逻辑上的错误。


总之,独立思考四步法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有意识地摆脱自我中心、信息过载、片面假设和逻辑谬误等思维陷阱,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培养出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



2.独立思考案例分析


① 面对高薪与双休:如何独立思考?


小张,刚从大学毕业。现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一份薪水丰厚但几乎无暇休息的工作,以及一份薪资适中却能保证周末双休的职位。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第一步:明确讨论焦点


面对高薪与双休的抉择,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讨论的核心是什么。是追求物质的充裕还是追求精神的满足?


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在决策面前,我们要清楚自己究竟追求的是什么。


第二步:审视证据的力量


小张开始搜集关于职业满意度、工作生活平衡的研究资料,对比了不同工作模式下人们的感受和反馈。


他发现,尽管高收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长期的压力和缺乏休息可能会损害健康,甚至影响到整体的生活满意度。


第三步:挖掘隐藏假设


在分析过程中,小张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高收入等于成功”。他开始对这个信念提出质疑,并探索成功的真正含义,是否还有其他衡量标准,比如个人成就感、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兴趣爱好的追求等。


第四步:规避逻辑陷阱


小张没有简单地将高薪等同于幸福,而是从多个维度进行考虑,包括职业规划、个人兴趣、家庭责任等多方面因素,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他深知,人生中的选择并非简单的二选一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决策过程。



② 生活被工作填满,我该离职吗?


李先生,一个年轻的程序员,最近发现自己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晚上和周末经常需要加班处理紧急问题,这让他感到疲惫不堪,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他开始思考是否应该做出改变。


第一步:明确讨论焦点


面对工作与个人生活之间的冲突,李先生首先需要确定自己的优先级:是继续在当前职业路径上努力,还是寻找能够提供更多个人时间的工作?


通过客观评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他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实质。


第二步:审视证据的力量


李先生开始收集关于长时间工作对健康影响的资料,发现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和抑郁。


同时,他也注意到缺乏休息和家庭互动降低了他的生活质量。


第三步:挖掘隐藏假设


深入思考后,李先生意识到自己一直抱有一个隐藏的假设——只有不断工作和牺牲个人生活才能在职场上取得成功。


然而,他逐渐认识到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职业成就,还包括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


第四步:规避逻辑陷阱


为了避免因短期的职业挑战而做出冲动的决定,李先生决定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自己的职业道路。


他开始探索那些既能满足他职业发展需求,又能保证他有足够时间与家人朋友相处的工作机会。


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演变,我们可以观察到社会结构和生存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纷繁复杂,来源各异。如果在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时,不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因为,有一些人可能会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宣扬那些被扭曲的事实和价值观,以此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被他们的言论所误导,甚至被利用。


网络暴民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而且还将继续发生。


这种情况下,倘若我们没有自己的想法,而外界的想法又各不相同,今天你听这个觉得有道理,明天听另一个你又觉得不错,你会终生处于睡一觉价值观就被颠覆的激荡中。


也许这篇文章所说的,也可能都是错的!不管是不是,我们都要认真工作,好好生活。


参考资料:《批判性思维》, 摩尔 著。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笔记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